首頁>歷史>

突厥汗國,曾經是6世紀後期世介面積最大的國家,其東到遼河流域,西到裡海,北到貝加爾湖,南到長城,南北五千裡,東西萬里。突厥從一個小部落演變為大帝國,僅僅用了20年的時間,令周邊大國所震驚。不過,統一的突厥汗國也沒有維持多久,到583年就分裂了。本文就簡單介紹一下其中的過程。

一,突厥的“分封制”——為分裂埋下了隱患

突厥興起之初,繼承了高車汗國的大小汗制度,大汗是一國之主,統治全國,小汗是儲君,一般來說就是大可汗的弟弟擔任。隨著突厥的疆域不斷擴張,突厥的兩大可汗的體系已經無法滿足其統治需要了。在突厥和波斯瓜分嚈噠汗國之後,突厥的疆域走向了頂峰,於是大小汗制度開始被四大汗制度取代。

四大汗制度就是一種分封制,和匈奴的左右賢王是相近的。根據《突厥史》作者薛宗正的考證,突厥頂峰時期建王庭于都斤山,也就是杭愛山一帶。大可汗也就是直接統帥大漠的中部地區,稱為“中面可汗”。

其他的三大可汗為小可汗,是分封到突厥四方的,其中東面可汗位於大興安嶺一帶,負責駕馭契丹、室韋、靺鞨等民族,同時東面可汗也是汗國儲君。西面可汗位於西域一帶;北面可汗位於貝加爾湖一帶,負責控制丁零、鐵勒等民族。三個小可汗必須聽從於大可汗的號令,統一進退。

然而,這種分封制度就為以後的分裂帶來了隱患。其中的西面可汗掌管廣闊的西域地區,面積最大,經濟實力最強。西面可汗室點密曾經帶領軍隊和波斯瓜分嚈噠,並和波斯開展,並單獨開展了和東羅馬帝國的結盟活動。當時西亞、歐洲的國家甚至都認為室點密可汗就是突厥的大可汗。567年,東羅馬派遣使者訪問突厥,也就到達了室點密可汗駐地。西面可汗又控制了絲綢之路,其富裕程度位居首位。

但是突厥的三大小可汗中,以東面可汗的地位最高,北面可汗次之,而西面可汗最低。如此不平衡的政治關係,必然會讓突厥走向崩潰的。

二,從汗位之爭到增加小汗——矛盾的逐漸升級

佗缽可汗是非常有作為的一位大可汗。在他晚期,他認為東面儲君乙息記可汗之子射圖難以擔當大任,而自己的兒子菴羅為人柔弱,也無法挑起大任,於是改變了傳統,想立木杆可汗的兒子大邏便為儲君。大邏便“驍勇強悍,饒有父風,難為人下,能居人上,可期成為強主”,的確是突厥最佳的繼承人。

大邏便雖然是木杆可汗的兒子,但是他的母親地位低,於是引起了其他貴族的反對,史載“母賤,眾不服”。而東面可汗射圖則帶頭反對,他“長而且雄”在第二代堂從兄弟中齒序最長。他本來是儲君,如果立大邏便,那麼自己就是最大的利益受損者,為此他帶頭反對。佗缽可汗去世後,突厥貴族召開了國人會議,討論繼承人的會議,結果攝圖就說“若立菴羅者,我當率兄弟事之。如立大邏便,我必守境,利刃長矛以相待。”結果,突厥貴族在攝圖的威懾下立菴羅為汗。而菴羅無法控制局勢,又讓位於攝圖,射圖就是沙缽略可汗。

經過了汗位之爭,突厥貴族的矛盾開始激化了出來。此後,沙缽略可汗又增加了三個小可汗,他們主要分佈於天山到阿爾泰山一帶,其目的已經比較明顯,就是為了削弱西面可汗的力量。這新增的三個小可汗分別是貪汗可汗、番那可汗和阿波可汗(大邏便)。隨著小可汗的增加,突厥的局勢變得更加複雜了。

三,與隋朝的戰爭——突厥分裂的催化劑

沙缽略可汗繼位後不久,中國方面就發生了變化。581年,楊堅稱帝,建立了隋朝。當時北方已經統一,中國國力強盛。楊堅稱帝后立馬改變了對突厥的態度:首先停止了對突厥的歲貢;之後加緊修建長城;第三,積極鼓勵人們獻策。在突厥地區活動過多年的長孫晟就提出了“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策略,也就是想辦法讓突厥內鬥。隋文帝採納其建議,派遣使者去聯絡突厥西面可汗達頭(室點密之子),還訪問契丹等部落。

楊堅態度的改變,是沙缽略可汗難以容忍的。於是他於581年派遣軍隊開始進攻隋朝。582年,沙缽略可汗“悉發五可汗控弦之士四十萬入長城”,這裡的五可汗就是五大可汗,除了沙缽略可汗之外,還有處羅侯、達頭、阿波、貪汗四個小可汗,而菴羅為北面可汗駐守本部。五大可汗從各個方面出擊,沙缽略兵臨渭河,達頭攻陷河西,處羅侯進攻幽州,隋朝面臨亡國危機。

就在關鍵時刻,突厥的各部大軍紛紛北返。原來,在突厥大軍南下之際,高句麗、契丹等趁機進攻突厥之東,波斯等國進攻突厥之西,而突厥北部的鐵勒九姓乘機叛亂,於是突厥各部趕緊退兵以自保。沙缽略可汗在平息了四方危機之後,又立馬統領大軍南下進攻隋朝,而此次西面可汗達頭卻拒絕出兵。隋朝則主動出兵,擊敗了沙缽略的第二次進攻。

四:突厥內戰——突厥的最終分裂

此後,突厥就陷入了內亂。583年,沙缽略將失敗的原因歸咎於阿波可汗,於是就進攻阿波部,阿波只好西奔達頭可汗。此時,突厥就形成了兩大陣營:沙缽略可汗和東面可汗處羅侯為一方,西邊的達頭、阿波為一邊,突厥內戰爆發。隨後阿波可汗東征,沙缽略可汗屢戰屢敗,最終向隋朝通好。在丟掉了所有的土地後,沙缽略可汗直接投降於隋朝,向隋朝稱臣,被安置在隋朝北疆。

阿波可汗擊敗了沙缽略可汗後,就成為了突厥的大可汗,史稱“阿波寢強,東拒都斤,西越金山,龜茲、鐵勒、伊吾及西域諸胡悉附之”。阿波稱大汗引起了達頭可汗的不滿,於是達頭又開始調兵東征。根據東羅馬史料的記載,這場戰爭十分慘烈,死亡不下30萬人。最終阿波可汗被達頭可汗擊敗。此時,投降於隋朝的沙缽略去世,其子處羅侯即位,號稱“莫何可汗”。莫何可汗乘機向北進攻,再一次統一漠北。之後阿波可汗被送往洛陽處死了。

莫何可汗恢復了沙缽略可汗的範圍後,就向達頭可汗開戰。不久,莫何可汗去世,都藍可汗即位,並繼續西征。此時達頭可汗被西邊的波斯牽制,所以藍圖可汗大舉西進,佔據了西域許多地區。到597年,達頭可汗帶領30萬大軍擊敗了波斯軍隊,後顧之憂得以解決。此後達頭可汗發動全面反擊,消滅了藍都可汗,達頭汗於第二年稱大可汗。

都藍可汗被滅後,北面的啟明可汗又和達頭爭霸,而隋朝則幫助啟明可汗,戰爭再次爆發。而突厥四周的民族也乘機進攻達頭,最終達頭於603年徹底失敗,逃亡了吐谷渾。此後留在西域鎮守的泥利可汗自稱大可汗,建立了西突厥政權;而啟明可汗統治大漠地區,建立了東突厥政權。經過了長達20年的戰爭,突厥最終分為了東西兩部分。

2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清朝最大未解迷團:乾隆生父之迷易解,生母之謎至今未有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