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胡椒”,帶著“胡”字,說明這是從外域引進回來了。而我們想要探討“胡椒與中國社會”,就必然離不開討論香藥和香料。“香藥”重在“藥”,體現的是它的實用價值;而“香料”重在“料”,體現的是它的食用價值。從“實用”到“食用”到變化,體現著什麼?又對中國古代產生著怎樣的影響?接下來由本文揭開胡椒的神祕面紗!

一、 絲綢之路前的人們就已經應用香料

“香藥”,香料藥物到總稱,是舶來品,所以又被稱為“舶藥”,漢朝張騫出使西域從阿拉伯國家引進回來的。但是,在絲綢之路開通之前,古代的中國就已經開始使用香料了。這說明在大量的香藥引進中國之前,人們就已經對香藥有了一定的認識。

(一)、用其薰香

外來香藥引進之前,中國本土的香藥種類並沒有那麼多,僅限於蒿、蘭、桂、艾等,並且將其製作成香囊隨身攜帶。屈原的《離騷》中也提到了“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買櫝還珠”的故事中講到了楚人用香藥將盒子弄得香氣撲鼻,最終賣了個好價錢。這說明在當時,人們已經習慣利用了香料薰香,從而讓自己或物品變得更加美好。

(二)用其入藥

香藥不僅可以“薰香”去味,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先秦醫方《五十二病方》中就記載了蒿、蘭、桂、艾等香藥的藥用用法。同時,若以《黃帝內經》為理論基礎,那麼傳統香方的構成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養生之法以及“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其和香的方法可以總結為四句話,即:“十二經絡擇一行,君臣佐輔辨分明;各取芳草馨香氣,納盡五行香自靈。”香料不僅可以入藥,還可以“養性”,這就對後世“用香”習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用其食用

在先秦時期,香藥還都是比較名貴的,普通百姓是不可能食用香藥,但是,貴族就例外了。如《楚辭·九歌·東皇太一》曰:“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王逸注:“桂酒,切桂置酒中也;椒漿,以椒置漿中也。言己供待彌敬,乃以惠草蒸餚,芳蘭為藉,進桂酒椒漿,以備五味也。五臣雲:蕙、蘭、椒、桂,皆取芬芳。”即在祭祀的時候,要把惠草搬入肉中,襯墊上蘭草,然後蒸熟,並奉上芳香的用桂皮和花椒泡製的瓊漿。當然,香藥屬於奢侈品,所以只有在一些特殊場合,才會食用香料。

二、絲綢之路至明以前的香藥

(一)、漢晉時期胡椒的到來與使用

在這個時期,香藥也都是非常名貴的。“椒房殿”,竇太后曾經居住的宮殿,牆體是用花椒磨成漿刷的,整個房間芳香四溢,還有防潮防蛀的功效。這就是為了突出對皇后的喜愛,體現著皇后的地位。

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由此開通了絲綢之路,從印度引進了許多香藥,使得香藥的種類變多,而胡椒也是在這個時期流入中國。魏晉時期,官方正史都認為胡椒是通過海運通過波斯人運到中國的,所以又稱其為“波斯貨”。但實際上, “魏晉南北朝時期輸入中國的胡椒,事實上仍以印度胡椒為主”,而波斯人則在這一印度洋的“奢侈品貿易”中,扮演重要的中介角色。

關於胡椒的用法,在魏晉就已經有了詳細的記載。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就記載了中國最早的藥用胡椒的方法,由此我們能看出魏晉時期,就有人曾用胡椒來治霍亂。胡椒不單單有藥用價值,在魏晉時期的食用,也發展到了一定程度。魏晉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喜以食牛羊肉為主,所以在進行烤制的過程中常常會加入胡椒來借味。當然這也僅是少數人在用,畢竟胡椒作為外來物品在當時社會價錢也是非常高的。

(二)、隋唐時期對胡椒的認識進一步發展

公元4世紀以後,印度對中國的貿易出口明顯下降,取而代之的則是“波斯人”,到7、8世紀更是達到了貿易的巔峰,而這一時期,正好是中國的隋唐時期。唐朝與阿拉伯國家交好,所以胡椒就以朝貢的形式大量的流入中國。

引入之後,便引發了人們的思考,於是人們紛紛開始研究胡椒的種植、胡椒如何用藥等。這時對胡椒的藥用價值有了進一步的辯證看待。

這一時期的胡椒依然是不可多得的寶貝,畢竟當時的船運並不發達,阿拉伯國家也是要走很長的一段路載著胡椒來我朝朝貢。而商隊也是需要輾轉波折才能將自己的胡椒賣給中國商人,所以可想而知當時的胡椒是一件多麼昂貴的奢侈品!

最有名的一個能顯示出胡椒昂貴的故事就是唐朝宰相“元載”在傢俬囤八百石胡椒的故事。其實,元載並非僅囤了胡椒,還有鍾乳。他應該是既從養生效益又從經濟效益來那個方面來考慮的,具載,元載囤積胡椒是為了與鍾乳並食以達到長生的目的。這也是從胡椒的藥用價值來考慮的。並且,時人對胡椒仍然認為胡椒帶有濃烈的神祕色彩,所以會有“元載”這樣的人把胡椒當作神藥用來養生。

隋唐時期雖然對胡椒的記載並不完善,但相較於前者——漢晉,也算是有了更新的認識。可能是與唐朝道教橫行,這讓本就有一層神祕面紗的胡椒更加神祕,所以對其藥用價值有了更多的研究。

(三)、宋元胡椒的初步推廣

到了宋元時期,胡椒的進口量明顯增多。胡椒的來源渠道主要是民間貿易和朝貢,而當時對中國貿易最多的是占城、爪哇和三佛齊。而主要的進口口岸就是廣州一帶。隨著胡椒種植在東南亞地區以及中國廣州地區的普及,相較於遙遠的阿拉伯國家,明顯是方便了許多,這就大大降低了成本。並且,進貢國進貢胡椒等其他香藥的數量非常多,這就為胡椒等香藥的推廣打下了基礎。

1、香藥徵稅

由於宋朝香藥數量之多,於是民間興起了買香藥的熱潮。當然,政府也出臺了相關政策限制香藥的販賣,但,聰明的宋朝人以其藥用價值進行販賣,也就管這些香藥稱為“通行藥物”,之後政府只能對這些通行藥物徵稅,從而在那個時期,香藥甚至成為了國家財政的支撐。

2、藥用價值進一步研究

還有就是在醫療方面,宋代人在胡椒的藥用價值上也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探討。比如,在《太平惠民合劑局方》中就記載了與胡椒相關的十四種藥方,並且記載了與之相關的各種胡椒的用法。

3、香文化的繁榮

以胡椒為代表的香藥在宋朝時期成功上升成為了一種文化——“香文化”。在《清明上河圖》這個展現市井生活的畫卷中,在汴梁繁華的街道上就有多處描繪了與香有關的景象,其中就有家香鋪門前招牌上寫有“劉家上色沉檀揀香”的字樣。甚至在當時對專門篆香的“香人”,也有統一服裝的規定。《東京夢華錄》記載:在北宋汴梁(開封),“士農工商,諸行百戶”,行業著裝各有規矩,香鋪裡的“香人”則是“頂帽披背”。從這些史料中我們不難看到宋代的香事活動已廣行於民間,以及“香文化”的普及與繁盛。

4、藥用與食用並重

在食用方面,胡椒可算是大顯身手了!元代是蒙古族統治,所以習慣了牛羊肉的他們在平時的宴飲中自然是少不了胡椒的作伴。其實,不僅是在平時的吃食上,生病的時候也會在“藥膳”中加入胡椒,如《飲食正要》中提到:“治中風頭眩,手足無力,筋骨煩痛,言語蹇澀。”這時,胡椒作為“藥材”之一,便大顯身手。

總之,即使在宋元時期胡椒並不是主要進貢產品,但是,以胡椒為代表的香藥在宋元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可能是因為胡椒的進口數量猛增,以及其他香藥也同樣大規模的進入中國市場導致胡椒變得“親民”。這種推廣不是大範圍推廣,香藥並沒有普及到絕大多數的百姓生活中,對大多數人家來說胡椒還是一種昂貴的奢侈品。如果你走到一戶人家聞到了做飯放胡椒的味道,那麼他們家一定是來了尊貴的客人。所以,宋元時期儘管胡椒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是它仍然是奢侈品。

三、明朝胡椒的輸入與其海外政策密切相關

宋元時期的商品經濟促進了胡椒等香藥的進口數量不斷增長,而到了明朝時期,海禁政策使得香藥的輸入量存在了問題。香藥輸入量變得不穩定,每個統治者實行的政策各不相同,輸入渠道也從原來的官方和民間變為輸入方式多樣化。

(一)、明初胡椒輸入並不穩定

明太祖下令“寸板不許下海” ,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制定的遏制中國人對外交往的海禁政策。後又在洪武三年、洪武四年建立市舶司,輔助實行海禁政策,專管朝廷貿易,私人海上貿易被禁止。但中國的貿易沒有就此停滯,朱元璋不鼓勵對外貿易,但是卻允許並支援另一種當時——朝貢。

1、胡椒供給越來越少

每個國家對外貿易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所以,當朱元璋海禁並且鼓勵朝貢時,有許多國家因為不想“朝貢”,就放棄了對中國胡椒的輸入。明初海進政策還算寬鬆,所以一些國家還是能在中國撈到一桶金。但是隨著越來越嚴格的海禁政策,外國對中國的胡椒輸入量就減少了,甚至有些國家直接降到了“零”。

有研究者指出,當時向中國輸出胡椒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有琉球、暹羅、蘇門答剌、爪哇、彭亨、百花、三佛齊、蘇祿、古裡、小葛蘭、西洋剌泥國等。他們是通過朱元璋所提倡的“朝貢”的方式,用胡椒來換取中國的茶葉、絲綢等物品。但是隨著海禁政策的嚴格以及明朝時期與一些周邊交好國家關係惡化,向中國供給胡椒的國家也越來越少。

2、胡椒數量先增後少

在宋元時期,由於當時並沒有什麼“海禁”,反而鼓勵出海經商,所以當時胡椒的供給量也是在一直增加,並且,當時的兩個途徑:民間和政府這兩個渠道也都非常的“給力”。宋元兩朝胡椒的儲存量也是非常的多。

由於國庫中原來有大量的胡椒,再加上明初海禁政策鬆弛,所以胡椒等數量是上升的。但是後來隨著海禁政策越來越嚴格,胡椒輸入量減少,而各級貴族還在一直使用胡椒,甚至皇帝將胡椒作為俸祿發放給官員,就更加得使胡椒的數量減少。

(二)、鄭和下西洋給胡椒帶來了“光明”

明成祖即位後,看到了貿易的凋敝以及國內香藥等其他物品嚴重供應不足的現狀,但是,他還想讓其他國家都來朝貢自己。所以,他採取了許多方法來“活躍貿易”。首先,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他建造了許多船隻。這些舉動,讓明成祖時期的貿易活躍到了明初時期。但,僅僅是這樣當然是不夠的。僅僅是開通與東南亞國家的正常交往當然是不夠的,他想把自己的貿易擴大到大西洋。

鄭和,受皇帝委派,滿載著財物和中國的土特產,開始了自己下西洋的旅程。當然,鄭和下西洋的直接目的可能不是為了“番物”,但是,他下海回來所帶回來的番物確是不少的。這也導致在鄭和下西洋回來之後,周邊國家朝貢明顯增加。當然,鄭和下西洋回來也帶回了不少的胡椒,所以,這一時期,胡椒的數量激增,胡椒供過於求。

但是,為什麼僅僅是胡椒的光明,而不是其他的香料呢?這可能就與統治者的思想觀念由很大的關係。明太祖時期,因為嚴格的海禁政策,薰香等其他香藥類的物品供少於求,香藥很顯然成為了奢侈品;再加上明太祖出身貧寒,崇尚節儉,所以對薰香類的其他香藥也是多多少少有些抵制。而胡椒則不同於那些“薰香”。早期的胡椒人們對他的藥用價值是十分看重的,到了蒙元統治者時期,由於北方遊牧民族的飲食習慣,胡椒作為調味品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所以他和那些奢侈品就有了明顯的分界。

胡椒體積小,便於運輸。再加上,胡椒在其產地所銷售的價格是非常便宜的,由此看出了商機,以低價買進胡椒,對國家財政來講並不是什麼壓力,讓“物以稀為貴”的胡椒在國內以高價賣出去,或作為“奢侈品”賞賜出去,對統治者來說都是一件利大於弊的選擇。這種獲利最大的事情,當然不會讓民間來做。所以即使在明成祖時期胡椒的輸入量劇增,但胡椒的輸入渠道依舊是官方,民間在嚴格的海禁政策下貿易依舊是受阻的。

(三)明中後期的私人海上貿易促成了胡椒的轉變

明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興起。明武宗時期,朝廷還想進一步壟斷海上貿易,但由於鄭和下西洋的遠航更加激起了人們想要下海經商的慾望,再加上明代造船技術的進步,民間私人海上貿易愈發蠢蠢欲動。

終於,朝廷抑制不住私人海上貿易,便只好鬆弛了海禁政策,但要從海上貿易中分利,稱“抽分制”。雖然“抽分制”不是始於明武帝,其在洪武時期就有,但廣泛應用的時期還是海禁鬆弛的這一時期。

有了政府光明正大的“保障”,私人海上貿易變成了合法化,而從前的走私貿易則衰落了。沿海貿易數額激增,當然,胡椒就這樣輕易的上了私人商船。鄭和下西洋所帶回來的胡椒就已經讓人們知道了胡椒的利潤是有多麼豐厚,所以,鬆弛的海禁政策和私商的合法化,恰恰為胡椒的進口提供了機會。就這樣,胡椒不再侷限於官僚階層,也逐步走向了民間。

胡椒在社會上的廣泛流通也成功引起了朝廷政府的注意,認為抽分制並不能限制私人海上貿易。所以,不管是在民間,還是在海上,都實行了嚴格的政策——明令禁止私人海上貿易。但,私人海上貿易已然成為“大勢所趨”,政府越是實行嚴厲的政策,民眾就越是反抗,即使民間私貨屢屢被抓,但這貌似已經成了一種不可對抗的逆流——無法阻擋。到了明穆宗,實行了“隆慶開關”,宣佈解除海禁,調整海外貿易政策,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 從此民間私人的海外貿易獲得了合法的地位,東南沿海各地的民間海外貿易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明朝出現一個全面的開放局面。而這時,胡椒輸入的兩個通道也是被全面開啟,胡椒的在社會的流行程度也真正變成了不可逆轉。

伴隨著胡椒輸入量的不斷增加,以及在民間的普及,胡椒已然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奢侈品,它走進了普通群眾的生活,成為了烹飪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所以,胡椒成為了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品,在之後受國策的影響就小了,再加上隨著農業的的進步,在內地也可以廣泛種植胡椒。胡椒真正從官僚使用的奢侈品到了人們餐桌上的日用調味品。

四、總結

胡椒是“舶來品”,所以在那個資訊不便的時代,人們對胡椒自然加上了“神祕”的外衣。人們最先挖掘的是其藥用價值,後才是其食用價值。所以,胡椒是在三個方面逐漸走入尋常人家的。

(一) 從“神祕”到“科學”的轉變

胡椒屬於香藥的一種。但因其是“舶來品”,又價格昂貴、數量有限,所以那個時期的人們就感覺胡椒神祕,但因為不少的本土香藥都有藥用價值,所以先進的中國人便開始研究其藥用價值。隨著深入的研究,以及胡椒不斷地湧入中國,發現了胡椒的藥理作用,這才讓胡椒逐步褪去了神祕的外衣。人們更加註重胡椒的藥理作用,而非食用,畢竟早期的胡椒價格高昂,又是奢侈品。

(二) 從皇家到官家

宋元時期,胡椒大量湧入了中國,再加上民族飲食習慣,皇帝一般就會把胡椒作為獎賞賞給王公大臣,所以胡椒在一些貴族的餐桌上是可以見到的。但在這之前,胡椒一直活躍在宮廷中,是皇室貴族常用的物品,每日用胡椒焚香。但宋元之後,由於國庫中的胡椒數量實在太多,並且在當時胡椒還是奢侈品,所以胡椒就被統治者當成了俸祿發放。明朝“胡椒折俸”的例子屢見不鮮。胡椒就這樣下移到了官宦世家。

(三) 從官家到民家

胡椒最開始被百姓熟知也應該是從有關記錄胡椒藥理的書籍上看到的,畢竟胡椒作為上層社會的奢侈品,尋常百姓可以用“難能一見”來形容。後又隨著胡椒藥理的進一步開發,有關胡椒的藥膳進一步宣傳,百姓也知道了胡椒可食、可用藥。

尤其是到了明朝,印刷術進一步普及,有關胡椒的記錄就更多了。在一些地區胡椒用於做菜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所以相關的書籍也就層出不窮。再加上,胡椒的大量輸入使胡椒的價格降到了尋常百姓能接受的價位,與相關的書籍相呼應,胡椒也就正式的進入了百姓的餐桌。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中共一大代表李漢俊緣何脫黨|紅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