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戴冠的是貴族男性專屬嗎?只有平民才會用布包?
今天,就給大家揭秘古代型男頭部必備的時尚單品——“頭衣”。
古代,頭上戴的東西被稱為“頭衣”,分為冠,冕,弁,幘(zé)四種,前三種一般都是士人階級以上的佩戴。東漢以前,這些都是直接戴在頭上的,屬於“貴族專屬”。
《釋名》中說:“巾。謹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古人二十及冠,舉辦成人禮,士以上階級戴冠,平民百姓戴巾。
但在東漢中後期,頭巾就成了許多名士的愛好,要麼直接戴、要麼先戴頭巾再戴冠。
舉個例子:“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三國俏周郎的形象近乎成了古代名士的代言。
當然,頭巾整體還是平民百姓的專屬。我們熟悉的“平頭百姓”,辭典裡一般解釋為“平等的普通老百姓”,這裡的“平頭”就是指的頭巾。
到了王莽的新朝,這個情況就改變了,因為——王莽是個禿頭。
誰能想到,畫像裡看起來頭髮很多的王莽,卻是禿頭?
蔡邕在自己撰寫的關於皇室對服飾等級規定著作《獨斷》中,專門描述了這一情況:
“王莽無發乃施巾。”
因為王莽禿頭,直接戴冠冕會非常不舒服,所以才開始用頭巾包頭。從此以後,就成了常態,不分階級,都要用頭巾裹發,然後再帶上符合自己身份的“頭衣”。
到了東漢末年,戴頭巾更是成了“風雅之事”。裴松之注《三國志》的時候,專門引了《傅子》:
“漢末王公,多委王服,以幅巾為雅。是以袁紹、崔豹之徒,雖為將帥,皆著巾。”
各朝正史中都會記載服飾變遷。比如《舊唐書·輿服志》記載了唐代頭巾制度的變遷:
“武德已來,始有巾子,文官名流,上平頭小樣者。則天朝,貴臣內賜高頭巾子,呼為武家諸王樣。中宗景龍四年三月,因內宴賜宰臣已下內樣巾子。開元已來,文官士伍多以紫皂官絁(shī,材質為絹)為頭巾、平頭巾子,相效為雅制。玄宗開元十九年十月,賜供奉官及諸司長官羅頭巾及官樣巾子,迄今服之也。”
不同樣式的幞頭(頭巾)
到了明代,頭巾更是成了文人的專屬。明人王圻的《三才圖會》中,記載了很多明人穿著,比如儒巾,就是先秦時候的一種方冠——“章甫之冠”演變而來,相傳是孔子在宋國時所戴,後來儒生都用這種儒者之冠,並演變為儒巾。
而明初頒行了一種方形軟帽,以黑色紗羅製成,其形四角皆方,叫做四方平定巾,簡稱“方巾”。兩者的區別主要為方巾多由文官、士子閒居佩戴,儒巾則是舉人和及以下的學子所戴。
甚至還有穿道袍配方巾的
明朝李時珍有名的《本草綱目》中,除了草藥,還有很多其他的記載。比如在《服器·頭巾》一節中,就記載了:
“古以尺布裹頭為巾,後世以紗、羅、布、葛縫合,方者曰巾,圓者曰帽,加以漆制曰冠。”
到了清朝,移風易俗,這類的講究就不同了,倒是賈寶玉在頭上戴了“抹額”,被說脂粉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