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主要講教眾推選哈里發的四大哈里發時代,是怎樣過渡到哈里發世襲的倭馬亞王朝的,會對四大哈里發中的後三位的作為進行介紹。文章以解釋原理為主,不會過多的糾纏歷史細節,希望大家喜歡。
四項全能歐麥爾
從艾布·伯克爾開始,阿拉伯各部族開始團結一致向外征服。按說這個時候應該寫征服本身了,但大司馬考慮之後認為還是得先交代清楚阿拉伯人內部的糾紛,才好更立體的認識大征服,所以本文還是寫四大哈里發之間的交接。
艾布·伯克爾當哈里發時已經是一個老頭,當了兩年就去世了,死前希望由歐麥爾繼任。歐麥爾很正直,軍政才略也突出,但是脾氣很暴躁,所以這個決定一度引起反對,但歐麥爾最終還是成為了第二任哈里發。
歐麥爾當政的十年,是阿拉伯帝國成型的十年。艾布·伯克爾的主要作用是完成了從宗教社團向帝國的轉變,而歐麥爾則是阿拉伯帝國的具體建設者。
軍事上,歐麥爾指揮阿拉伯各部在雅穆克河之戰擊敗東羅馬大軍,奪取敘利亞、埃及,在卡迪西亞之戰擊潰薩珊波斯的主力,為鯨吞波斯做好的了準備。政治上,歐麥爾奠定了阿拉伯帝國的基本制度,從制度上將宗教社團真正打造成了帝國,比如軍事征服截獲的五分之一交給麥加作為公款的制度,戰利品公平分配的方案,由哈里發提名六人委員會來決定繼任的哈里發,等等。
可以說到歐麥爾時代,阿拉伯人才有了大帝國的形態,當然,在阿拉伯帝國的前期其統治模式並非帝國,而是帶有部族共和的意味,不過為了行文方便就通稱帝國了。
歐麥爾巡視城市
與此同時,歐麥爾還是一個宗教聖徒,維持著簡樸的生活,身體力行穆罕默德的教誨,讓自己的生活與規則本身融為一體,以此來感召阿拉伯各部落為伊斯蘭社團效力,同時也讓教義與阿拉伯的軍政行動融為一體(當然此舉對日後禍福難言),來增加各部族的凝聚力,比如用“吉哈德”來為對外征服披上正義的外衣等。
《中斷的天命》的作者塔米·安薩里認為,對伊斯蘭世界而言,歐麥爾的地位相當於聖保羅+馬克斯+美第奇+拿破崙。
公元644年,歐麥爾被波斯奴隸刺殺,臨終時拒絕了讓自己兒子世襲的提議,提名六人委員會來決定下一屆哈里發的人選。
繼任哈里發的候選人有兩個——奧斯曼和阿里。
奧斯曼時代的“帝國化”
奧斯曼是穆罕默德的表弟,也是最早信仰伊斯蘭教的幾個人之一,為此不惜與敵視穆罕默德的家族決裂。奧斯曼也是富商,為伊斯蘭事業也捐款多多,但他沒像阿布·伯克爾那樣陷入貧困,即使跟隨穆罕默德遷徙到麥地那,也仍然與麥加的商團保持聯絡,生活一直很富足,但不墮落,而且很虔誠。
阿里前面介紹過了,穆罕默德的堂弟,實際關係有如子侄,是與穆罕默德關係最親密的人,對神學有貢獻,作戰勇猛,豪俠過人。
長老會問他們會不會遵守古蘭經、穆罕默德的聖訓和前兩位哈里發立下的慣例,奧斯曼表示三項都會遵守,阿里卻只承諾遵守前兩項,第三項要視情況而定,於是長老會選了奧斯曼。
可以發現,一直被排斥在政治中心之外的阿里,對宗教社團的帝國化,以及帝國化的同時帶來的壓迫是不滿意的,而烏瑪的主要組成成員卻贊同繼續帝國化下去。這個時候,伊斯蘭教的兩派分歧變成了“要不要繼續帝國化”的問題。
從前面對奧斯曼生平的描述來看,可以知道他是一個很精明但原則性沒那麼強的人。奧斯曼繼任哈里發以後,繼續增補阿拉伯帝國的制度。因為政府擴大、大興土木建設公共工程和清真寺,奧斯曼給各地大幅加稅,當然他也給自己修了一座氣派的宮殿來作為帝國的門面,不過在宮殿裡面據說過的是很簡樸的生活。奧斯曼還喜歡任用自己家族——倭馬亞家族的人擔任重要職位,也就是任用私人。
可以說在奧斯曼手上,阿拉伯人的國家從帶有共和意味的制度向真正的“帝國”轉化了,帝國得到的海量資源促成了阿拉伯社會的繁榮,但是也出現了腐敗和壓迫。
當年阿拉伯人願意遵從哈里發,是因為他們喜歡大體平等的宗教社團,而不是東羅馬和波斯式的帝國,奧斯曼這樣的作為當然激起了廣泛的不滿。尤其是奧斯曼的養兄弟阿卜杜拉在埃及橫徵暴斂以討奧斯曼歡心,更是令人恨之入骨。
埃及的費拉是阿拉伯帝國
或者說所有帝國的財源
最終在埃及的阿拉伯古萊氏族成員因為反感奧斯曼用倭馬亞家族把持大權,煽動埃及民眾到麥地那請願撤換阿卜杜拉,奧斯曼同意了,但代表團在回程中遇見了奧斯曼的一個奴隸,他們從他身上搜出署名奧斯曼給阿卜杜拉的信——等這些人回到埃及就全部處決。
奧斯曼面對去而復來、怒發如狂的代表團賭咒發誓說自己沒有寫那封信,但代表團不信,要求奧斯曼把他的兄弟交出來,還要求奧斯曼退位,奧斯曼都不答應,被代表團圍困,幾天後被殺掉。據塔米·安薩里分析,這封信有可能是奧斯曼的一個堂弟偽造的。
代表團的目標是推翻奧斯曼,而不是推翻阿拉伯人的國家和伊斯蘭烏瑪,所以他們要找人繼任哈里發,這個時候堅持傳統、反對帝國化的阿里才進入人們的視野。他們要求阿里繼任,阿里不願順從暴民之意就任,但暴民表示不繼任就要在麥地那搞一件恐怖的事情,阿里只好就任。
遜尼派與什葉派的分裂
阿里認為前面三位哈里發的帝國化道路有違烏瑪的初心,他很想讓穆斯林社團迴歸傳統,停止帝國化,有點像羅馬共和國的格拉古以及這幾天最火的那個人。
為了迴歸傳統,阿里表示他要用嚴厲的手段推行一系列措施,但是有一個人出來挑戰阿里,這個人就是奧斯曼的堂弟——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而穆阿維葉代表的不僅是他自己,還是奧斯曼時代全面掌權的倭馬亞家族。
此時倭馬亞家族因為掌控了大量的政治要職,兵精糧足,穆阿維葉煽風點火,拿著奧斯曼被殺時的血衣到處展覽,挑動起不少穆斯林的情緒,要求阿里處置殺害奧斯曼的兇手,不然就下臺。
但在阿里看來,當時參與殺奧斯曼的很多人有份,而且已經搞不清楚確切的是哪些人了,要懲罰兇手就要把代表團全殺掉,而阿里認為代表團本來就是暴政的受害者,其請願有充分的正當性,決不能濫殺無辜。只不過這些人因為殺了奧斯曼,從本來的受害者變成了倭馬亞家族嘴裡的暴徒,令阿里十分被動。諸位看官,這一幕是不是看上去很熟悉啊?
阿里想要用比較淳樸的穆斯林來替換奧斯曼任命的那些開始腐敗的總督,結果總督們集體抗命,支援穆阿維葉與阿里對抗,他們散佈流言說奧斯曼是阿里殺害的,而阿里因為光明磊落,竟然認為自己沒有及時援護奧斯曼,因而有一部分責任。當然, 也有觀點認為阿里確實介入了謀殺奧斯曼。
格拉古式的阿里
結果穆阿維葉一方把持了輿論,成功地煽動了穆罕默德最年輕的妻子阿伊莎反對阿里,雙方打了仗後,才澄清誤會重歸於好,但這一場“駱駝之戰”成了穆斯林自相殘殺的起點。
接下來的隋芬之戰中,阿里的部隊基於宗教熱情,士氣高昂,大破穆阿維葉,但穆阿維葉讓斷後計程車兵在兵器上掛《古蘭經》的書頁,阿里的部隊因為不願意褻瀆《古蘭經》而未能擒獲穆阿維葉。緊接著在談判桌上穆阿維葉又耍花招,以神裁的名義逼迫阿里接受中分帝國,穆阿維葉統治埃及和敘利亞,阿里統治其他地區。
因為阿里在前三個哈里發在世時,不處於政治中心,所以主要從事淨化穆斯林心靈,以免被帝國化程序汙染的工作,因此阿里在他這一派的穆斯林心裡有如聖徒。現在阿里居然跟褻瀆者穆阿維葉談和,在他們心理的聖徒形象登時崩塌,於是這幫人出走另立哈里發,被稱為“哈瓦利吉派”。這就是軍政宗教化的惡果,不然談和作為一種外交手段,又怎麼會輕易跟褻瀆聯絡起來。
哈瓦利吉派不久被阿里擊敗,隨後刺殺了阿里,阿里長子哈桑繼任哈里發,卻因帝國逐漸被穆阿維葉掌控,以及穆阿維葉以大筆生活費收買而退位。穆阿維葉被推舉為哈里發,承諾死後傳位給阿里的次子侯賽因,但實則鼎力扶持其子葉齊德一世的勢力。
這次政治事件很快又被賦予了濃烈的宗教意義,許多心懷伊斯蘭早期風貌的阿拉伯人對侯賽因的被殺極度同情,不承認倭馬亞王朝的統治,逐漸發展成什葉派;而與新王朝合作,將王朝統治納入教法的派系,則被稱為遜尼派。促成這兩個派系分裂的不是精深的宗教教義,而是被賦予宗教意義的政治事件。
至於阿拉伯大征服怎樣擊敗東羅馬和薩珊波斯,請看下回分解——如果明天這貼的閱讀量能達到5000。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