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閱讀本篇前,強烈建議先刷一遍上篇文章。

上篇提到過,相隔千年的漢武帝和宋真宗,雖然出身即“躺贏”,各自接手了一個完整、富庶的中原王國,但同時也要清掃“前任”們埋給他們的“雷”。

一個暮氣沉沉,不求有驚喜、但求無驚嚇的朝廷,一個富裕卻懦弱的王國,就是前面三任皇帝埋給漢武帝的“雷”。

一心想擺脫哥哥光環的宋太宗,在錯誤的時間選擇北伐契丹。雍熙之戰造成“終宋不振”;“恐遼”之心的燙手山芋,就這樣丟給了宋真宗。

本篇,繼續聊一聊這兩位“接盤俠”如何拆雷,並創造了兩個畫風完全不同的盛世?

北宋,清明上河圖

1. 漢武帝

內外交困的西漢初年。

對外,有不講“武德”的匈奴,一隻手收下了西漢贈予的財物及和親公主,另一隻手卻在漢匈邊境燒殺劫掠、無惡不作。

對內,在“無為而治”的寬鬆土壤裡,誕生了一大批富得流油的商人,他們自由冶鐵、煮鹽甚至鑄幣,控制了地方經濟,更操縱了國家的經濟命脈。

漢武帝,15歲的少年天子,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他誓要改變現狀,為漢帝國的尊嚴和榮譽而戰。只不過,被現實潑了個冷水。在“無為而治”的主流面前,小皇帝根本沒有話語權。

《美人心計》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並沒有變得很“喪”,他苦思冥想,終於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 “換血”。他開始雪藏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派,重用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學家,結合當時的社會需求,建立了以儒學為核心的全新思想體系。儒學因此也成為了中國正統思想長達兩千餘年。

為什麼是儒學,而不是其它思想流派呢?因為只有在儒學經傳裡才能找到漢武帝當時迫切需要的“大一統”論,讓“打擊地方豪強,加強中央統治力量”變得合情合理;唯有統一國家力量,才能與匈奴抗衡。

當然,這還不夠,皇帝和官員的自嗨,並不能有效調動社會全員的力量。只有當“你的事”變成了“我的事”,雙方才有可能談“合作”。於是,深諳這一點的漢武帝,來了一招更“狠”的,那就是把儒學作為唯一的學習教材和考試科目來選拔人才(設立中央太學和地方郡國學)。當儒學成了普通人“魚躍龍門”、改變自己和家族命運的有效途徑時,效果可想而知。

漢武帝完成了秦始皇夢寐以求的“思想文化大一統”。秦始皇採用的是激烈的焚書坑儒,最終挖了自己的牆角;而漢武帝的方法讓整個社會“軟著陸”,得以平穩過渡。

這,只是漢武帝氣場全開的第一步。

《衛子夫》漢武帝劉徹

對外,開始由被動防守轉為主動出擊。第一次由平民商人聶壹獻計的“馬邑之戰”雖然流產,導致匈奴和漢王朝從此撕破臉皮,但這是一次讓大漢覺醒,不再處處忍讓的戰爭。從此,漢匈全面戰爭拉開了帷幕。

上篇提到的漢武帝all in匈奴一戰成名,其實遠遠不止一場戰爭。在奪取河套平原,驅逐匈奴,打通西域的過程中,有兩個永遠無法抹去的人名,那就是張騫和霍去病。一文一武,張騫逆境隱忍卻胸懷大志,探險之心不死,給予漢王朝前所未有的異域一手資料;霍去病一代“戰神”,讓長期霸凌中原的匈奴聞風喪膽,卻不忘初心不貪圖榮華富貴,“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霍去病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2017年一部電視劇《霍去病》將他刻畫成了一位“戍邊小卒”,而且在軍中與女子起舞。劇照一出,便遭到他的現代粉絲強烈抵制,電視劇播放變得遙遙無期。

對漢武帝來講,最難的也許不是執政初期被竇太后架空政權,也不是異常強悍的匈奴對手,而是仗打了一半,沒錢了。一邊是星辰大海的征程,一邊是國庫空虛的現狀,像極了兩千年後的創業家們。大漢鐵騎疾馳的步伐是不可能再停下了,留給漢武帝快速“創收”的時間也不多了。

這時候,他“盯”上了那批靠政府“無為而治”而發家的地方土豪們。他們連續吃了好幾代皇帝的紅利,是西漢初期的最大贏家,是時候收回他們“躺賺”的特權了。

於是,漢武帝收回了鹽和鐵的經營權,由國家經營(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企和央企);貨幣發行權也收歸中央;對商人和手工業者開始徵稅,對於隱瞞財產、逃避稅收的富商進行懲治......就這樣度過了讓國家隨時“崩盤”的經濟危機。

有了錢做後盾,再加上霍去病這個軍事鬼才和一眾將領在漠北之戰超標完成了KPI後,“從此匈奴遠逃漠北,大漠以南再無匈奴王庭。”

紀錄片《河西走廊》霍去病雕像

趕跑了匈奴意味著什麼呢?從此邊疆安定,人民安寧?遠遠沒這麼簡單。漢武帝控制了河西走廊後,迅速設定四郡,將其納入中華版圖。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帶回了珍貴的西域見聞,成為漢武帝知己知彼,擊敗匈奴的關鍵一環;第二次出使西域,沒有了匈奴扼住華夏的咽喉,張騫打通了中原與西域、歐洲多國的陸上貿易通道,即絲綢之路。這也是中國第一次開啟國門、擁抱世界,在地球村上互通有無。從此以後,“漢”之威名在世界傳播,中國製造成為世界最in潮牌;各種海淘品也紛紛湧入中國(比如石榴、西瓜和葡萄),讓華夏文化變得更加多姿多彩。

西漢全盛時期版圖

2. 宋真宗

中二年齡就做皇帝的漢武帝正處於青春期,和大多數高中生一樣,渴望從父母(竇太后)的臂膀中走出,創造更大的一片天地;

而宋真宗登基時已經快30了。別看這個年紀還能走“小鮮肉”路線,古代的30歲已經是兒女成群的大叔年齡了。

宋真宗趙恆

和漢武帝一樣,宋真宗的皇帝“工作列”裡也配備了一個“草原勁敵” - 契丹族建立的遼國。自從雍熙北伐慘敗後,宋太祖“一統天下”的抱負變成了宋真宗時期的“被動防禦”。更要命的是,遼國不斷南侵,給邊境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遼國對“南侵”這件事到底有多“上心”呢?公元1004年,20萬遼國大軍直逼黃河岸邊澶州城下。領軍的正是一對母子,遼國版“武則天” - 蕭太后,以及他的兒子遼聖宗。不過,這次由於宋軍射殺了敵方的南京統軍使,遼軍大挫。再加上宋真宗在宰相寇準的強烈要求下御駕親征,極大鼓舞了士氣。蕭太后見遼軍陷於被動,便請求議和。

本來以為宋軍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可以一洗前恥,恢復帝國雄心。沒想到,宋真宗開了個頭,從此開啟宋遼兩國“塑膠兄弟情”長達100多年時間,使得之後的好多任皇帝安於蝸居在自己“縮水”的領土裡。宋真宗開的這個頭叫做“澶淵之盟”。

話說宋真宗這次雖然打了勝仗,但依然害怕遼軍的聲勢,再加上宋遼開戰以來各有勝負,於是派人談和。宋真宗給的談和預算本來是100萬,沒想到派出去的使臣經過一番討價還價30萬就搞定,開心得他大加褒獎。

大宋透過每年向遼國支付30萬財物(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獲得了什麼呢?

一. 劃定國界,停戰撤兵。

二. 遼歸還宋一城二州。

三. 在邊界開展貿易。(在貿易中,北宋所賺的錢遠遠多於每年贈予遼的錢財,還能以低價購買遼的馬匹用以升級軍備。)

四. 促進了宋遼兩國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從經濟角度講,宋真宗絕對就像一個財務總監出身的CEO,為公司爭取了最大的收益。

從軍事角度講,宋朝自此開始“忘戰去兵”、“兵備皆廢”、武將出局,文臣逐漸把控朝政。

比起匈奴,契丹算得上是一個比較講信用的民族。匈奴即使接收了漢朝送贈的財物與和親公主,仍然不斷劫掠邊界。而澶淵之盟簽訂後的100多年,宋遼兩國基本沒有發生大規模戰事。這給了宋真宗和繼任皇帝寬鬆的環境和時間來修煉內功,讓華夏文化走向了另一種不同於漢武帝時期的繁華盛世。

《清平樂》北宋夜市

別看宋真宗在軍事和外交上認“慫”,但在治理國家上絕不亞於他的伯父宋太祖。除了勤於政事、體恤民情、減免租稅等仁君“標配”舉措外,宋真宗還有幾項創舉。

首先,他在“反腐倡廉”這件事上,可以說做到了藝術家級別的治理水平。比如,被舉薦的官員做出成績,推薦人也會受到獎勵;如果出了問題,推薦人和上司都要被罰。這真是吃力不討好的事,不但把推薦人“逼”成了獵頭,每年都要保質、保量地完成招聘工作不說,還要時時刻刻盯著這群人。因為萬一他們犯錯,推薦人可是要被“連坐”啊!

再者,貪汙成本是很高的。宋朝為每個官員都建立了檔案,貪汙犯罪皆記錄在案,且不得隨意變更自己的名字。一旦發生,日後的升遷可以說是舉步維艱,有效防止了“明降暗升”、“挪個窩繼續當官”。此外,還發明瞭《會計錄》,用來記錄中央和地方的各項財政收入,使得各種“陰陽”賬目和虛假賬目立馬“見光死”。當然,宋朝也沒有忘記高薪養廉,官員的俸祿普遍很高,比如宰相級別的高官收入大致是明朝的5倍,公務員工資甚至是六七百年後清朝的2-6倍(也有說是10倍)。

跟動不動就“996”、“加班是福報”的公司相比,宋真宗簡直就是打工人心目中的最佳boss。他在過節時就喜歡發放各種福利。立春發春盤、餳粥;端午發粽子;三伏天不但發放高溫補貼,“五日一賜冰”,還增加官員的休務假。這些節日福利可不只是中高管理層專享,而是文武百官都能享用。錢到位了,心也不委屈了,官員“作妖”的機率自然減少。

坊間流傳宋太祖發明兩根長翅膀的烏紗帽,是為了防止官員交頭接耳

此外,宋真宗還做了很多提升小老百姓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事。比如,他很厭惡嚴苛的刑法,所以設定了“糾察刑獄司”,負責監察、複審各種審判和刑罰。所以,“先斬後奏”的玩法是行不通的。

再比如,宋真宗還自創了五個節日,就連延續至今的“探親假”也是因為他聽到一個士兵的吐槽而發明的。雖然探親假放在今天已經形同虛設,但在當時可不是一紙空文。另外,就連安排了工作的犯人和手工作坊裡的僱工都有享受節假日的權利。比如,宋真宗要求給鹽礦工人元日、冬至、寒食、天慶四節,並且“各給假三日,衣糧、料錢如舊”。

宋真宗執政時期,雖然國土和人口比不上其它朝代,但經濟、科技、貿易、文化發展空前蓬勃,可以說是冠絕整個中國封建王朝。在這期間,國家收入達到了唐朝的7倍,即使遇到天災,年收入仍然是唐太宗時期的3倍。更重要的是,宋朝的“富”不僅僅是國家有錢,更代表了民眾的活躍度和創造力。從官場的“廉政建設”到充滿煙火味的民間經濟,宋朝呈現出來的中國文明巔峰水平,也許正是始於宋真宗的“鹹平之治”。

回頭看看,這兩位皇帝都蠻有個性。

漢武帝身上沒有歷史包袱,我命由我不由天。他看到了竇太后和大臣視而不見的“頑疾”;在內外皆被掣肘時,他另起爐灶,敢於任用董仲舒、張騫和霍去病等新人,讓大漢改天換地;常年戰爭讓國家“海內虛耗、戶口減半”,他毫不掩飾過錯,反而用“罪己詔”來檢討自己。

他不像爺爺漢文帝一樣完美,他不是一個好爸爸好丈夫,但他卻是一個國家“不可錯失”的皇帝。今天,有一個熱詞叫做“民族復興”而不是“民族振興”,因為兩千多年前,漢武帝就已經完成了“振興”的使命。今天,脫胎於漢武帝時期絲綢之路的“一帶一路”,已經成為全球最強勁的經濟引擎。

古代陸上絲綢之路

不應付、不將就、不湊合,就是漢武帝的人生誓言。於己,於國家,都是如此。

宋真宗,有點“懦”,有點“慫”,甚至“配不上”我們對“一代明君”的認知。宋朝皇帝的藝術造詣普遍很高,不只是詩詞書畫等領域,更體現在他們對待某一件事的“專注”和“工匠精神”。除了前面提到的宋真宗“反腐貪汙”,宋朝對待“防作弊”也是達到了“神仙”級指數。比如,我們現代高考將考生的個人資訊進行密封就源於宋代的“糊名”制;此外,為了防止考官辨認考生字跡,還發明瞭“謄抄”制,專門派人將考生的答案抄下來再交給批改試卷的考官。沒有歷史可以考證,“工匠”治國的宋朝是否源於宋真宗,但他的治理風格倒是傳了一代又一代。

能不能用“漢武帝”式的結語來總結宋真宗的一生?

太難了!我能想到的,只有如下的宋朝場景:

布衣丞相不再是神話,男女拍拖可以始於“自由”和“真愛”,皇宮外擺攤不怕被驅逐,官員罵皇帝不怕掉腦袋......

北宋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

參考資料:紀錄片《從秦始皇到漢武帝》、《河西走廊》

1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南宋的歷史其實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