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晚期,成長於東北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人在多次擊敗遼國建立金國的同時,又與北宋簽訂“海上之盟”,並最終聯合北宋將遼國攻滅。很快,金國便憑藉其“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強大軍事實力發動了滅宋戰爭。
公元1127年,金國鐵蹄南下攻破了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擄走了宋徽宗和宋欽宗等一干皇親國戚、官員妃嬪,歷史上稱之為“靖康之變”,北宋由此宣告滅亡。與此同時,唯一倖免於難的皇室成員——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被擁立為皇帝,南宋由此正式建立。
今天我們就來簡單瞭解一下南宋的歷史。
自公元1127年趙構即位開始,到公元1279年“崖山海戰”後陸秀夫揹著宋末帝趙昺(bǐng)跳海自盡為止,南宋一共享國152年(北宋167年),出現了9位皇帝。雖然和北宋一樣國號都是“宋”,但由於其都城臨安(今杭州)相對北宋都城汴京(今開封)位置靠南,所以歷史上稱之為“南宋”。
話說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發生時,康王趙構正在河北地區組織軍隊救援,這也讓其成為趙宋皇族近支裡的唯一倖存者,隨後趙構順理成章地被各地抗金軍民擁立為皇帝,是為宋高宗。
宋高宗初即位時,金軍兵鋒正盛,他只得一路南逃。據考證,其逃跑路線大概為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揚州-臨安府(今浙江杭州)-紹興-明州(今浙江寧波)-台州-溫州,加起來一共在海上漂泊了四個月之久,金國稱之為“搜山檢海”,而由於當時趙構的年號為“建炎”,所以歷史上又美其名曰“建炎南渡”。
在逃亡的這段時期,宋高宗一度因為“苗劉兵變”而被迫禪位給自己三歲的兒子趙旉(fū),幸虧韓世忠、劉光世等人及時勤王平定了兵變,宋高宗才得以復位。另外,韓世忠還一度以八千兵力將北撤的十萬金兵阻擊在黃天蕩(今南京棲霞區一帶)達48天之久,岳飛也在附近與金兵交戰時取得了勝利,這才總算讓立足未穩的南宋朝廷得以安定下來。
宋高宗在位時重用主和派秦檜等人,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他費盡心機解除武將們的兵權,甚至還不惜以殺害岳飛等人為代價和金國進行談判求和,最終達成了歷史上著名的“紹興和議”——南宋向金國納貢稱臣,也算是結束了宋金之間十多年的戰爭狀態。
公元1161年,金國海陵王完顏亮悍然撕毀和約,發動大軍進攻南宋,妄圖一統華夏,結果在採石磯受到南宋名將虞允文的阻擊而失敗,史稱“採石磯之戰”。此戰之後,當了35年皇帝的宋高宗突然萌生退意,決定將皇位禪位給太子趙昚(shèn),是為宋孝宗。
宋孝宗剛即位便著手為岳飛等人平反,還重用主戰派張浚、虞允文等人積極備戰發動“隆興北伐”,只可惜北伐最終失敗,宋金兩國再次簽訂“隆興和議”,並在此後長達四十餘年的時間裡兩國之間再沒發生戰爭。宋孝宗也利用這段難得的和平時間改革政治,發展經濟,從而讓百姓得到了休養生息,一度出現了天下康寧的昇平景象,歷史上稱之為“乾淳之治”,宋孝宗由此也被稱讚為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
公元1187年,太上皇趙構駕崩,悲痛欲絕的宋孝宗決定為其守孝三年,開始讓太子趙惇(dūn)參與執政。一年後,對政事早就心生倦怠的宋孝宗又正式將皇位禪讓給太子趙惇,是為宋光宗。
這個宋光宗有一個奇葩皇后名叫“李鳳娘”,此女極為強勢和善妒,國家大事都掌握在她手裡不說,有一次宋光宗在洗手時僅僅因為多看了一眼宮女白嫩的小手,結果李鳳娘幾天後便將那個宮女的雙手砍下來裝在盒子裡送給宋光宗,嚇得宋光宗一度精神恍惚。
不僅如此,李鳳娘還經常夥同宦官挑撥宋光宗和太上皇“宋孝宗”的關係,弄得數年來宋光宗從來都沒有去看望過已經生病臥床的太上皇。後來,即便太上皇去世,宋光宗也稱病不願出來主持喪禮,因為據史料記載,此時的宋光宗已經由於各種壓力弄得精神不太正常了。
面對如此形勢,趙汝愚和韓侂冑(tuō zhòu)等大臣在太后的支援下決定擁立宋光宗的兒子趙擴為皇帝,是為宋寧宗。宋寧宗一共在位30年,在位前期權力基本都掌握在韓侂冑手裡,後來韓侂冑主持“開禧北伐”時因為用人不當而失敗,其本人也因為宋金簽訂的“嘉定和議”而被殺,從此權力又被權臣史彌遠和楊皇后所掌握。
公元1224年,宋寧宗病逝,本來他已經選定的繼承人是其養子趙竑(hóng),但史彌遠和楊皇后卻矯詔立宗室趙昀(yún)為皇帝,是為宋理宗。宋理宗在位前期基本上是一個傀儡,直到繼位十年後史彌遠去世,他才開始正式親政。親政後的宋理宗立志改革,整頓吏治,想要開創一番事業,歷史上稱之為“端平更化”。
無奈當時國際形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本備受金國欺凌的蒙古人在鐵木真的統一之下建立起了強大的蒙古國,他們和當初備受遼國人奴役的金人滅遼一樣,發動了滅金戰爭,金國君臣也因為不斷受到打擊而南遷避禍,最後金哀宗選擇以蔡州(今河南省汝南縣)為屏障進行負隅頑抗。
公元1234年,也就是宋理宗親政後的第二年,南宋便“被迫”與蒙古聯合滅掉了金國。這裡之所以說“被迫”,是因為南宋已經沒有選擇,一來南宋和金國原本就有“靖康恥猶未雪”的宿怨,二來金國已經實力不濟遲早要被蒙古攻滅,三來打不過蒙古的金軍還多次率軍進攻南宋想要撈“便宜”,從而直接將原本還有希望“聯金抗蒙”的南宋直接推給了蒙古一方。所以對於南宋朝廷來說,與其直接和蒙古對抗,還不如“聯蒙抗金”以延緩與蒙軍正式對決的那一天,也就是希望以時間換取空間,然後將來再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來獲取和蒙元談判的籌碼。
公元1235年,南宋名將孟珙率軍和蒙軍聯合殺進蔡州城,一舉攻滅了金國,他們將金哀宗的遺體作為戰利品一分為二,其中南宋朝廷還特意利用金哀宗的遺體到太廟祭祖,以告慰先祖,一雪當年金滅北宋的“靖康之恥”。
宋理宗在攻滅了金國的同時,又命令南宋軍隊主動出擊收復了當年被金國佔領的“三京”(即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南京商丘),史稱“端平入洛”,不料蒙古卻以此為由悍然發兵攻宋,於是長達四十餘年的宋蒙戰爭就此爆發。
很快,一度被南宋佔領的“三京”又重新被蒙軍攻佔,戰爭的失利讓剛剛親政不久的宋理宗逐漸失去了雄心壯志,並從此一蹶不振陷入醉生夢死之中,大權也相繼旁落在丁大全、賈似道等權臣之手,國勢一天天變得更加衰弱。
公元1264年,在位41年的宋理宗去世,其侄子趙禥繼位,是為宋度宗。由於趙禥的母親當年被逼吃過打胎藥,所以宋度宗生下來便智力低於常人,而且他在當上皇帝后便耽於酒色,宮內批覆公文之事均交給自己所封的春夏秋冬四位夫人處理,宮外之事則全部委任給權臣賈似道。
公元1273年,忽必烈的元軍攻破南宋軍事重鎮襄陽。第二年,宋度宗也因為酒色過度而去世,其年僅三歲的兒子趙顯繼位,是為宋恭帝。此時南宋朝廷形勢已經非常危急,四川和長江中上游地區均已被元軍攻佔,而且在這個關鍵時刻也沒人能夠撐起南宋的這個殘局——賈似道被貶殺後,又跳出來一個只會譁眾取寵的陳宜中,南宋朝廷也由此錯過最後一次自救的機會。
公元1276年,元軍攻克南宋都城臨安,宋恭帝母子選擇了投降。同年文天祥、陸秀夫等人效仿高宗故事,在福州擁立宋恭帝的弟弟——年僅7歲的趙昰(shì)為皇帝,是為宋端宗。年幼的宋端宗一直跟隨張世傑等大臣逃亡於海上,正可謂是屋漏偏逢連夜雨,一天宋端宗逃到廣州中山市附近時不幸落水染病,不久便病逝在了廣東湛江市的硇洲島上,時年才9歲。無奈之際 ,眾人又擁立宋端宗的弟弟——年僅7歲的趙昺為皇帝,是為宋末帝,算是苦苦地支撐著南宋小朝廷。
公元1279年,元軍大將張弘範率大軍和南宋最後的主力在“崖山”這個地方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海戰,歷史上稱為“崖山之戰”。此戰南宋再次戰敗,自感已經無力迴天的大臣陸秀夫揹著小皇帝一同投海自盡,南宋宣告徹底滅亡,數以萬計不願投降的南宋民眾也紛紛投海殉國,場面之慘烈,當時目睹這場戰爭的文天祥曾有詩寫道:“羯來南海上,人死亂如麻。腥浪拍心碎,飆風吹鬢華。”
總體來說,南宋和東晉比較相似,都是宗室南渡後建立的割據王朝,只不過南宋的敵人比較簡單(前期是金國後期是蒙古),而東晉的敵人卻比較複雜(五胡十六國)。雖然這兩個王朝都屢次北伐,可惜最終大多都是力不從心鎩羽而歸,只贏得倉皇北顧。
細心的人會發現,南宋和金國的關係還隨著國力的變化而改變——從最初的宋高宗“紹興和議”時的稱臣關係,到後來宋孝宗“隆興和議”時的叔侄關係,最後到宋寧宗“嘉定和議”時的伯侄關係,繳納的歲幣也隨之有所增減。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當初北宋聯合金國滅遼,結果北宋又被金國所滅,如今南宋聯合蒙古滅金,結果南宋也被蒙古所滅,歷史往往就是這樣驚人的相似。
參考資料:《宋史》《金史》《元史》《通鑑紀事本末》《四朝見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