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徐棄鬱•德國簡史》第三單元 - 普魯土的崛起
今日主題:邊緣小國普魯土憑什麼崛起
知識清單:
丨普魯士國家的雛形
1618年普魯士公國和勃蘭登堡邊區(就是今天德國首都柏林這一片)聯合成一個國家。
丨普魯土自上而下的國家主義
普魯土透過高效的行政體制和行政管理為主導力量,推動整個國家的崛起;普魯土崛起和英美崛起最大的區別:英美在崛起過程中,力量主要是從社會層面來的,更多的是自下而上、自我組織;普魯士的崛起過程中,國家是主導力量,是監護人的角色,制度環境、基礎設施都是在國家監護下完成的,是自上而下的;丨“大選侯”弗里德里希·威廉的貢獻:創立了普魯土體制
(大選侯,是指神聖羅馬帝國有資格選舉帝國皇帝的諸侯)
軍事上建立一支職業化的常備軍;政治上集權:建立專業化的、高效率的官僚體系,包括一個統一的國家稅收系統;經濟上主導推動:廣開財源:主導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挖運河、改造道路、橋樑,統一貨幣,建立全國性的郵政系統等促進工商業的措施;推動農業,國家引導,專門推廣土豆種植,到現在也是德國一種重要的主食;國家強制規定保護水土,手段是規定每個農民在結婚之前必須種滿12棵樹,否則不讓結婚;4.宗教上寬容:奉行對宗教寬容、對民族差別寬容
收容被迫害的新教徒,這些人可不是一般的老百姓,大多數是有資金、有技術的工匠。他們到普魯士定居以後一下子就把當地的工商業給帶起來了;收容被驅逐的猶太人,從而帶動了金融業;丨小結
在普魯土,無論是什麼政策,全部都是由國家提供的,始終用一種自上而下的方式,監護著各個領域的事情,這就是普魯士的國家主義,也是它從一個邊遠小國迅速崛起的真正秘密。
學習總結:
這一節瞭解到了普魯土作為一個邊緣小國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就是自上而下的國家主義,這背後體現了普魯土人那種底層性格,就是集體主義和服從精神,這和自從日耳曼人、條頓騎士團的那種集體主義文化傳統影響也有很大關係,再加上新教帶來的理性主義和天職論,種種因素造就了普魯土奇蹟。
擴充套件學習閱讀《不可不知的德國史》之普魯土崛起:德意志統一的曙光
普魯士人本是“蠻族”的一支,居住在維斯瓦河與涅曼河之間的地區。十三世紀時,德意志騎士團征服了這一帶,大量移民使得該地區德意志化。後來因為打了敗仗,騎士團把該地西部割讓給波蘭且向波蘭臣服。1511年,霍亨索倫家族的阿爾布萊希特被推舉為騎士團團長。阿爾布萊希特趁著宗教改革的東風宣佈改信路德宗,並把騎士團的教會地產世俗化,東普魯士也成了他們家族的世襲領地——普魯士公國。可見宗教改革打造了不少既得利益群體,日後登基稱帝的霍亨索倫家族就是其中之一。
阿爾布萊希特
另外,霍亨索倫家族自1415年起擔任勃蘭登堡選侯。十七世紀時,該家族將兩個邦國合二為一,形成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還運用手段擺脫了波蘭的宗主權。勃蘭登堡和東普魯士就此成了日後普魯士國家的龍興之地。1650年,公國首府由東普魯士的柯尼斯堡遷至勃蘭登堡的柏林。此時三十年戰爭剛剛結束,勃蘭登堡曾經是雙方拉鋸的戰場,人口一度減少三分之二。但是,該邦國地理位置優越,控制著易北河與奧得河,這兩條河流都是德意志重要的貿易通道。作為新教邦國,公國還接納了不少宗教難民。在其境內避難的法國胡格諾派新教徒就多達兩萬餘人。這些人大多有資金、有技術,開辦了好些手工工場,以至於柏林形成了繁華的“法國人區”。隨著手工業和貿易的發展,勃蘭登堡經濟逐步恢復。三十年內,邦國的財政收入增長七倍之多。
弗里德里希一世的兒子,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1713—1740年在位)對普魯士的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位國王過著斯巴達式的節儉生活。他把王宮的奢侈品全部拍賣掉,自己用著木頭桌子和小板凳,抽著陶土製的菸斗(這個似乎在今天反而是奢侈品)。國王省下的錢都去了哪裡呢?答案是軍隊。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號稱“軍人國王”。普魯士軍隊原有三萬八千人,他把數字顛倒了一下,變成八萬三千人。當時普魯士在歐陸諸國中國土面積排第十,人口排第十三,可軍隊數量卻能排第三。
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的另一重大貢獻是組建了一套比較完善的官僚制度。他設計了一套高效的行政機構,包括中央各部和地方省、縣等基層行政機構。國王要求他的官員服從、盡職、勤政、節儉。他自己以身作則,每天從早上七點開始辦公,一天工作12個小時。不過,官僚系統的發達也養成了德國人拘泥形式的弱點。傳說德國軍官甚至會認真辯論將行軍速度由每分鐘75步提升到76步的利弊。
歷代普魯士君主都透過自身的努力為普魯士的霸業添磚加瓦。看似不起眼的長期積澱,終於在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的下一代結成碩果。他的兒子,鼎鼎有名的弗里德里希大王,即將繼承父親的財富與戰士,帶領普魯士走向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