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三月,宋太宗趙光義腿上的箭傷舊疾再次發作,雖經極力搶救最終還是撒手而去,趙光義滿懷著憤懣心有不甘地閉上了眼睛,時年59歲。

七個月後,趙光義的靈柩葬入了位於開封以西一百多公里的鞏縣皇家陵園內的永熙陵。

趙光義

永熙陵印象

我至今還記得第一次到訪永熙陵時的情景,那是幾年前一個十一假期前的一天,學校放假送走了學生後,我就收拾東西踏上了尋訪宋陵的行程。趙光義的永熙陵坐落於今天鞏義市(即宋代的鞏縣)西村鎮滹沱村內,東距兄長趙匡胤的永昌陵僅僅兩公里,再往東就是他倆父親趙弘殷的永安陵。

父子三人的陵墓自東向西一字排開,相距都不遠,就這樣默默無言對立千年。

趙弘殷永安陵

趙匡胤永昌陵

趙光義永熙陵

趙弘殷的永安陵在農田裡,趙匡胤的永昌陵則位於公路邊的玉米地裡,唯獨趙光義的永熙陵位於滹沱村內,陵墓被民宅包圍,寬闊的神道也成為村裡的休閒廣場,平日裡很是熱鬧。

這和他父兄陵墓的淒涼荒蕪形成了強烈對比,讓人看了心裡非常悲涼,真是應了那句話:

繁華落盡,寂寞如初。

離開永昌陵後,徑直騎進滹沱村,沒有費周折就找到了村內的永熙陵,站在長長的神道邊,眺望遠處的永熙陵墓冢,此刻歷史的時鐘彷彿又撥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個雪夜……

永熙陵

雪夜迷蹤

雪夜迷蹤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的一個雪夜,開封城裡漫天飛舞的雪花灑滿了宮門前的廣場,幾個黑影步履匆匆進了宣德門。

這天夜裡,宋太祖趙匡胤毫無徵兆地死了,第二天他的弟弟趙光義在靈前即位,史稱宋太宗。自趙光義即位的那一天起,關於他得位不正的傳言便傳開了,很多人懷疑他謀殺了哥哥,甚至有人乾脆質疑他的人品,認為趙光義撒謊成性,沒一句真話。連他宣稱的當年參加陳橋兵變,是事件的主要策劃人都被人質疑,有人甚至直接指出當年陳橋兵變時趙光義根本就不在軍中,而是在開封家中,等趙匡胤大軍回京了他才匆匆跑出城門迎接。

如果這個說法是真的,那麼趙光義就在北宋開國中沒有一絲一毫的功勞,那麼他這個弟弟又有什麼資格越過趙匡胤的兩個兒子搶走皇位?難道就憑那道真假難辨的杜太后的遺囑嗎?

陳橋兵變的事說不清楚,趙匡胤死因也說不清楚,再加上趙普給他炮製的“金匱之盟”也說不清楚,趙光義這個皇位實在是太詭異了。

趙光義

假如說杜太后留下的遺囑,那道金匱之盟是真的,要求兄弟三人輪流坐莊,那趙光義當上皇帝后為什麼急急忙忙迫害死了弟弟趙廷美?為什麼皇位到他這裡就改傳自己兒子了?

種種疑團令趙光義無法自圓其說,也難怪他即位後馬上下詔修改《太祖實錄》,火急火燎篡改他哥的起居注,而且前後改了三次才勉強滿意。你想想這樣的《太祖實錄》還是“實”錄嗎?

業餘軍事愛好者

不管用什麼手段,趙光義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皇位,趙光義即位之初接手的大宋江山應該說是一手好牌。他哥哥趙匡胤不辭辛勞,煞費苦心先後滅掉了割據南方的幾個政權,基本完成了內地的統一,除了割據福建一隅的陳洪進、割據浙江的錢俶以及割據山西北部的北漢政權,基本再無對手。

而且當時的北宋連滅數國,宋軍鬥志昂揚,正是完成統一的黃金時期。趙光義這個時候執掌北宋這艘大船,可以說真是上天眷顧,如果他能做出一番偉業,不排除和唐太宗李世民並駕齊驅,閃耀青史的可能性。

統一大業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後來的歷史無情地證明了趙光義確實“閃”了,不過不是閃耀,而是閃腰,連老命都差點閃進去。

趙光義即位後的第三年,也就是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福建的陳洪進、浙江的錢俶相繼納土歸降,除山西北部的北漢,北宋基本完成了中原內地的統一。興奮不已的趙光義腦子一熱,決定趁熱打鐵出兵滅掉北漢,打響他的第一炮,就當是祝賀自己即位的禮炮吧。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趙光義親自出徵北漢,大軍圍攻太原兩個月,順利滅掉北漢,結束了晚唐以來一百多年的藩鎮割據混戰局面。

有句老話叫“見好就收”,貪多嚼不爛,趙光義估計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覺得自己真是偉大的統帥,偉大的軍事家,想想大哥打了幾次北漢都以失敗告終,我親自出馬輕輕鬆鬆搞定,看來統一大業要靠我來完成了。

滅北漢

志得意滿的趙光義有點得意忘形了,輕率地決定一鼓作氣進軍幽雲地區,收復被契丹人奪走的幽雲十六州,完成統一大業。

這個想法一說出來,隨行的文臣們一片喝彩,一個個摩拳擦掌,恨不得馬上筆墨伺候提前寫捷報了。反而是武將們面面相覷,一個個鴉雀無聲。書呆子不懂戰爭可以原諒,可這幫武將是知道真實情況的。

宋軍雖然滅了北漢,但也只能是慘勝,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早已是強弩之末,別說主動去招惹契丹人,就是現在契丹人打過來一個衝鋒,宋軍估計就一潰千里了。

兩個月的戰爭打下來,宋軍的糧草和後勤補給早已捉襟見肘了,最重要的是將士們都打累了,天天盼著打贏了北漢能領到一筆賞銀回家看看親人,結果你又讓馬不停蹄去打更兇悍的契丹人,你想想宋軍將士會是什麼反應?

趙光義這個業餘軍事愛好者還沉醉在偉大軍事家的幻夢裡,根本就不瞭解軍隊裡的真實情況,也聽不進去武將的正確意見,在一幫書呆子的起鬨下鐵了心要一鼓作氣拿下幽雲。

夢碎高粱河

高粱河之戰

於是大軍被迫從太原開拔,滿懷怨憤的宋軍將士們就這樣一步一回頭走向了未知的北方,他們不知道迎接自己的會是什麼。

三個月後,大軍抵達幽雲前線,旗開得勝拿下了易州(今河北易縣)、涿州(今河北涿州),順利進抵幽州(今北京)城下。契丹人一看宋朝皇帝親自送上門來了,再不笑納就過意不去了,於是派出悍將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率領精銳主力趕往幽州,在高粱河(今北京紫竹院公園附近)和宋軍爆發激戰。

一場血戰下來,強弩之末的宋軍徹底崩盤,一敗塗地,死傷過半,一片混亂中趙光義落荒而逃,騎著馬頭也不回往南狂奔,逃跑途中大腿上不慎中了一支流矢,勉強逃到白溝河邊,疼痛難忍無法騎馬,眼看要被追上來的契丹人生擒活抓了。

趙光義準備認命了,仰天長嘆“我命休矣!”

就在宋朝版的“土木堡之變”即將變成現實的關鍵時刻,一支押送糧草的宋軍輜重隊走到這裡,這幫人不知道前線的宋軍已經全軍覆沒,還在傻乎乎往前走,突然看到前方坐在草叢裡唉聲嘆息的趙光義(一身龍袍打扮,太顯眼),趕緊上前拜見。

趙光義大喜,一躍而起,親孃吶,你們來得太是時候啦,趕緊救我出去。

夢碎高粱河

輜重隊的將軍無奈只得把送糧的驢車找出來讓趙光義坐上去,趙光義也顧不上面子了,坐著驢車狼狽逃到定州(今河北定州)才穩住神兒。

這場史稱“高粱河之戰”的大戰徹底粉碎了趙光義收復幽雲的幻夢,給他澆了一盆冷水讓他清醒了一下。此戰後趙光義老實了幾年,不敢再輕舉妄動,但他並不服。大宋皇帝生氣了,後果很嚴重。

屢戰屢敗

八年後的雍熙三年(986年),耿耿於懷的趙光義再次決定出兵幽雲,這次他不敢再親自出徵了,那條大腿不想再中獎了。三路大軍齊頭並進攻入契丹境內,結果不出意外又是大敗而歸,史稱“雍熙北伐”。

趙光義這位業餘軍事愛好者打仗有一個特點,就是屢戰屢敗。除了打契丹連吃敗仗外,他還出兵攻打交趾(今越南北部),試圖收復這片漢唐故土,結果也是先勝後敗,最後不得不放棄。

在西北方向,趙光義也和強勢崛起的西夏李元昊激烈交火,結果宋軍連戰連敗,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一場比一場輸得慘,丟盡了業餘軍事愛好者趙光義的老臉。

趙光義

你要說邊疆少數民族驍勇善戰,打不過也情有可原,問題是就連四川成都爆發的王小波起義都用了四年才平定下去,這就尷尬了。

至道二年(996年),在各路宋軍的進剿下,王小波起義終於被平定,趙光義終於打了一場艱難的勝仗,不過他不會知道這也是他生命中最後一場勝仗了。

第二年三月,趙光義在高粱河留下的箭傷再次發作,醫治無效死於開封萬歲殿,享年59歲,過早地離開了我們。

千秋功罪

縱觀趙光義的一生,真是令人唏噓,空有大志,實力不給力,將哥哥留下的一手好牌打了個稀巴爛,徹底扭轉了北宋的國運,甚至間接埋下了一百多年後靖康恥的伏筆。

本以為他能成為與眾不凡的一位太宗,結果卻淪為“太宗群”裡最憋屈的一個,唐太宗李世民、遼太宗耶律德光、金太宗完顏晟、明太宗(成祖)朱棣、清太宗皇太極一幫人天天在“太宗群”裡吐槽他。

不過有一點令趙光義感到欣慰,那就是他的永熙陵是宋陵裡除了永昭陵、永定陵外,儲存最完好的一座,這一點確實可以吊打隔壁的趙匡胤永昌陵。

永熙陵

永熙陵

永熙陵

永熙陵

由於位於村子中心,永熙陵得到了嚴密的保護,甚至還有村民每天巡邏,阻止遊客拍照(出於防盜吧),我都是趁巡防員不注意時趕緊一頓狂拍。村民們每天都在神道改建的廣場上拉家常、晾曬糧食,孩子們在石馬大象肚子下面鑽來鑽去,老人們坐在神道石刻邊曬太陽聊天。當年千秋萬載,威嚴莊重的皇家陵園如今變成村民們的休閒廣場,孩子們的遊樂園。

站在這裡不得不感慨歷史的滄桑變遷,腦海裡迴盪著一句詩: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感覺很應景。

河南大學教授王立群老師曾給趙光義寫過一首歌詞,其中有一句我很欣賞,感覺非常形象地概括了趙光義的一生,就借用來做結語吧。

一心要一統江山垂青史,也難說身後罵名千夫指。

2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84年老山輪戰,戰士壯烈犧牲,母親花二十年時間才湊夠路費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