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經歷了教皇統治的漫長而痛苦的中世紀“黑暗年代”之後,14世紀初(1300年),歐洲終於迎來了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運動,首先從義大利的佛羅倫薩開始,迅速席捲歐洲大地,從此,人類發展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人類社會開始了全方位的歷史性變革,文藝、科學、哲學等各個領域迅猛發展。一時間,多少科學巨匠、文藝大師、哲學達人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出來。那是一個“大家如雲, 精英似雨”的時代,更有如達芬奇這樣涉獵多學科、 集大成的神奇人物 ,令人無限神往和感嘆。

文藝復興時期,人類醫學,也步履艱難、跌跌撞撞地開始走向了正規發展的道路,開啟了近現代醫學的大門。在醫學的天空中,巨匠大咖群星閃耀。英國解剖學家和著名醫生托馬斯 .威利斯(Thomas Willis, 1621~1675)並不是最耀眼的那顆星,但他的故事依然會帶給我們很多啟發和深思。

救活死刑犯,惹爭議

中世紀的歐洲野蠻而愚昧,人們信奉“吃啥補啥”的理論,人們分食被絞死的囚犯ST,期盼治癒自己的疾病或強壯身體,同時,每年允許醫學院解剖幾具死刑犯的ST。文藝復興時期,這種陋俗逐漸減少了,但並未絕跡。死刑犯的ST大多被用於解剖實驗。繪畫院和醫學院,都開設解剖課程。有一天,寂靜的牛津大學解剖實驗室裡,一陣喧囂和忙碌,處以絞刑的殺人犯安妮・格林的屍體被運送到這裡,準備進行屍檢。在開啟棺材的一瞬間,醫生們聽到了一聲喘息。她居然還有一口氣!年輕的解剖教師決定對她搶救治療,並報請政府赦免她,格林女士居然活了下來,並給予死緩,她於十五年後去世。這位年輕的解剖學教師就是托馬斯 .威利斯。

窮則思變,初遇貴人,勤奮學習

1621年,托馬斯 ·威利斯出生於英國威爾特郡的一個村莊 ,父親在一個莊園做傭人 。不甘心家境貧寒和生活無望, 他萌生了到外面闖蕩的念頭。1636年,15歲的威利斯離開家鄉,來到了位於家鄉東北部的牛津郡謀生 ,到托馬 斯 ·爾斯 (ThomasIles)家做了一名僕人, 也因此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個貴人。爾斯是基督教堂學院的神職人員 ,在他的幫助下,1637年 3月威利斯以爾斯家僕的身份進入牛津大學基督教堂學院學習。他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求學機會, 如 飢似渴地學習,於1639年獲得文學學士學位 ,1642年獲得文學碩士學位,4年後(1646年)又獲得醫學學士學位 ,並取得了行醫資格。 從醫之後,威利斯的收入非常可觀 ,據說他的行醫收入是當時牛津地區的最高水平 。他沒有沉迷於富足和體面的生活,依然孜孜不倦地探索著醫學的奧秘。

治學嚴謹,挑戰權威,貢獻巨大

威利斯在行醫的同時,從事人體解剖學的研究,尤其是對神秘大腦的研究非常執著,達到了痴迷的程度。威利斯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 ,據說是為了找到靈魂的藏身之處,才潛心研究大腦。很顯然,他沒能找到靈魂,但卻在腦部解剖領域創造了輝煌。在當時的醫學院,解剖教材,仍然學習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和古羅馬帝國時代克勞狄斯·蓋倫的著作,並視為不可更改的權威。而事實上,中世紀的羅馬帝國,嚴格禁止人體解剖,蓋倫只能透過解剖豬、大象、猿猴等動物,推測人體構造,當然有很多錯謬之處。威利斯執著地進行著自己的大腦研究,詳細記錄每一個細節,得出了很多與蓋倫不一致的結論,無形中挑戰著權威和傳統。他和安德烈·維薩里 (Andreas Vesalius,著名解剖學家,1514年12月31日-1564年)一樣,糾正了傳統的錯誤認識。

他是第一個把人腦從顱骨中完整分離出來的人,這樣更便於觀察腦部結構。1664年,他在瑞士的日內瓦出版了一本用拉丁文撰寫的劃時代的鴻篇鉅著《腦的解剖(Cerebri Anatome)》。作為醫學院的解剖教材,一直沿用了將近200年。在這本書中首次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Neurology(神經病學),這個名詞的出現意味著一個醫學新學科(神經病學)的誕生,醫學的歷史在此發生了一個里程碑式的轉折。書中描述的大腦解剖學結構非常準確 ,圖譜堪稱完美 ,對神經系統的研究也達到領 先 地 位。他將腦神經分為 10對(實際是12對) ,前 6對的研究成果沿用至今。

腦幹和部分顱神經

威利斯因發現並詳細描述大腦基底部的環狀血管結構和功能而聞名於世,該 血管 結 構即 現在所說 的“大腦動脈環”,是 以威利斯 的名 字命 名 的,稱 為 WⅢis環 (TheCircleof Willis),它保證了大腦前後迴圈穩定的血液供應,它的存在,再次見證了人體進化的妙不可言和無限神奇。

腦底的動脈

Willis注意到在大腦的深部存在一個充滿著液體的結構――這就是“腦室”――這是Willis的又一個重大突破。以前,許多人都信奉腦室司控著不同的高階功能,智慧在腦室附近產生,還有推理和想象功能。Willis基於自己的觀察和研究,向這個傳統的觀點提出了質疑和挑戰――並最終取得了勝利。事實上,腦室和蛛網膜下腔裡充滿了像水一樣的清澈透明的腦脊液,讓整個腦部懸浮在液體中,減緩震動,保護腦組織免受震盪,僅此而已。人的智慧來自更高階的大腦皮層細胞。

腦底動脈環(Willis環)

威利斯不僅是一位著名的解剖學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臨床學家,是當時著名的醫生。在行醫的過程中,一絲不苟,細心診治,勤于思考,他用嚴謹、求是的態度對待患者和疾病。對自己不懂的疑難病症,絕不會礙於面子而不懂裝懂,胡亂忽悠,他會認真地詳細記錄下來,寫出自己的困惑,提出問題,分析推測,供人們研究和探索。作為醫生,這種品質的確難能可貴。1672年,他接診了一名女患者,吞嚥困難,甚至無法進食,說話困難,甚至沒法發出聲音,全身無力,行走困難。他詳細記錄了她的病症,“有的患者因精神缺乏而飽受困擾……,他們在早上能行走、自由揮動雙臂、抬舉重物,但到中午影響他們肌肉的精神儲備消耗殆盡,甚者不能移動手足。我醫治的一位謹慎而誠實的女士,她長年一直為她的這種肢體和舌的假性麻痺所困擾;她時而言語輕鬆自在,但話說多了久了或是急了,就一句話也說不出,變得如魚一般沉寂,不經一兩個小時休息就不能恢復”。Willis在這裡描述了重症肌無力(myasthenia gravis)的典型症狀,即延髓肌與軀幹肌無力以及晨輕暮重現象,並稱之為“假性麻痺”。他認為是由某種“精力”缺乏、虛弱或阻塞引起疾病,他還相信血液中有一種他認為“爆發性介體”(explosive copula)的物質,該物質在血液中含量的波動能夠引起“假性麻痺”的肌無力變化。

這是人類醫學史上第一次描述了“重症肌無力”的表現。重症肌無力並不少見,王志文和江珊主演的電視劇《過把癮》裡男主就是得的這種病。但是,時光流轉,在隨後的200年裡,儘管歐洲的醫學大咖雲集,卻沒有人再次描述本病,直到1877年,才又有人發現。從1672年威利斯第一次描述,歷經300年(1980年代)才真正揭開了“重症肌無力”的神秘面紗。

他以化學理論、神經解剖和病理屍檢之所見來解釋臨床上的各種病理現象,認為睡眠、覺醒、頭痛、昏睡、昏迷、眩暈、中風、譫妄、狂亂、癱瘓,都是神經系統的活動和病變,強有力的挑戰並否定了歐洲傳統醫學“心主神明”的舊觀念。他記載了心臟早搏,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的心力衰竭。

行醫過程中,親自品嚐患者尿液,他發現和描述了像蜜一樣甜的尿液,首次命名了“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一詞,並描述了糖尿病合併多發性神經炎的症狀,還最早描述了產褥熱等。

威利斯不僅僅是神經解剖學家,也是卓有成績的臨床專家,同時也是神經病理學的奠基人。他一生痴迷於醫學事業,不迷信權威和傳統,嚴格按照自己的真實所見,尋求真相,揭示真理。在學術上嚴謹認真,勇於探索。用我們的話說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這位生命只有54年的人,科學精神的光芒將永遠照耀人間。美國心臟病協會 (AHA)把腦卒中研究的最高榮譽獎命名為“Thomas Willis獎”。

歷史的長河奔流不息,他雖然不是那顆最耀眼的星,但人們一直沒有忘記這個改變醫學歷史的巨人。

(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2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歷史上有哪些毒士?他們又出了哪些毒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