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王子比干,本子姓。商紂王末期,荒淫無道,比干犯顏強諫,惹怒了商紂王,被商紂王剖腹挖心之後,葬在了朝歌附近。
武王滅商之後,將比干墓附近封給其後世子孫。為了紀念他,其後世以王為氏,世代繁衍,形成了著名的汲郡王氏,後遷徙甘肅、山東、河北等地,出現了許多王族郡望。
王氏宗族支派很多,但最早的支源出自哪裡呢?
豹眼認為,就是王子比干後裔建立的汲郡王氏。
子姓比干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其家族以子為姓是從契開始的。
《史記·殷本紀》記載:
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封於商,賜姓子氏。
商王朝帝系圖譜:
黃帝生玄囂,玄囂生蟜極,蟜極生帝嚳,帝嚳生摯、棄、契、堯。
帝嚳次妃、契之母,名叫簡狄,是有娀氏之女。簡狄與三姐妹一起去河中洗浴,看見一隻大鳥從空中墜落一個鳥蛋,簡狄就撿起來吃了,便有了身孕,生下一個男孩,取名契。
契與帝堯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幾乎在同一時間一起長大。長大後的契表現出過人的才幹,後來協助大禹治水成功,帝舜表彰其功績,就任命為司徒,讓契用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之間五倫關係,來教化百姓。
契被封在商(今河南商丘一帶),賜姓子氏,是商王朝的始祖。
契在堯、舜、禹時期就興起了,併為百姓做了許多事情,功績昭著,得到百姓愛戴。
成湯,自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作帝誥。
從契到其第十三代裔孫成湯,商部落經過八次遷徙,最終定居亳(河南商丘)。
夏朝末年,夏桀荒淫無道,成湯趁機起兵滅掉了夏,建立了商王朝帝國。
商王朝時盛時衰地延續了五百多年,到了商紂王時期,由於他寵愛蘇妲己,殘暴不仁,最終招致了滅亡。
《史記·殷本紀》:紂愈淫亂不止。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強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
夏商周時期,被稱為斷代史,其史料很不完整,許多事件不僅沒有確切的時間記載,而且後世追記相差很大,只能大體瞭解一下其經歷。
當時,商朝有“三仁”,就是紂王的叔父比干、箕子、微子。
比干幼年聰慧,勤奮好學,二十歲就被授以少師,輔佐商王帝乙。接受帝乙託孤之重,又輔佐商紂王帝辛。
由於商紂王晚期荒淫無道,比干多次犯顏強諫,商紂王大怒,就說:“聽說聖人有七竅玲瓏心,我想看看究竟是個啥模樣。”
於是,就派人把比干的心挖出來,把他給殺了。
具體的時間,並不確定,夏商周斷代工程將其確定大約在帝辛二十九年(公元前1047年),終年約六十四歲。
據《通志》記載,比干被殺後,葬在當時國都朝歌(今河南衛輝)附近,他的子孫時代為他守陵。為了紀念比干,其後裔改稱王氏,世代相傳至今。
《封神演義》的說法,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後,分封諸神,封比干為“文曲星君”,主管學習之事。孩子聰不聰明,能不能考上大學,考一個名牌大學,就是比干他老人家說了算。
同時,在民間比干又被尊為文財神。其中的緣由也很有趣,比干是忠臣,但忠臣很多,唯獨比干成為財神,定有其特殊的原因。
有人認為因為比干被紂王挖掉了七竅玲瓏心,無心之人不貪。但也有人說,無心之人不分是非,不辨善惡,不識忠奸,無論是誰有求必應。
後一種說法似乎與比干忠臣的形象不符,但這卻與武財神趙公明的說法有相似之處。
趙公明無頭,即“無頭無腦”,也就“無眼”,不管來人是誰,看不明白,有求必應,求啥給啥。
這都是民間傳說,但豹眼認為,比干無心,趙公明無頭,都不是他們的過錯。有人把他們以財神供奉,只能說後人貪財,與財神本身無干。
林姓始祖比干之子林堅西河郡林氏族譜序
昔原祖出自子姓,至殷少師比干遭紂無道,屢貢直言,不聽, 剖心而死。夫人陳氏, 懷娠三月, 逃於長林石室之中, 生男名泉。及武王克商, 封比干墓, 召其夫人陳氏並其子泉, 賜姓林氏, 改泉名堅, 取林中石上所產、節硬堅貞之義。封陳氏夫人, 封堅博陵侯, 食採百里, 贈子孫世襲其爵。博陵乃河之西也, 因此為郡名耳。
清朝咸豐元年,太子太保、戶兵兩部尚書、直隸總督、殷少師公(比干)一百三十八代裔孫林則徐,為西河郡林氏族譜作序。其中提到,比干死後,其夫人陳氏懷孕三個月,就逃到了長林石室之中,生下一子,取名泉。
周武王滅商後,封比干墓,找到了比干夫人及其子泉,賜姓林氏,改泉名堅,取林中石上所產、節硬堅貞之義。封陳氏為夫人,封堅為博陵侯,食邑百里,贈子孫世襲其爵。
博陵(今河北安平縣),在黃河之西,因此為西河郡之名。林堅成為林姓始祖,故林氏總堂號為西河堂。
林堅(公元前1029年~?),子姓,林氏,長林(今河南省衛輝市獅豹頭鄉龍臥村)人。周朝時期大臣,商朝太師比干之子,母為媯氏。
這是網路上查到的林堅的相關資料,就說這個出生時間吧,比干在帝辛二十九年(前1047年)就被殺了,林堅咋會在前1029年才出生?比干死後十八年其子才出生嗎?這也太不靠譜了。
比干被殺的具體時間不好確定,但商朝滅亡時間,斷代史工程確定在約帝辛三十年(1046年)。
比干一定在商朝滅亡之前被殺,作為遺腹子的林堅不可能在商朝滅亡十幾年後再出生。
再說,比干六十多歲被殺,恐怕也不會只有林堅這一個遺腹子吧。
子姓王氏的由來《通志·氏族略》記載:
“王氏出於汲郡者則曰王子比干之後,此子姓之王也。”
《通志·氏族略》是南宋著名史學家莆田人鄭樵所撰。其中第一略為考辯、論述姓氏的專著,共收錄了姓氏2255個,對姓氏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權威性。
汲郡,在西晉泰始二年(266年)設定,治所在汲縣(今河南衛輝市西南),屬於司州。
鄭樵的意思是,汲郡王氏自己說是王子比干的後裔,也就是子姓王氏的起源。
這事應該採信,因為周朝之後,比干後裔姓王並不能有實質的利益後危害,僅僅是紀念王子比干而已。
因為查詢不到更詳細的資料,究竟是比干第幾代子孫開始姓王,豹眼認為有兩個可能:
一是王子比干除了林堅之外,還有別的兒子,他們改姓為王氏;
二是林堅的後裔為了紀念先祖比干,改為王姓。
但不管是哪一種情況,汲郡王氏與林姓有一個共同的祖先王子比干。也就是說子姓王氏與林姓同根同祖。
汲郡王氏部分族人後來遷徙到甘肅、山東、河北和山西等地居住,在各地繁衍生息,逐步形成了王氏著名的二十一郡望之中的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等王氏望族。
這個情況後面豹眼再詳細地述說。
比干廟
王子比干被殺後,就葬在當時國都朝歌附近,即今天衛輝市城北15裡比干廟旁。
其子孫世代居住在衛輝淇縣一帶,為他守陵,為紀念他,改稱王氏。在西晉時期,衛輝一帶設汲郡,由汲郡管轄,因此又被稱為汲郡王氏。
汲郡王氏是整個子姓王氏的發源地,是其根所在,並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汲郡王氏也是最早的王氏起源地。
也有說法是,比干子孫為了躲避商紂王的追殺,逃到了四川避難。武王追封前代先賢,找到了他們,賜比干墓地為其封地,始有子姓王氏。
比干廟,是中國第一座廟墓合一、含墓祭人之祠廟,被稱為“天下第一廟。”
比干廟古蹟很多,最著名的恐怕是孔子劍刻“殷比干莫”碑,是目前為止國內發現的唯一一處孔子真跡,故稱“天下第一碑”。
相傳孔子周遊列國時,來到比干廟,他非常崇敬比干,拔出佩劍以大地為土,在石上刻下了“殷比干莫”四個字,有意省略“墓”字下面的土,寓意比干是大地的兒子。
後來,一位學問不深的縣令,以為聖人一時疏忽大意,竟有筆下之誤,遂命人在“莫”之下添刻了一個土墩子。不料因為這畫蛇添足之舉,竟引來晴天霹靂,一聲炸雷轟掉了“土”字,至今碑上仍留有雷痕。
這恐怕是後人出於對王子比干及孔子的崇敬而演繹出來的神話罷了。
但豹眼認為,孔子刻碑,一方面可能有感於比干之忠、仁,另方面感慨自己有志難伸的共同命運。
還有個因素,那就是孔子也姓子,其先祖也是商朝開國國君成湯。
同根同祖的情懷,更加能夠引起孔子的共鳴。
這也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樹高千尺,因有根在。根深才能蒂固,只要根在,就有枝繁葉茂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