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的真實關係,在當代國人的眼中也經歷過“羅生門”。

歷史課本上說,他們二人是君臣相知的千古典範,魏徵善於諫諍,太宗善於納諫,是締造“貞觀之治”的最佳拍檔。

後來,網路上多篇“爆文”說,唐太宗在魏徵死後,發現了魏徵的一些負面事蹟,對其評價完全顛覆,還把他的墓碑給砸了。

在這些撲朔迷離的背後,深感有必要捋一捋脈絡,特別是一些二手文章為了博取眼球,故意誇大或隱晦事實,扭曲了很多讀者的認識。本文也儘量以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鑑》作為一手資料來還原歷史的真實。

魏徵為什麼到了李世民手裡才大放異彩?

魏徵出身寒族,生於亂世,歷仕李密、竇建德、李建成,到了李世民手裡,已經是“四手貨”了。

李密、竇建德、李建成,都是曾經很有可能成為天下之主的人,為何他們得到了魏徵卻不能用?導致魏徵空有滿腹經綸,卻報國無門?

李密很早就發現了魏徵的才能,但他只是讓魏徵“典書檄”,搞搞文書工作。

魏徵寫了平天下《十策》進獻,李密卻沒工夫看,似乎沒把他放在眼裡。

李密與王世充決戰前夕,魏徵已經預感決戰必敗,他非常焦急,卻沒資格覲見李密,只好向上級長史鄭頲反映說:“王世充已經沒有糧食,還作困獸猶鬥。如果我們避敵決戰,有十二分的把握取勝,現在我們剛打完宇文化及,驍勇將士損失慘重,剩下的很多傷痕累累,又賞罰不明,這種情況下跟王世充決戰,極不明智!”

長史鄭頲是個沒見識的,回了他一句:“你說的這些不過是老生常談而已!”

從魏徵在李密那裡的地位這麼低,還讓鄭頲這樣的人壓著,可見魏徵在李密那裡有多麼的不得志。

所以魏徵在李密手裡,雖然待遇比韓信在項羽那裡稍好一些,但也沒有得到重用。

李密戰敗後,魏徵跟著李密到關中投靠李淵,由於出身低微,加上其貌不揚,李淵父子沒有注意到他,魏徵就主動請求去黎陽招降徐世績,他寫了篇雄文,為徐世績分析天下大勢,令其深受震動,成功招降了他。

不久,竇建德就攻陷黎陽,魏徵沒來得及離開,被竇建德納入了麾下。可能魏徵故意不展露才華,竇建德也沒有發現他的非凡之處,故史書上一筆帶過。

竇建德在虎牢關被徹底擊潰後,魏徵回到長安。他的能力事蹟已漸漸為人所知,太子李建成慧眼識珠,將其拜為“太子洗馬”,也就是開始重用他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等李建成稱帝,魏徵就會是宰相級人物。

魏徵為李建成竭誠盡力,出謀劃策,把李世民的心腹一個個調離,剪除其羽翼,將其逼到了牆角。

從文章水平而言,秦王府的“十八學士”,加起來還不如一個魏徵;而魏徵的韜略謀劃,也不在“房、杜”之下。

李建成性格寬厚仁慈,沒有完全聽從魏徵的建議,在需要當機立斷的時候顧念親情、拖泥帶水,以致釀成大禍。

不久發生玄武門政變,建成、元吉被殺,李世民登上皇位,準備找魏徵算老賬。

李世民對魏徵責罵道:“你為何離間我們兄弟?”

魏徵面色絲毫不懼,從容答道:“太子如果聽從我的建議,絕不會有今日之禍。”

李世民欣賞他的耿直,不僅沒有殺他,還拜他為諫議大夫,封鉅鹿縣男。加了官還晉爵。

此後,唐太宗不斷提拔重用魏徵,魏徵有經國之才,終於如魚得水,他深感“喜逢知己之主”,於是盡忠謀國,“思竭其用,知無不言”。前後上書二百多件事,都是切中時弊,尤其在正本清源、安危治亂、德禮誠信方面都有很深的見解和剖析,理順了唐初的一系列政策大綱,對於唐朝的發展建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唐太宗孜孜求治,對於魏徵的上書建議,絕大部分“手詔嘉美,優納之”,故而締造了享譽千古的“貞觀之治”,國家雖然剛經歷過隋末的大亂,卻能夠做到社會風俗淳美,民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每年全國死刑犯只有寥寥幾十人。

太宗曾對大臣們頗有感慨地說道:我剛做皇帝的時候,就有不少大臣拍馬屁說:“做皇帝就要乾綱獨斷、威權獨運,不得委任群下”。唯有魏徵跟我分析隋朝的興衰成敗,竭力勸導要“偃革興文,布德施惠,中國既安,遠人自服”。我聽了魏徵的話去做,沒過幾年天下大安,絕域君長也都前來朝貢,九夷重譯,相望於道。這都是魏徵的功勞啊!

魏徵深以盈滿為戒,多次推辭宰相的任命,但太宗對他更加器重,總是勸他多幹幾年,擔任唐朝宰相中待遇最高的納言一職。後來幾個皇子爭寵,太宗讓德高望重的魏徵擔任太子太師,以表示東宮地位不可動搖。

魏徵以64歲去世,太宗親臨魏府慟哭,廢朝五日(超過重臣規格),親自寫了碑文,以一品的禮儀下葬。並賜實封九百戶,廕庇其子孫。

不過,魏徵死後,發生了幾件震動朝野的大事,對太宗打擊很大。

尤其是太子李承乾勾結侯君集的謀反事件,而當初重用侯君集又是魏徵極力推薦的。

也就是說,魏徵作為太子的老師,不僅沒有教導好太子,還推薦了一個野心勃勃的侯君集,無形中在太宗身邊埋了顆定時炸彈。所以,“太宗始疑(魏)徵阿黨”,懷疑他結黨謀私。

不久,太宗又聽身邊深受信任的史官褚遂良報告說,魏徵曾經把自己對太宗的諫諍言辭都記錄下來,給褚遂良看,意思是誇耀自己的功績,糾正過太宗很多錯誤的決策。

這兩件事情讓太宗尤為惱火,“而僕所為碑”,即是把賜給魏徵的那塊帶有御製碑文的墓碑也推倒了,還停了原本公主要嫁給魏徵之子魏叔玉的婚事。

這麼一番操作,等於全盤否定了當初君臣之間的親密無間關係,君臣友誼的小船,在魏徵去世後確實一度翻掉了。

《新唐書》認為主要是魏徵去世後,太宗親近的人開始嫉妒他們的君臣關係,故意藉機會醜化魏徵,“聞者媢之,毀短百為。”從史書背後的分析來看,褚遂良算一個,長孫無忌估計也有份。

但故事還沒有結束,畢竟唐太宗是一位真正的千古明君,他雖然一度被人矇蔽,衝動下砸了魏徵碑,後來卻慢慢迴歸理性,不斷回憶起魏徵的正直和功績。

太宗晚年不顧眾臣勸阻,發動遠征高句麗的戰爭,沒有取得成功,回來的路上還生了病。此時,他深深地思念起了魏徵,想到他生前的種種規勸,想到他的忠誠無私,悵然說道:“魏徵如果還在,肯定會勸阻我這次的遠征!”

回到長安,太宗就召來魏徵的妻子加以慰問,厚賜財物,並以少牢祭奠魏徵,把魏徵的墓碑也重新樹立起來了。

可見,唐太宗在魏徵死後的短暫不愉快,只是一個小小的插曲,對於魏徵最終的功過評價,顯示了唐太宗作為千古明君的一種胸懷和格局!

3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唐初名將程咬金忠肝義膽,可他的愛情卻是被迫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