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歷史,侃侃趣談,原創之作,尚請珍重。
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有一些官員真正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手握朝政,大權能夠決定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而這一類官員通常被人們稱為丞相或宰相。
但是你知道丞相和宰相又有什麼區別呢
今天就和大家來說一說。
丞相丞相是中國古代的官名,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
公元前334年,秦惠文王在秦國設定相邦,但還沒有設定丞相。
秦檜文王去世之後,秦武王繼位設立了左右丞相作為相邦的副手,此後,相邦與丞相一直同時存在,如呂不韋等都曾經做過相邦。
呂不韋被免職之後,無人出任相邦,但丞相一職卻被儲存了下來。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繼續保留左右丞相,秦二世又別出心裁的設立的一箇中丞相,而李斯、趙高等人都曾經出任過丞相。
漢承秦制繼續設立相邦,為了避諱劉邦的邦字,將相幫改為相國,同時丞相依舊是相國的副手。如漢朝的第一任相國便是淮陰侯韓信而漢朝的第一任丞相,則是蕭何,後來兩次升遷為相國。
呂后統治時期,漢朝設左右丞相,但是從漢文帝開始,漢朝就只設一位丞相了,因為當時劉邦實行的是軍國並行制,所以很多封國都設有自己的相國和丞相。
漢惠帝時下令廢除各諸侯國的相國,只保留丞相一職。
到了漢景帝時,改各諸侯國的丞相為相。
從此時到漢哀帝元壽二年,西漢的丞相供應存在了220多年,也是歷史上丞相這一官職設定最久的時期。
漢哀帝到東漢建安十三年,漢朝並未再設立丞相,後來曹操復設丞相併親自擔任,但是時間很短。
隋唐時期基本不設立丞相,而到了南宋又有了丞相。
到了明朝時,朱元璋因為胡惟庸造反一事徹底廢除了中國存在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
而秦漢時期丞相雖然沒有官品,但卻是百官之長,官階也是最高的。南宋以後丞相官居正一品。
宰相咱們再來說一說宰相。
與丞相相比,宰相併不是朝廷所規定的正式官名,而是一種制度,是中國古代對於輔佐君王及掌握國家最高行政權力官員的一種統稱。
宰相制度起源於先秦時期,如西周的周公為太宰,他們都是除君主以外,掌握國家最高行政權力的人。
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為相里之人,恣意有輔佐的意思。
而宰相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官名也不太一樣。
比如先秦時期是相邦,秦統一以後為丞相,漢代的丞相,也可以稱為宰相,並且長期由一人擔任。
但到了唐朝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就改為了群相制度,也就是說,三省長官都是宰相,且彼此制衡。
到了宋朝時期,宰相就是同平章事,如北宋著名的宰相寇準,當時出任的就是同平章事。
明清時期,雖然廢除了丞相制度,但依舊設立了輔佐皇帝處理政事的內閣和軍機處,而宰相就是內閣首輔和領班軍機大臣。
區別
總的來說,丞相是古代朝廷的正式官名,而宰相卻是一種制度。
丞相在某一時間段確實在職能上與宰相類似,也可以稱之為宰相,但是,宰相卻並不完全是由丞相擔任的。
國家最高行政權力的那個官,就叫宰相他。他可以是相邦,可以是相國,也可以是大司馬,只要權力最大,他就是宰相。
而丞相在特定時期可以稱為宰相,而其他時間就只能是個有名無實的傀儡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