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清朝之前,歷代封建王朝的皇位繼承製度,都是以嫡長子繼承製為主的。因此,嫡長子繼承製成為我國古代實行時間最長的一種皇位繼承製度。然而自清朝建立以來,其立儲制度就在不斷地變化著。到了雍正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各種體制趨於完善,君主專制也在不斷加強,其皇位繼承製度也隨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就胤禛(雍正帝)個人而言,他親身經歷過康熙時期激烈的儲位之爭,深刻認識到儲位爭奪對朝堂政局、對社會經濟甚至對整個清朝發展都很不利。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胤禛才決定創立秘密立儲制度。
秘密立儲制度的創立,讓所有嚮往天祿、有心皇位的皇子都開始心存希望,不敢有絲毫放鬆,時刻努力給帝王看。久而久之,他們就失去了自我,總是用帝王的標準來約束自己,來塑造自己的美好形象。再加之諸皇子之間沒有了明確的競爭目標,也就不容易結成以某幾個皇子為核心的政治勢力集團。看得出來,這個辦法的確是有一些好處的,它不僅可以削弱鬥爭的激烈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血腥殘殺。然而即便如此,也還是無法徹底消除統治者內部爭奪帝位的鬥爭。
因此,從胤禛以後,雖然爭奪皇權的鬥爭變得平和了一些,但是在更多時候又表現出另一種權術和計謀的較量。由此看來,秘密立儲制的積極意義在於,既有利於在諸多皇子中選優,又可以避免皇子們之間為了爭奪儲位而互相算計,從而保證了皇位繼承人的相對平穩過渡。也就是從雍正時期開始,皇宮內不再公開立皇太子,而是進行秘密立儲。直到皇帝駕崩之後,到底由誰來繼承皇位,才會真相大白,才會正式公佈於朝眾。
具體的方法是這樣的:由現任皇帝親自書寫立儲諭旨,並一式兩份。一份密封在錦匣內,被安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另一份則由皇帝自己儲存著。等到皇帝駕崩時,由御前大臣將兩份遺旨一起取出,共同拆封,對證無誤後當眾宣佈由誰來繼承皇位。
至於清朝為什麼要建立秘密立儲的制度呢?有人說,清朝皇帝的傳位制度與歷代不太一樣。既不一定傳位給長子,也不預立太子,而是實行了一種秘密的立儲制度。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準確,因為在清朝,秘密立儲制只不過是皇位傳位制度的其中一種形式,而不能說是全部。在清朝的12位皇帝中,採用秘密立儲方法選定的皇帝只有四位:乾隆帝、嘉慶帝、道光帝、咸豐帝這四位,其餘八個皇帝都是透過其他繼承方式登上皇位的。
比如清太祖努爾哈赤,他就是由當時的八大和碩貝勒商議推舉,才得以登上汗位的。等到努爾哈赤死後,他的兒子清太宗皇太極也是透過貴族公推,最後繼承皇位的。皇太極去世後,在王公貴族各不相讓的情況下,清世祖福臨才被推舉為各方一致接受的新皇帝。看得出來,貴族公推制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被選舉出來的皇帝都是當時條件下最為優秀的人物,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就是如此。雖然福臨即位時年僅8歲,但是攝政王多爾袞和濟爾哈朗都是當時最優秀的,而福臨長大後也十分優秀,沒有辜負其母孝莊太后的諄諄教誨,成為了一位十分出色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