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7日,馬其頓共和國與希臘正式簽署協議,未來馬其頓共和國將使用“北馬其頓共和國”的名稱,雙方就國名爭端問題達成一致。
馬其頓這個名字在文史愛好者當中可謂如雷貫耳。這個名稱如此響亮,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偉大的亞歷山大大帝。其治下的馬其頓帝國橫跨歐亞非三大陸,本人也是文治武功,將泛希臘化的影響力散佈到了中東直至中亞南亞,在世界歷史上佔據重要位置。
但兩個馬其頓真的是一回事麼?今天在國際舞臺上以馬其頓之名自稱的那個國家,和這位古代大帝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又為什麼要被迫修改國名呢?這一切還要從馬其頓共和國和它的好鄰居希臘開始說起。
馬其頓黃金年代
古馬其頓國(Kingdom of Macedon)位於現希臘北部,與當時雅典、斯巴達等均屬城邦制國家,其實力在諸多城邦中並不突出。馬其頓(Macedon)一詞源於古希臘語Μακεδονία,意指“高”,據推測可能用於描述馬其頓人身高體壯的體格特徵。北方的山地王國馬其頓與南方的希臘城邦世界
不過對於其他位於希臘核心區的城邦來說,馬其頓這個小邦國可能只能算一個蠻夷之邦。相較於希臘發達的海洋商業文化(荒蕪的島嶼和漫長的海岸線逼迫著希臘人下海經商),馬其頓更像是一個閉塞的內陸山地國家,在族群氣質上就和老派希臘人格格不入,也因其閉塞而未能擁有希臘般高度發達的文明。古代希臘世界的海外“圈地運動”領導者是南方的希臘海洋城邦內陸城邦和北部山地民族顯然不擅於此
但正如春秋戰國時代的楚國一樣,雖然被核心區的各國視為蠻夷,馬其頓人卻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一邊汲取來自文化高地的先進成果為我所用,一邊積蓄實力發展本地特色的經濟軍事,為擴張作準備。馬其頓方陣步兵,就是這個古國向歐洲和全世界輸出的最成功的一項本地特產,其思路便源自馬其頓複雜的山地行軍需要。
槍陣如林古代人肉裝甲車
公元前4世紀中期,馬其頓在君主腓力二世(Philip 2)治下國力日盛,威震周邊城邦。菲力二世後在女兒婚禮上遭暗殺,其幼子迅速掃清其餘勢力,成功繼位,這就是日後征服希臘全境,橫掃亞非歐三大陸的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馬其頓這一地理概念也隨之擴大。在父王腓力二世在位時已經透過戰爭的方式降服了南方的希臘諸城邦東征波斯帝國也在實行中亞歷山大繼續了腓力二世的計劃和事業
亞歷山大大帝南征北戰,最遠甚至打到現印度河流域,但最終在歸國途中染病不起,英年早逝。其部將隨即展開混戰,名噪一時的馬其頓帝國也逐漸土崩瓦解。這就是馬其頓這個名字在世界歷史上為數不多的高光時刻。以當時的世界觀來看絕對是前無古人的實力
自此,以馬其頓為名的政治體就再也沒有機會重新崛起了,其狹小的版圖和深處內陸的發展條件侷限了它的擴張可能。失去了亞歷山大父子這樣極富魅力的領袖,也無法再統攝龐大的國土,馬其頓的國力一落千丈。當地中海處於高度破碎狀態馬其頓是有機會成就霸業的當西地中海強權崛起(羅馬)馬其頓和希臘世界再也沒機會了
在此後的歷史上,其所在的巴爾幹半島相繼處於古羅馬、拜占庭(東羅馬)、奧斯曼土耳其等帝國統治下。
歷史上的四位著名爸爸
18世紀起,巴爾幹各族民族意識不斷覺醒,馬其頓人主要追隨保加利亞人獨立運動,反抗奧斯曼土耳其統治。奧斯曼帝國曾長期佔領巴爾幹半島和馬其頓-希臘
歷經1912-1913年兩次巴爾幹戰爭後,奧斯曼土耳其被趕出巴爾幹半島,但馬其頓族始終未能獲得獨立建國機會。傳統地理概念上的馬其頓被一分為三,東部歸保加利亞(皮林馬其頓)、南部歸希臘(愛琴馬其頓)、西北部歸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瓦爾達爾馬其頓)。
巴爾幹戰爭後被分配的馬其頓
歷經演變,最終西北部的馬其頓,也就是瓦爾達爾馬其頓作為一個加盟國,併入前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上世紀90年代,前南強人鐵托去世,各加盟國隨即因民族矛盾、發展不平衡等諸多原因分崩離析,馬其頓也即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之後,於1991年宣佈脫離前南和平獨立,成為今天的馬其頓共和國。馬其頓也是南斯拉夫內最偏遠最沒有存在感的
希臘人不認馬其頓今天的馬其頓共和國地處歐洲東南部的巴爾幹半島,北部與塞爾維亞、西部與阿爾巴尼亞、東部與保加利亞、南部與希臘接壤,是個四周都是陸地的小國家。從面積上來看,馬其頓這個現代國家的面積其實只是傳統意義上馬其頓區域的三分之一。
如今只是一個貧窮的內陸山地小國
在亞歷山大頂峰時代的大馬其頓概念,位置大概包括希臘北部、保加利亞西南部、阿爾巴尼亞東部各一部分,再加上如今的馬其頓共和國,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概念。
中間地帶
而且作為希臘化的傳播者,亞歷山大大帝在希臘人的民族記憶中也是一個重點人物,如果就這麼讓一個北方的小鄰國頂著馬其頓之名,而使外國人都認為亞歷山大大帝是一個和希臘國沒有關係的人,就虧大了。實實在在的希臘文明的帶鹽人
據此,希臘始終認為,古馬其頓應是希臘一部分,古馬其頓國的兩任首都Vergina和Pella均位於希臘北部,且至今希臘北部仍有希臘馬其頓這一行政區劃。而北方的鄰居馬其頓共和國僅是地理概念上的馬其頓區域的一部分,使用馬其頓為國名,可能對希臘北部有領土訴求。同時,希臘北部生活著數以百萬計的馬其頓人(希臘族),這與馬其頓共和國的馬其頓人(斯拉夫族)存在天然區別,也不應該任由馬其頓共和國佔用這個國名,影響希臘的內部民族向心力。希臘北部顯然有著人口更多的“馬其頓人”(有沒有一種內蒙古的感覺...)
同時,希臘還指責馬其頓盜用希臘文化,諸如腓力二世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本質上均是希臘人,而不是馬其頓人。另外,他們還試圖禁止馬其頓在國旗上使用Vergina太陽這一希臘標誌,並在1995年與馬其頓簽署條約,成功迫使其改變了自1991年來使用的國旗。馬其頓的舊國旗
隔壁——希臘馬其頓大區的區旗
改之後的馬其頓國旗
馬其頓共和國則認為,隨著歷史和民族融合,馬其頓共和國自然可以繼承歷史上的馬其頓概念,並在全國境內相繼修建了以亞歷山大大帝、腓力二世命名的雕塑、建築等,如馬其頓共和國首都斯科普里的國際機場名為亞歷山大大帝機場,國家體育場名為腓力二世球場,市中心還建有宏偉的亞歷山大大帝雕像,從未放棄過利用這些古人IP的想法。腓力二世球場
而不明就裡的外國遊客,也確實常常會抱著探訪亞歷山大父子足跡的想法,遠道前往馬其頓共和國,觀看帝國鼎盛時期的遺蹟和文物。雙方的矛盾種子就是這麼被種下的。
從馬其頓到北馬其頓
由於希臘的反對,在聯合國等國際社會正式場合中,馬其頓共和國的官方名字為“前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馬其頓”。而在歐洲,馬其頓長期希望加入歐盟,但希臘是歐盟成員國,擁有入盟表決的一票否決制,長期阻礙歐盟與馬其頓開啟入盟談判。
雖然沒有軍事或經濟上的直接衝突,兩者的關係卻一直非常僵硬。這也許是為什麼長期以來馬、希雙方仍在對方國家只設聯絡處,不設大使館的原因。2018年6月17日,在國際社會代表的見證下,希臘和馬其頓終於在邊境小村Psarades正式簽署協議,馬其頓共和國將使用“北馬其頓共和國”的稱呼,以解決長期以來困擾兩國的國名問題。
隨後希臘總理齊普拉斯跨過國境,在馬其頓Oteševo小村與各方共進午餐,成為馬其頓共和國1991年獨立以來首位進入馬其頓國境的希臘政府首腦。兩國因為歷史遺留問題而一直無法緩解的僵局,似乎也有了鬆動的可能。
但前景雖好,執行起來卻難以落地。由於更改國名涉及馬其頓修憲,需要舉行全民修憲,為此舉行的全民公投因參與人數不足無效,議會修憲又面臨反對黨的挑戰,可謂路漫漫其修遠兮。
目前,馬其頓人均GDP常年排在歐洲各國末尾,國內雖風景如畫,農產品質量頗高,盛產葡萄酒和大米,但長期以來各黨分歧嚴重,政府執政頗受制約,經濟發展一般,基礎設施落後,年輕人失業率比較高。加入歐盟可能是馬其頓這個國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歐洲各國和平共處的唯一途徑。而改國名,會是很好的第一步。
希望此次解決國名問題後,各方能加強磋商,通力合作,為人民和發展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