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漢族一般是沒有資格被封為王的,清朝初期卻是個例外。當時,清廷破例冊封了五個漢族將領為親王,他們曾經都是明朝大將,後來才投降清朝,成為清朝大將。這五個人分別是平西王吳三桂、恭順王孔有德(後改定南王)、智順王尚可喜、懷順王耿仲明(後改靖南王)、義王孫可望。其中,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王因名字中都有“順”字,因此被稱為“三順王”。
天啟年間,明朝幾乎沒有發生過將領叛逃的事件,因為在那個正統觀念極強的時代,作為一軍之主如果是帶頭投敵叛變,是會遭到許多人的恥笑和唾罵的。但自從崇禎繼位以來,卻發生了眾多叛逃事件,而“三順王”投降清廷,就是其中最大的一起叛逃事件。不過發生這樣的事情,其中肯定是有原因的。提及崇禎帝,他為人刻薄、治國乏術,再加上他求治心切,難免會遭到朝中大臣們的非議,這是叛明事件眾多的原因之一。
崇禎帝執政時期,國家的財政收入被遼東戰事和國內流寇搞得入不敷出,國家處於經濟發展的最困難時期。當時,明末雖然擁有八百萬在編軍隊,但是能按時領到軍餉的只有遼東的四萬人,那些普通的明朝將士都已經到了窮困潦倒的地步;有的將士為了能夠正常生活,甚至把妻子、兒女、兵器都典賣一空。再加上崇禎帝施法極為嚴明,動輒把大臣治以重罪,久而久之,就會出現人心離散、眾叛親離的現象。原本可以安撫的小事件,卻被慢慢激化了,甚至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但是自皇太極即位以後,就對投降清軍的人們採取懷柔政策,這是叛明事件眾多的原因之二。
而要提及“三順王”背叛大明的具體經過,得先從孔有德、耿仲明他們說起。他們二人都出生在遼東,是地地道道的遼東人,在清太祖努爾哈赤率兵進攻遼瀋時,孔、耿二人就曾經逃到皮島(今朝鮮灣椴島),投奔了東江總兵毛文龍,充任末弁,沒過多久便跟著毛文龍改姓毛氏。後來,毛文龍因為不服從命令,被袁宗煥斬殺後,孔、耿二人又被山東登州(今蓬萊)巡撫孫元化看中,隨後被徵用。孫元化任命孔有德為步兵左營參將,任命耿仲明為遊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