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筷子,兩根小棍,幾乎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可筷子的起源卻一直是一筆糊塗賬,於是乎,謠言四起,有人說,筷子是妲己發明的,這個說法靠譜嗎?此文咱就圍繞這個話題展開,聊一聊筷子的前世今生。
妲己發明筷子之說是怎麼回事?既然要反駁此說,那麼,咱們也得知道此說到底是怎麼回事。
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而已,也找不到相關的記載,咱也只有說個大概。眾所周知,妲己就是我國曆史上非常知名的一個“紅顏禍水”,她侍奉的君王就是大名鼎鼎的商紂王。據說,紂王此人,性情暴戾,情緒陰晴不定,動不動就殺人取樂。於是乎,當紂王的廚師也就成了高危行業,一個菜不合胃口,有可能就身首異處。為了大王的安全,每次上菜,妲己都要先嚐一嘗,再給紂王吃。有一次,菜很燙,紂王就來了。不用說,要是燙到了大王的嘴,一陣腥風血雨,在所難免。為了能夠平靜紂王的情緒,妲己情急之下就用自己頭上的笄給紂王夾菜,就這樣,筷子也就誕生了。
乍一看,這個故事還有些情理,你要真說一無是處,倒也真沒有。可是,這裡面折射的資訊也有些令人質疑。
上圖:蘇妲己形象
其一,把紂王當成了十足的魔頭。我們的傳統文化中,總是喜歡把歷史人物臉譜化,壞人就壞到極致,好人也好到完美。事實上,成熟一些的朋友都知道,人性是複雜的,一個人總是摻雜著各種複雜因素,紂王縱然再暴虐,也不至於天天把殺廚子玩。事實上,紂王在某些方面還是有較大作為的,並不是那麼不堪。
其二,妲己的角色定位前後矛盾。一方面,妲己是個徹頭徹尾的紅顏禍水,導致商王朝的覆滅;另一方面,卻顯得那麼的善解人意,為了廚子的性命,不惜將自己的笄拿下來去夾菜,這與臉譜化的敘事風格又有衝突。
當然,這些理由還都不足以對妲己發明筷子之說構成直接否決,咱先以此作為鋪墊。
何為筷子?筷子是什麼?不用說,大家都有所理解,畢竟,大家每天都在用。可是,“筷子”之稱,實際上產生還是非常晚的,之前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裡,筷子被稱為“箸”。那麼,為什麼“箸”變成了“筷”呢?這裡面,還有一段比較有意思的故事。明代陸容所撰《菽園雜記》曾有如此之說:
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吳中為甚。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
上圖:渡船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民間總有一些避諱,每個地方都有,而吳中一帶則尤為重視。比如,開船的時候就不能說“住”,也不能說“翻”,為什麼?因為怕停船,也怕翻船,都是諧音惹的禍。其實這類的忌諱確實歷史悠久,科舉考試也是如此,比如東西掉到地上,不能說“落地”,而要說“及地”,因為“及地”諧音為“及第”,就是高中的意思,圖個吉利或彩頭。至今,中原一帶也有類似的說法,比如,酒席期間,凡是司機就只吃魚靠上的一面,翻過來之後的魚,司機則一口都不能吃,也是同樣的道理。
上圖:朱元璋
為了能夠使船快如飛行,久而久之“箸”也就成了“快子”,又因為南方盛產竹子,箸多為竹質,所以,箸也就成了筷。
那麼,這個說法靠譜不靠譜?
應該說,不一定靠譜。中國的文化很奇特,很多風俗其實是自上而下形成的,開船的這個群體數量畢竟有限,且身份低微,應不至於影響到上層社會。因此,我認為,“箸”改成“筷”應該還是為了避諱明朝皇帝朱姓之諧音。
雖然,筷子之稱起源甚晚,但為了通俗易懂,咱後面的部分內容中依然將“箸”稱為筷子。
妲己發明筷子之說的致命漏洞:時間差要想推翻妲己發明筷子這個觀點,其實,原理上很簡單,妲己生活於商朝晚期,只需要拿出證據,說明商朝晚期之前就已經有筷子的存在,那麼,此說也就不攻自破。
由於年代久遠,又缺乏文獻的佐證,因此,找到相關證據,也只有透過考古資料。所幸,自從20世紀初西方考古學傳入中國後,我們還是取得了相當大的考古成就,很多問題都可以透過翔實的考古資料得到印證。
上圖:龍虯莊遺址出土的豬形陶器
其一,龍虯莊遺址中有骨箸的發現,說明當時箸的使用已經比較普及。
1993年,江蘇高郵龍虯莊遺址被評為當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轟動一時。這個新石器時代遺址之所以飽受關注,一方面是因為出土文物豐富,還有一方面是發現了類似於文字的符號。也就是說,遠在新石器時代,文字可能已經有了雛形。除了這些足以震撼考古界的發現外,在出土的2000多件文物中,有42根骨棍令人眼前一亮。
上圖:骨箸
事實上,同樣作為考古人員,骨器的發現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甚至骨棍也還算是比較多的。在新石器時代,生產力有限,石器和骨器往往成為很多部落的主要工具來源,而且,骨笄也是常見之物。乍一看,龍虯莊這些骨棍也與普通的骨笄有點神似,長9.2到18.5釐米,直徑0.3到0.9釐米,中間略粗,頂部普遍呈鈍圓形,底部逐漸變細。可是,如果就因為這樣,就武斷地將這些骨棍定義為骨笄,顯然是不負責任的。還是要根據當時發掘現場的具體情況進行判斷。按理說,它們若果真是骨笄,應該放在頭部,或者也有手部的,這是笄的功用決定的。可是,龍虯莊遺址出土的這些骨棍卻遠離人骨,而是與陶質的食器和盛器放在一起,很明顯,它們之間有非常密切的聯絡。如果是笄,顯然很奇怪,那麼,這些骨棍,應該就是原始的“箸”。
上圖:東漢畫像磚中的筷子
而根據碳十四測年,龍虯莊遺址的年代相當於公元前6000年至前5500年前後,在遠遠早於商朝晚期。
其二,至少在商朝中期,青銅箸和象牙箸就已經存在,紂王不可能以笄代箸。
20世紀30年代,在殷墟的發掘中,侯家莊的商朝墓葬中曾經發現過6根青銅箸頭,而象牙箸也存在於文獻之中。比如,《喻老》曾有如此記載:
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
說的是紂王曾經用象牙箸吃熊掌,極度奢侈,這是亡國之兆。結合發掘的實物資料印證,說明在商朝的時候,箸作為一種餐飲用具已經成熟。既然如此,妲己把自己的笄當成箸使用,已經沒有任何理論依據。
上圖:紂王影視形象
為什麼說青銅箸和象牙箸的使用,就說明當時箸的普及面已經比較廣?作為實用用具,不同其他器具,它的產生,應該是先簡單後複雜,因為它不是工藝品。而普及率達到一定程度,高階貴族才會用比較奢侈的材料去製作這類工具,以彰顯自己的尊貴。當時,青銅是一種戰略物資,一般只用於祭祀和戰爭,其他社會行為很少能夠與之沾邊。那麼,青銅箸的產生就說明,箸的普及率已經比較高。當然,象牙箸更能夠說明這個問題。
小筷子對映大文化:筷子是我們祖先的高智商發明我記得2018年的時候,義大利的某個時尚品牌曾經發佈一個廣告,嘲諷中國使用兩根木棍吃飯,筷子無法嚐到美味的義大利美食。廣告影片中,一個亞裔的模特,用筷子試圖去吃義大利麵,用誇張的肢體語言告訴觀眾,無論她如何左扭右扭,就是無法吃到盤中美食。這個廣告引起了很多國人的嚴重不適,但反擊卻不多。有一些朋友甚至覺得人家說得多,貶低自己的文化檔次,顯得有些自卑,事實上,如果瞭解筷子的來源,我們不僅不用自卑,還必須相當自信。
上圖:仰韶文化彩陶盆
其實,任何工具的發明,都與其配套使用的工具息息相關,就宛如酒壺與酒杯。我們為什麼會有類似於棍棒的食用工具呢?那是因為我們的陶器發明早,飲食方式從那個時候就已經開始逐步形成。
根據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我們的老祖先大約在近兩萬年前就已經在燒製陶器,而距今一萬年前後的時候,陶器的探索過程已經趨於成熟。到了仰韶時代,我們的陶器文化之發達,足以令整個西方世界震驚,西到甘青一帶,東到鄭州一帶,北到河套一帶,南到江漢一帶,一支以彩色泥質紅陶為特色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延續了相當長的時間。陶器不僅製作細膩、均勻,透水性也很低,更加令人驕傲的是其彩繪水平已經相當之高。
仰韶文化彩陶缽
那麼,我為什麼要在此提及陶器呢?咱先用一個笑話說起。網上有朋友說,印度人吃飯喜歡用手抓,那麼,他們如何吃火鍋呢?這就是我說陶器的原因。我們不能只說陶器本身,要從陶器的組合和功用說起。
上圖:陶鬲
眾所周知,火的使用是人類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除了對大自然的探索之外,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熟食成為主流,人類可以高效率地吸取蛋白質,從而促進大腦的發育,加快了人類的發展程序。從七八千年前的陶器中就可以得知,我們的祖先早已經掌握了火的高效率使用技能,我們的飲食加工採用了蒸和煮為主要手段。比如,大量流行於北方新石器時代文化中的鬲,流行於南方新石器時代文化中的釜(當然,這個區域劃分只是籠統的,並不是十分準確,北方也有釜的存在),這些陶器都是用於煮的,而甑則是用於蒸。如此高的溫度下,如何將滾燙的飯食取出並吃掉,顯然需要工具輔助,而在一個沒有金屬器具的年代,比較容易獲取的棍棒就成了首選。於是,筷子的雛形也就誕生了。所以,我們的筷子,大約是如此而來。
上圖:陶釜和灶
而西方不同,義大利所說的刀叉,實際上到了11世紀左右才形成,而在此之前,他們還是以手抓為主要進食方式。從陶器角度來看,一直到中世紀,西方都在使用質量低劣的低溫陶,這也就是西方為什麼流行金屬器具的原因。刀叉從何而來?不難想象,茹毛飲血而已。雖然金屬刀叉在西方的餐桌上出現比較晚,其實還是跟茹毛飲血有一定關聯,由於炊具發明較晚,所以他們喜歡烤食物,烤肉、烤麵包,所以,才會用刀叉作為餐具。這前前後後差了上萬年,孰高孰低,一眼便知。
所以,筷子的發明時間是非常久遠的,也是幾乎伴隨我們華夏文化發展全過程的,至於其發明人究竟是誰,恐怕已經難以考證。那麼,為什麼會有妲己發明之說呢?其實,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文化掛靠現象。為了使一個文化現象更具有信服度,選擇一個較為知名的歷史人物作為掛靠,以使其更加具有傳播力,恰好妲己又是負面人物,所以,更加利於傳播,這種說法之源,大約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