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如果說維新變法的失敗是必然的話,那最根本的原因應該從何說起呢?那我們先了解一下大背景。在維新意識普遍高漲、民族危機日益加重的形勢下,1897年12月至1898年2月間,康有為又先後三次向光緒帝上書(即上清帝第五、第六、第七書),分析國際和國內局勢,指陳傳統政制的種種弊端及維新變法的緊迫性與必要性,請求光緒帝效法日本明治天皇和俄國彼得大帝,詔告全國,實行變法,並進呈所著《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以資借鑑。同時,他還首次奉光緒帝之命,在請大誓臣工開制度新政局折》(第六書)中提出全面革新政治體制的具體計劃,即“以君權雷厲風行”來推行新政,在宮中開設制度局以“參酌新政”。為減少變法阻力,康有為在上書中對興民權、設議院的政治主張避而不談,轉而強調依靠君權推行變法,言論較以前有所緩和。

光緒皇帝與康有為(右)梁啟超(左)

康有為的上書獲得了光緒帝的讚許。維新派受此鼓舞,積極聯絡和組織各省人士,維新活動聲勢壯大。6月初,康有為又先後以楊深秀、徐致靖之名上遞兩份奏疏,提出“非定國是,無以示臣民之趨向;非明賞罰,無以為政事之推行”,敦促光緒帝及時變法改革。

6月11日,在帝黨官員、維新派的積極活動和慈禧太后的默許下,光緒帝召見全體軍機大臣,頒發《明定國是詔》,宣佈推行新政,自上而下的變法運動正式開始。13日,徐致靖呈遞《密保人才折》,向光緒帝建議重用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在此期間,翁同龢因憂慮變法過激,對康有為等維新派人士大加貶損,招致光緒帝的不滿,於15日下令免去其軍機大臣和一切職務,驅逐回籍。這造成帝黨內部嚴重分裂,大大削弱了帝黨的實力。康有為固然有助於變法運動的開展,但在聲望、資歷和實權上都難以取代翁同龢。對變法大局而言,翁同龢罷官事件無疑是不幸的,不僅使得新政改革失去一個有力奧援,同時也為帝黨的迅速失敗埋下了隱患。

翁同龢

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首次破例召見康有為,商討變法的具體事宜。雙方在變法的必要性、廢除八股文等方面取得一致意見。召見之餘,光緒帝任命康有為在總理衙門章京處行走,特許其由總理衙門專摺奏事。自此,康有為“晝夜編書,不能赴總署當差”並屢屢上書言事。變法期間,康有為本人或代其他官員呈遞的奏摺書刊多達七十餘件,在經濟、文化教育、軍事、政治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政建議。其中大部分為光緒帝所採納,以上諭形式釋出全國。

6月中旬至9月下旬,光緒帝根據康有為等人的建議,先後頒佈了百餘道變法詔令,新政改革涉及經濟、文化教育、軍事、政治等多個方面。主要內容有:

1.經濟方面:保護農工商業,建立農工商局,切實開墾荒地,振興實業,鼓勵私人投資,獎勵發明創造;設立鐵路、礦產總局,修築鐵路,發展採礦業;廣設郵政局,裁撤驛站;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等。

2.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舉,廢除八股取士制度,改試策論:設立新式學校,開辦京師大學堂及農、工、礦、鐵路等專科學校,各省府州縣將書院、部分寺廟改為新式學堂;提倡西學,設立官書局、譯書局,翻譯外國新書;派人出國留學、遊歷等。

3.軍事方面:裁減舊軍,訓練新式海軍和陸軍,陸軍改練洋操,籌辦兵工廠等。

4.政治方面:今各衙門刪改則例,裁汰冗員,撤除閒散重疊的機構;廣開言路,允許官民上書言事;准許旗人自謀生計;準設報館、學會,實行言論、出版自由等。

變法開始後,以慈落大後為首的後黨集團也積極活動,極力空制局勢。6月15日,即變法第四天,慈禧太后迫令光緒帝連續釋出兩道上諭。一方面規定授任新職的二品以上官員須到皇太后前謝恩,這打破了太后歸政後不召見臣工的常例,對光緒帝施加壓力,使其無法破格重用維新派及支援變法的帝黨成員,慈落大後由此掌控朝廷用人大權。另一方面任命親信榮祿署理直隸總督(不久實授)),統率北洋三軍。6月下旬,慈禧太后又廣佈心腹,掌管京城防衛。經過上述措施,慈禧太后已控制朝政大局,遂靜觀事態發展,伺機而動。

在推行新政的過程中,光緒帝處於“上扼於西后,下扼於頑臣”的艱難境地,曾一度試圖對抗。9月4日,下令將阻撓上書的禮部尚書懷塔布、許應騤、侍郎堃岫等六人全部革職,對勇於上書的禮部主事王照予以表彰,並賞給三品頂戴,以四品京堂候補。

5日,擢升譚嗣同、劉光第、楊銳、林旭四人為軍機章京,以四品卿銜參與新政,實際擔負代皇帝批閱奏章、草擬諭旨的職責。7日.又將李鴻章逐出總理衙門。這一系列的反擊措施,在朝內引起很大震動。慈禧太后頻頻派人與榮祿密謀,在京津一帶加緊調動軍隊,新舊黨爭日益表面化。

9月初,京津一帶盛傳10月間慈禧偕光緒在天津閱兵時將發動政變,廢除光緒帝。9月12日,在慈禧太后的示意下,湖南舉人曾廉上奏請斬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劉光第。此舉雖遭到光緒帝的申斥,但足見保守派氣焰之盛。京城內外一時間謠言四起,政變風聲日緊。光緒帝和維新派對此驚恐不安,一籌莫展。在急劇惡化的政治危局中,康有為深知武力保皇的必要,故以徐致靖之名,句光緒帝正式推薦袁世凱,由其率部組成御林軍。袁世凱(1859-1916),字慰亭,號容庵,河南項城人。出身於官宦家庭。早年科舉不第,又逢戰亂,便棄筆從戎,依附於淮軍將領吳長慶門下。

袁世凱

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他隨吳長慶部前往鎮壓。此後,長期擔任駐朝商務代表,因頭腦靈活、辦事幹練,受到清政府的重視。甲午戰爭後,受命赴天津小站督練新式陸軍。他仿照歐洲軍制訓練軍隊,取得一定成效,組建成一支七千餘人的精銳部隊。同時,又在此基礎上培植親信,擴充勢力,形成了日後北洋軍閥的班底。維新運動期間,捐資參加北京強學會,以示支援維新。15日,在開設懋勤殿的建議遭到慈禧太后的否決後,光緒帝痛感推行新政已無可能,遂召見楊銳,授以密詔,表示皇位不保,並令其與林旭、譚嗣同、劉光第等人火速籌商良策。16日,光緒帝召見袁世凱,賞侍郎銜,責令其專辦練兵事宜。17日,又經林旭諭令康有為儘速離京,赴上海辦報,並希望其設法救援。康有為等人前往外國駐華使館,乞求出面干涉。但各國公使認為維新派敗局已定,僅虛表同情,不肯出力相助。維新派的外交努力至此宣告失敗,陷於孤立無援的危難境地。

袁世凱進京即被重用,加之英艦駐守渤海灣和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的來訪,加深了保守派的疑懼。18日,御史楊崇伊向慈禧太后呈遞密摺,申斥維新派“蠱惑士心,紊亂朝局,引用東人”,為保社稷,力請慈禧太后“即日訓政”。40同日,康有為等人深感事態嚴重,經商議後,決定拉攏袁世凱,密謀誅殺榮祿,包圍顧和園,並伺機擒殺慈禧太后。當晚,譚嗣同隻身前往袁世凱寓所,求其相助。袁世凱假意答應,又藉口形勢緊迫,表示須回津部署。19日,慈禧太后從顧和園回宮,光緒帝形同傀儡,政變已呈一觸即發之勢。20日,袁世凱面聖後,迅速回津向榮祿告密。榮祿得此訊息連夜趕往北京,密報慈禧太后。21日凌晨,慈禧太后經過周密部署後,發動政變,將光緒帝囚禁於瀛臺,宣佈實行訓政,重掌朝綱,並以光緒之名下旨捉拿康有為等維新派。至此,變法運動持續一百零三天,史稱“百日維新”“百日維新”期間,康有為以帝王之力迫不及待地推動變法,所提的變政措施略顯躁進,加之光緒帝權力不足,必然會招致保守官員的不滿與抵制。在新政的推行過程中,除無實權的某些開明帝黨成員表示支援,湖南、湖北兩省有所響應外,其他各省督撫多觀望敷衍,甚或置若罔聞。光緒帝頒佈的諸多上諭已成一紙空文,新政改革實際收效甚微。政變發生後,京師大學堂雖得以保留,但其餘各項新政措施均被取消。與此同時,在保守派的恣意反撲下,維新派迅速覆滅,康有為、梁啟超受外國庇護逃往日本,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康廣仁、楊深秀六人被殺於北京菜市口,其他維新派人士和參與新政及傾向變法的官員或四處隱匿,或逃亡海外,或被囚禁放逐,或遭罷黜。物去人非,這場愛國救亡的變法運動最終宣告失敗。但其思想啟蒙的作用則是任何力量也難以抹殺的。

40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唐睿宗李旦橋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