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清順治9年(1652年),全國人口1448.3858萬。順治18年(1661年),人口1913.7652萬。康熙61年(1772年),全國人口2576.3498萬。1734年,雍正12年,全國人口2735.5462萬。到1741年,乾隆六年,全國人口為14341.1559萬。在1795年乾隆六十年(1795年),全國人口為29696.8968萬人。道光14年(1834年),全國人口到了40100.8574萬。什麼原因導致了清朝中國人口爆發性增加?

清前期的人口增長,當然與死亡率的下降有關。比如十七世紀最可怕的致命疾病——天花,是由於當時種痘醫學技術的普及所控制的。前清初期,順治皇帝就因為天花而死。有人說康熙繼位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在幼年時患上天花後痊癒而獲得永久免疫使得在皇位繼承權有了優勢,使皇族減輕了這方面的憂慮。康熙繼位後就曾在太醫院專門設立了痘診科又設立“查痘章京”職位,全面負責八旗防治天花事宜。在皇權的強力干預下,清中期開始,天花的傳播有了明顯遏制。

第二個原因是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頒佈並實施了“盛世興邦,不加賦役”的政策和雍正年(1723年)頒佈並實施了“攤丁入畝”政策,刺激了人口的增長。原來民丁的增加意味著賦稅的賦役隨之增加,特別是丁銀的賦稅是從人頭上來的。因此老百姓隱瞞真實人口,便成了一種逃避負擔的手段,人口統計必然大大低於真實數字。在五年編審期內,無法將實際增加的人丁全部登記入丁銀徵造冊。康熙宣告盛典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的攤丁入地後,將人丁的負擔(丁銀)均攤於土地(地銀),以法律形式宣佈取消人丁的負擔,這一政策在社會上產生了重大影響。一是使長期隱藏的人口不再隱藏,政府人口統計資料接近真實情況;二是增加的人口不再產生人頭稅,刺激人口迅速增長。

儘管清前期與蒙古、南明等不斷交戰,但自1661年南明滅亡後,漢地十八省地區一直相對安定。清朝在中原基本實現了統一,所以清朝的對外戰爭基本上集中在長城以外的蒙古和臺島等沿海地區。由於兩百多年的社會穩定,中原地區小農經濟得到全面發展,使出生率大大提高,為人口爆炸式增長提供了可能。

第三,1496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一種叫做玉米的神奇植物從美洲傳入歐洲,逐漸傳遍全世界,中國人不會想到,以玉米土豆、番薯等美洲作物為代表的超級農業革命,對中國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明代萬曆二十年(1593年),50歲的老秀才陳振龍為了救世,從菲律賓偷運番薯到福建的故事與以往不同,當時玉米進入中國的具體時間難以考證,但在16世紀中後期傳入中國後,同樣以福建為基地,從福建偷運玉米到南嶺山脈,隨福建移民江西,卻是中國農業史上的一件大事。幾千年來,農業作為中國社會的支柱,一直是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而農作物產量則是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首要因素。許多學者認為,明清時期正是中國人口大遷徙的時期,而美洲大陸玉米、番薯和土豆等農作物的傳入,是中國人口過億、社會經濟發展突破瓶頸的重要原因。

清前期所謂的“康乾盛世”,實際上是“番薯盛世”,也就是說,康乾盛世之所以出現巨大的人口增長,其實是因為美洲經濟作物如土豆,番薯、玉米的大量引進,靠著吃土豆、番薯、玉米來養活大量人口。美洲土豆、番薯、玉米等作物,與中國傳統的五穀相比,對氣候環境土壤的水源要求很低,但產量卻高出幾倍。這幾種高產、耐寒、貧瘠的山地作物在當時被清朝官員大力推廣,幾乎遍及全國各省和地區。它使太多人在遭遇饑荒之年,免遭飢餓和營養不良之苦。這些作物明末就傳入中國,但直到清朝中期才真正大規模普及。

最後指出的是歷代的官方人口統計資料,從未包括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被統計的只有“戶籍人口”而已。由於統計方法的不同,古代人口有很大的差異性。戶口和實際人口是兩回事,也許早在兩宋以前,中國人口就“破億”了。或許在宋朝以前,我們國家的人口就已經達到了上億,只是沒有記錄而已。但由於歷史資料的缺乏,所以這一推測也只能是“有根據,無證據”。

1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日本發動二戰的歷史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