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一、俄國人的陰謀

(一)穆拉維約夫計劃

17世紀,俄國兼併西伯利亞汗國後,開始與東面的衛拉特和喀爾喀蒙古接壤,俄國殖民者勸誘他們臣服沙皇,遭到了拒絕。

俄國殖民者隨即不斷掠奪這兩部的屬民,蠶食他們的領土,雙方時常發生糾紛。但是,當時俄國東侵勢力還不夠強大,因此沒有采用武力征服,雙方互通使節進行貿易。

康熙、雍正時期,清朝與俄國劃定了東段和中段邊界,清朝屬下的喀爾喀部與俄國建立了互市關係,恰克圖貿易使俄國與中國內地建立了貿易關係,雙方基本能夠和平相處。

鴉片戰爭後,俄國政府趁清朝內外交困之際加緊了侵略中國的步伐, 1854年,俄國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向俄國政府提議:乘中國內部動盪之際吞併蒙古和東北地區,使其加入俄國國籍或受其“保護”,這就是“穆拉維約夫計劃”。

為此,俄國政府積極活動,進行經濟滲透和拉攏蒙古王公。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侵略軍攻入北京,南方又爆發太平天國起義,清廷內外交困,俄國政府乘機以出面調停之功迫使清政府與沙俄訂立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除侵佔我國大片領土之外,還在蒙古地區獲得了種種特權。

1858年(咸豐八年),俄國政府迫使清廷簽訂中俄《天津條約》,俄國獲得在中國沿海七個口岸的通商權利,並獲得在中國旅遊、傳教、領事裁判權等最惠國待遇。在蒙古地區獲得合辦恰克圖境內外蒙古地區至北京郵政的權力,俄國可以派官員在庫倫、張家口、北京等地驛站主持監督站務和運輸,直接經恰克圖至天津進行貿易。

1860年,俄國政府迫使清朝簽訂中俄《北京條約》,除確定烏蘇里江東岸4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歸屬俄國外,在蒙古地區又獲得在庫倫、張家口等地免稅貿易,設立領事館和享有領事裁判權,使俄商可以任意出入這些地方經商。

1862年(同治元年),中俄訂立《陸路通商章程》,規定俄商可以至蒙古各盟旗以至未設官員管理地區貿易,中國官員不得阻攔,享有免稅和不受地區限制的特權。規定俄國經恰克圖、尼布楚輸往天津的俄貨減稅三分之一。

1864年,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也稱《塔城條約》,俄國獲得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0萬平方公里土地,其中包括唐努烏梁海地區,將生活於此的蒙古阿勒泰淖爾烏梁海之二旗,唐努烏梁海十佐領牧民與其土地一起劃歸俄國。

1881年(光緒七年),簽訂中俄《伊型條約》和《改訂陸路通商章程》,俄國在蒙古地區又取得以下權益:

1、俄商可在伊犁、塔城、烏魯木齊、喀什噶爾及天山南路各城貿易,暫不納稅。把俄商在蒙古地方貿易不納稅、不受地區限制的權益擴大到新疆地區。

2、由科布多、歸化城、張家口輸往天津,由俄國輸往肅州的俄貨也減稅三分之一,進一步擴大了在蒙古地區的通商貿易權。

3、在伊犁、塔爾巴哈臺、喀什噶爾、肅州、吐魯番增設領事。

4、允許俄商在增設的35處過界卡輪自由出人。

這樣俄國取得了在蒙古所有地區自由出人、免稅貿易的特權。

(二)商品傾銷與原料掠奪

中俄貿易最初是喀爾喀、衛拉特部與俄商的貿易,自《恰克圖條約》簽訂後,內地旅蒙商與俄商之間的貿易逐漸擴大,在恰克圖貿易中內地與俄國貿易的比重越來越大,旅蒙商控制蒙古地區貿易後,恰克圖幾乎成為俄國與內地貿易的市場。至19世紀20年代,中俄貿易已有了很大發展。

1840年後,俄國大量輸出棉紡織品,從中國主要進口茶葉,鴉片戰爭初期兩國貿易額為200萬英鎊,至1867年增至866萬英鎊。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俄國在蒙古地區獲得種種特權,貿易額大幅度增加,俄國的布匹、日用品質高價廉銷量日增,俄商返銷的茶葉也很有競爭力。俄商的免稅貿易使漢商無法與其競爭,旅蒙商大盛魁等商號在外蒙古地區的貿易額日益減少,到清末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外蒙古地區的貿易幾乎被俄商壟斷,旅蒙商受到排擠,後來只能經營一些傳統產品。

在內蒙古地區,各帝國主義爭相傾銷產品,英、美等國商品充斥市場,他們又從蒙古地區收購畜產品,作為工業原料。外蒙古地區出口貿易的主要物件是俄國,出口牲畜和畜產品。

據俄國稅關記載,每年從外蒙古和新疆一帶出口的牲畜中,牛近10萬頭、羊80萬隻,毛類幾十萬普特,還有各種畜皮、獸皮、馬鬃、馬尾等。各帝國主義國家為進一步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開始向我國輸出資本,投資於商業、工業、銀行業及修築鐵路。

(三)資本掠奪

帝國主義列強資本輸出的最初形式是開設洋行,推銷商品,購買工業原料,進而建立初級加工業,開採礦藏。再進一步是建立銀行和修築鐵路,步步深人。

1、開設洋行(商行)

1860年,俄商在庫倫開辦了蒙古地區的第一家洋行。到1885年,俄國以庫倫為中心,在外蒙古建洋行10餘家,大洋行年貿易額為50萬盧布,小的也在20-30萬盧布之間。俄商在外蒙古地區遍設貿易點、代銷店以及流動商業點,他們直接深入蒙古牧區開展購銷業務,多用賒銷方式先將布匹、煙、酒、茶等生活用品賒銷,到秋天牧業旺季再收牲畜和毛皮抵付。外蒙古是俄商投資的重點地區。

日俄戰爭後,俄國專門經營外蒙古地區,僅庫倫一處俄商就達幾千人,在各地遊歷的商人和遊客人數每年達五六萬人。辛亥革命後俄國政府策劃外蒙古的“獨立”,當時俄國在外蒙古的洋行,庫倫有25家,烏里雅蘇臺有7家,科布多有13家。

而英、美、法、德等國的洋行勢力在內蒙古地區得到發展。由於這些帝國主義的洋行都有免稅貿易特權,再加上不等價交換,獲利甚厚,蒙古牧民負債累累,而漢商受到排擠,有些破產,有些成為買辦商人。

2、建立初級加工業和開採礦藏

為獲得更高的利潤,各國資本家在蒙古地區投資設廠,建立畜產品初級加工業。俄國在恰克圖、庫倫、海拉爾、滿洲里等地建皮革廠,還在外蒙古建立“外蒙土車二盟金礦公司",在呼倫貝爾開採吉拉林金礦、奇乾河金礦,在塔城建“塔城金礦”,後在扎賽諾爾投資開採煤炭。法國、德國也在海拉爾等地設立工廠。

3、建立銀行,操縱金融

帝國主義列強在蒙古地區的貿易規模日益擴大後,迫切需要銀行的銀錢匯兌和存放款業務與之相適應。各帝國主義為進一步輸出商品和掠奪原料,開始在蒙古地區設立銀行。俄國不僅是最早向蒙古地區輸出商品的國家,也是最先投資銀行業的國家。

1896年,俄國與法國資本聯合開設華俄道勝銀行,以後又建立了俄亞銀行、遠東借款銀行等。華俄道勝銀行資金雄厚,是俄國在中國實行資本輸出和奪取勢力範圍的大本營,它在庫倫、烏里雅蘇臺、海拉爾、滿洲里、張家口等地都設有分支機構。

除一般業務外,還可代理收存中國政府稅款,鑄造發行當地貨幣。1911年,外蒙古宣佈獨立, 1914年,俄國從華俄道勝銀行兩次為其貸款500萬盧布,籌建所謂國家銀行,又從西伯利亞銀行貸款80萬盧布,俄國貸款佔額定資本的80%,完全控制了外蒙古的金融。

俄銀行還向蒙古王公發放私人借款。1904, 1906兩年華俄道勝銀行曾兩次借款給內蒙古科爾沁右翼前旗扎薩克郡王烏泰29萬盧布,以全旗牲畜和礦產作抵押,三年到期,本利摺合白銀37.5萬兩。後經清廷反覆交涉,由清朝新建的大清銀行代為償還。

蒙古地區的貿易原來主要是以物易物,以茶磚、哈達、羊作為等價物,到近代才開始使用貨幣。俄、日等國設立銀行後,開始透過發行貨幣來控制蒙古地區的經濟命脈。

俄國銀行在蒙古地區發行金盧布、銀元和銀兩三種紙幣,發行額達到4500萬盧布,以後連同軍用紙幣,其發行額達3億盧布。俄國紙幣大量流通於外蒙古及內蒙古北部地區,利用紙幣“兌換”我國的白銀,吸收遊資轉而發放貸款,企圖控制蒙古地區財政金融,操縱物價和壟斷市場。

繼俄國之後,日本的正金銀行、橫濱銀行、朝鮮銀行的分支機構也在內蒙古地區出現。日本正金銀行也在我國東北、內蒙古地區濫發紙幣掠取白銀,控制貨幣流通,獲得各種投資權利。

4、修築鐵路

俄國為侵佔長城以北的蒙古地區,策劃在蒙古地區修築鐵路,即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一個名叫巴德瑪耶夫的俄國布利亞特蒙古人於1893年向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建議,修建一條自貝加爾湖附近穿越蒙古高原至蘭州的鐵路。

這樣在開拓與內地貿易的同時可以控制內外蒙古的經濟,進而策動蒙古、西藏及西部省份反清,投靠俄國,這就是所謂的“巴德瑪耶夫計劃"。

1895年,新興的日本帝國主義在“甲午海戰”中擊敗清軍,迫使清朝簽訂《馬關條約》,其中有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和所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的條文。

俄國當時正垂涎於東北,為確保自己在東北和蒙古的權益,勾結德、法二國干涉還遼,迫使日本將遼東還給清朝,由清朝給日本贖遼款3000萬兩白銀。

1896年,俄國以干涉還過之功,藉機誘迫清廷於同年6月3日簽訂了《中俄密約》 (《禦敵互相援助條約》),合資修築中東鐵路(東消鐵路),由華俄道勝銀行籌款投資,清朝入股500萬兩白銀。

俄國獲得築路權後立即動工,將西伯利亞鐵路延至今呼倫貝爾境內,自西北而東南,經滿洲里、海拉爾、穿過黑龍江省直達海參戲。這條鐵路全長2800多公里,在蒙古地區有380餘公里。1898年,俄政府又迫使清廷訂立《中俄旅大租地條約》, 佔領旅順、大連,開始修築哈爾濱至旅順、大連的南滿鐵路。

該路同中東鐵路成丁字形,縱橫東北和內蒙古東部,這兩條鐵路的修築使東北和內蒙古東部盡入其勢力範圍。俄國還獲得在鐵路沿線佔用土地、二百平方里內林區採伐權、鐵路沿線兩側三十華里內採礦權、駐紮軍隊及管理地方的行政權。如內蒙古扎賽諾爾煤礦、牙克石森林採伐都是從這時開始的。

二、日俄對蒙古地區的爭奪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後,俄國政府一方面派兵參加八國聯軍攻掠北京、天津,一方面以護路為名,派兵15萬侵入東三省和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地區,駐軍滿洲里、海拉爾、扎費諾爾、免渡河,想就此佔據東北和內蒙古東部地區,還派兵進駐外蒙古的庫倫。

《辛丑條約》簽訂後,俄國獲贓款最多,分到一億三千多萬兩白銀(不計息),佔總額四億五千萬兩的29%。俄國對東北的佔領引起其他列強的強烈不滿,他們要挾清朝,要求俄國撒軍。1902年,俄國被迫分三批撤軍。

日本帝國主義對俄國試圖獨佔東北和內蒙古地區最為不滿,為了爭奪東北和內蒙古東部地區不惜使用武力, 1904年,進兵東北,發動了日俄戰爭。

1905年,俄軍戰敗,在其他國家調停下雙方簽訂了《樸次茅斯和約》, 日本獲得滿洲的部分權益和南滿長春以南的鐵路。

1906年,日本在大連設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作為其侵略中國的大本營,同時還設關東都督府,對旅大租借地實行殖民統治。滿鐵是以經營鐵路為中心的大殖民公司,派遣人員在內蒙古東部蒐集各方面資料與情報,拉攏蒙古王公上層,為其侵略蒙古地區做準備。

日本的利益得到一定滿足之後,日俄開始相互勾結,先後三次簽訂密約互相協調,劃分勢力範圍,瓜分東北和蒙古地區。

1907年,日俄簽訂《第一次協約》、附加《第一次密約》,主旨是互相“尊重”對方在滿洲和蒙古的利益。俄國將洮兒河、松花江、鏡泊湖、琿春以南地區讓與日本,以北地區和外蒙古則為俄國的勢力範圍。

1908年,日本迫使清朝政府簽訂《滿洲新協約》,使日本幾乎獨佔滿洲的鐵路和鐵路修築權,英、美、法等國提出滿洲鐵路中立計劃,遭到日俄聯合抵制。

1910年,日俄雙方又簽訂《第二次協約》和《第二次密約》,重新確認第一次密約中劃定的勢力範圍外,雙方相約防止第三國侵害,特別提出日本吞併朝鮮,俄國不加反對,俄國圖謀伊犁及蒙古,日本不予干涉,必要時互相援助。

1912年(民國元年),日俄訂立《第三次密約》,將第一次密約所劃定勢力範圍的分界線延伸至內蒙古,並將內蒙古分為東西兩部分,沙俄承認日本在東部內蒙古擁有的特殊利益,日本政府則承認沙俄在西部內蒙古的特殊利益。

1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清末真實照片,縣太爺審案官架子十足,公婆在兒媳婦面前眉飛色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