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皇十四子胤禵在取得了西北戰事的勝利以後,康熙皇帝滿心歡喜的接受了朝臣和皇子們給自己祝壽的請求,但壽宴上發生的“死鷹事件”為原本就行將就木的康熙皇帝壓上了最後一棵稻草。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康熙皇帝非但沒有對這個明顯帶有“大不敬”、“謀逆”的“死鷹事件”發表任何態度,並沒有追查該事件背後的主使人等,反而專門下旨,將當時的決策機構成員、有希望繼承皇位的皇四子胤禛和皇八子胤禩等全體免職。
和皇四子胤禛的看法一樣,朝中眾臣和諸位皇子似乎都認為這是康熙皇帝在為皇十四子胤禵繼位登基做準備、掃障礙。
胤禛的智囊鄔思道卻並不這樣認為,但康熙皇帝接下來的一系列行動似乎又和鄔思道的推測並不相同。在康熙皇帝病危以後,康熙皇帝和鄔思道這兩位《雍正王朝》的智慧擔當,究竟誰能更勝一籌呢?
康熙皇帝病倒以後,首先處理了廢太子胤礽的老師王掞。在康熙皇帝病房外,焦急等待訊息的王掞,等到的卻是康熙皇帝給自己的一道聖旨:
朕早有此意,不再設立太子,以免邪佞之人借擁立之功,紊亂朝政。渠料王掞在朕體欠安之時,又妄言奏立太子,其心殊不可測。著即免去王掞一切職務,限明日遞解回原籍。
從皇四子胤禛後來和鄔思道的對話中,可以得知,王掞這次“妄言”奏立的太子就是皇四子胤禛。
既然康熙皇帝心中屬意的皇位繼承人就是皇四子胤禛,自己也已經處在了駕崩的邊緣,為何還要堅決隱瞞自己對於皇位繼承人的決定呢?
這個為培養太子嘔心瀝血的王掞,雖然數次“狂悖犯上”,但就因為其敢說真話,才被康熙皇帝“禮敬有加”,為何王掞這最後一次的“真話”卻換回來一個“罷免差事、遣返原籍”的最終歸宿呢?
還有,在王掞和皇四子胤禛這最後階段的交往過程中,鄔思道為何沒有出現?為何沒有給予皇四子胤禛指點呢?
康熙皇帝在龍體欠安、自知不起以後,對於王掞的處罰決定,目的有三:
1、王掞對於皇四子胤禛的上表舉薦,雖然猜透了康熙皇帝的內心想法;但也正是因為王掞對於皇位繼承人的正確預料,康熙皇帝才對其進行“不留情面”的處罰。
康熙皇帝為什麼不追查“死鷹事件”,一方面是自己對於身後局面安排的具體考慮(該方面,筆者已經另行成文論述),另一方面則是力求當前朝局穩定的必要手段。
如果不對王掞進行處罰,朝臣和諸位皇子就能明顯看出康熙皇帝有意傳位於皇四子胤禛的打算,就會讓其餘皇子勢力立馬警醒、提前做好政變篡位準備;更會激發遠在西北的大將軍王做好武裝政變的準備,這必然會讓康熙皇帝落下“不得善終”的局面。
2、彼時,康熙皇帝雖然讓年羹堯擔任了川陝總督,讓其有效的鉗制住了胤禵的西北大軍,但是康熙皇帝對於京中的武裝力量調配、朝中勢力安排還沒有完成,尤其是對於隆科多這個掌管著京城治安的九門提督還沒有進行安排。也就是說,康熙皇帝還沒有絕對的把握,能夠保證自己身後的皇權能夠平穩更迭,能夠順利傳承。
這個時候的康熙皇帝不會允許任何打亂自己計劃的事情出現。
3、王掞在臨終時,對著急忙趕來的皇四子胤禛說道:
我這一輩子下了兩步棋,一步棋下輸了,一步棋下贏了,這一輸一贏,我是不輸不贏啊!
很明顯,這步“下輸的棋”指的就是太子胤礽;這步“下贏的棋”當然就是皇四子胤禛。
王掞為何這樣說?
這說明王掞上表舉薦皇四子胤禛的行為乃系故意為之。
王掞“故意為之”的目的何在呢?
一方面,他是在試探康熙皇帝,用“舉薦太子人選”的行為,確定康熙皇帝心中認定的皇位繼承人人選。毫無疑問,王掞已經明確了胤禛的皇儲身份。
另一方面,王掞在用實際行動幫助康熙皇帝來迷惑朝臣和諸位皇子對於皇位繼承人的猜測,讓這個看似已經與皇位無緣的皇四子胤禛能夠完美的躲避最後的攻擊。
很明顯,康熙皇帝也看透了王掞此舉的目的,用對其的處罰,來給予了迴應。這就是王掞為什麼如此肯定自己“下贏了這步棋”的原因所在!
至於鄔思道在此過程中的“銷聲匿跡”,筆者是這樣認為的:
首先,鄔思道在“四爺黨”中一直是以皇四子胤禛的陰暗面形象存在,康熙皇帝和王掞之間的“君子對決”或者說是“英雄所見略同”的臨終安排和計劃,同屬“王道”心術,都是出於對皇四子胤禛的必要掩護和保護。
此時的王掞和康熙皇帝的寵臣張廷玉一樣,都是朝堂之臣的代表,都是康熙皇帝心意的直接授予人,都是代表了康熙皇帝“帝王心術”的正面形象。鄔思道這個“陰謀家”或許還達不到這個層面,更達不到這個境界。
說白了,鄔思道還沒有資格參與到康熙皇帝“帝王心術”的安排預測中來!
再者,此時的皇四子胤禛或許還有對於康熙皇帝做法的不理解,但其對於皇位的爭奪絕對沒有放棄,甚至還表現出了從未有過的“心狠毒辣”、“不顧一切”。
對於王掞請求誅殺鄭春華的默許;對鄔思道以“李世民榜樣”的“潛在威脅”都能說明皇四子胤禛為了奪嫡的最終勝利,能夠幹出任何事的明顯改變。
同樣,對於鄔思道,皇四子胤禛的提防和二手準備也逐漸明顯。也就是說,王掞對於自己的奪嫡建議和指點,胤禛很可能就沒給鄔思道言及,僅僅對其舉薦自己的舉動予以了說明。鄔思道在胤禛對於王掞行為的“一帶而過”中,很明顯也看出了胤禛心中的真實想法,而且其對王掞走入康熙皇帝內心世界的程度,已經明顯自知不如,也就沒有了指點和解析的意義所在。
說到底,在康熙皇帝病危後的第一步安排中,鄔思道已經明顯落於下風!
除了王掞,康熙皇帝還對在佛前為其祈福的兩位皇子、兩位上書房大臣下達了旨意:
朕躬違和,國事煩劇,渠料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皇八子廉親王胤禩、上書房大臣張廷玉、馬齊舉止失措、臨事畏搪、深負朕望。著胤禛、胤禩免去一切差事,張廷玉、馬齊革去大學士職銜、暫留上書房行走。
對於康熙皇帝這個明顯讓胤禛、胤禩錯愕的聖旨,鄔思道給予了“為後世之君施皇恩、籠擁立之臣”的“保護目的”解釋,認為這是康熙皇帝“用心良苦”的“菩薩心腸”。
鄔思道對於康熙皇帝此舉的解析對不對?康熙皇帝這一道聖旨的真正目的何在?
對於康熙皇帝的真正用意,筆者認為,有三方面:
1、穩定朝局
“穩定朝局”這個目的,我們一直在提,但在康熙皇帝病危,自知不起以後,才是康熙皇帝最需要朝局穩定的時期。
對於康熙皇帝而言,不管是皇位傳承還是皇子勢力制衡、朝臣罷免,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大清江山萬世一統,永久穩固的發展下去。歷朝歷代,皇權更迭的過程都是對於皇權穩固、統治根基傷害最大、顛覆概率最大的時期,如果這一時期的穩定性得不到保證,其餘問題的考慮都是毫無意義的!
將兩位實權派皇子免去一切差事,將當時決策機構的兩位實權大臣罷免,但仍留其“上書房行走”的特權,目的就是為了將所有權力集中於康熙皇帝一人之手,將整個朝廷乃至為整個國家都牢牢掌握在康熙皇帝一人的手中,目的就是為了朝局的穩定、國家的平和。
這是一切問題的根本,是皇權更迭能夠平穩、順利進行的重要前前提。
2、將皇位傳承於最小範圍內進行
皇位傳承這等國家大事,雖然取決於康熙皇帝一人,但當時擁有實權的皇四子胤禛和皇八子胤禩還有兩位決策成員張廷玉、馬齊都有一定的知情權和參與權。
馬齊乃系“八爺黨”的重要成員,皇八子胤禩更是可以直接威脅乃至顛覆康熙皇帝皇位傳承的人物所在,康熙皇帝想要平穩的將皇位傳給皇四子胤禛,想要實現皇位傳承的“軟著陸”,就必須在儘量小的範圍內將傳位過程完成。
太子胤礽首次被廢以後,康熙皇帝下令推舉新太子人選的時候,為什麼會出現“朝臣串聯”、“結黨營私”的行為,致使推舉過程以失敗告終?不就是因為康熙皇帝命令中“京中四品以上、京外二品以上”的較大範圍指示造成的嗎!
有鑑於此,康熙皇帝充分吸取了教訓,將皇位傳承只限定在了自己的心腹之臣張廷玉和兩道聖旨絕對制約下的隆科多兩人的範圍之內。
將所有的實權派皇子和官員全部廢黜,從根本上斬斷他們能夠參與和決定皇位傳承的權力和機會,然後皇位傳承的絕對把控權才會真正掌握在康熙皇帝一人手中。也只有這樣,康熙皇帝才能在張廷玉和隆科多的絕對支援和協助下,順利完成皇位傳承過程,才能實現將皇位傳給“堅剛不可奪其志”的皇四子胤禛。
3、最後一項才是鄔思道的推測
在康熙皇帝傳位給胤禛以後,對其的交代中,就有“善待你的兄弟和臣民”,這是一個“仁慈帝王”的真實想法,更是一個“父親”無奈的交代。
對於康熙朝晚期的弊政而言,對於當時風行的官員貪腐狀態而言,康熙皇帝對於皇四子胤禛的“孤臣”要求,不無道理;但胤禛的“冷麵王”稱號,又必然讓其在即位之初會因為自身政治勢力的缺乏而立足不穩甚至朝局動盪,所以,康熙皇帝又必須採取必要手段,為其安排“擎天保駕”之臣。那個被關了十年的皇十三子胤祥是一個,這次被免職的上書房大臣張廷玉、馬齊更是。
鄔思道看出了康熙皇帝此舉背後對於皇四子胤禛的“用心良苦”,對於朝臣和胤禩的“菩薩心腸”,但其卻並沒有意識到康熙皇帝首先是一位帝王,然後才能是“菩薩”的必然。
前兩專案的,乃系康熙皇帝的帝王心術,乃是一個帝王出於對國家大局和朝局穩定的必然考慮,乃是大格局的規劃;最後一項被鄔思道看出來的安排才是一個普通人,一個父親和老上司的“感情用事”,是小格局的安排。
說到底,鄔思道也只能夠走進康熙皇帝的感情世界、普通心理。至於康熙皇帝的帝王心術、大格局安排和規劃,鄔思道永遠都只在路上,望塵莫及。。。。。。
參考資料: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雍正王朝》
(本文僅基於《雍正王朝》具體演繹情節和人設解析,並不以歷史史實為依據,個人觀點,歡迎提出批評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