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縣,古稱梅城。梅城西街,是攸縣最老的街市,老一輩稱它為“西門下”。
說起西街,老人們會滔滔不絕地講起它昔日的熱鬧、繁華,但關於它的“身世”,則無從答起。“清末”“舊社會”……眾說紛紜。
清明時節的西街,老樹在春雨的滋潤下長出新芽。擯棄了昔日繁華的西街,此刻已沒有了喧囂,沒有了車水馬龍,只是靜靜地坐落在洣水邊,與對岸那有著400多年曆史的“文明塔”相互守望著。
西街老屋
老街坊是炒貨店的常客
航拍坐落在洣水河畔的西街
老街小後生吃飯也不安生
老街上的謝師傅祖上幾代人都是從事木雕行當的
西街老碼頭
老樹新芽裝扮一新的老街
家住西街的一位老者正從一間上百年的青磚木構房前走過
“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湘東大市場起來了以後,西門下就日漸衰退了。”一位家住西街的老人說。現在的西街上,當年那土木結構的房屋已為數不多,剩下的多數也住不得人了。陳年的青磚、木構,現已顯得深沉了許多。選擇居住在老房子裡的一般是些老人,或是一些從事老手藝的匠人租來做門面。在西門下南段靠近洣水大橋附近的一間老門面裡,繼承了祖傳手藝的一對夫妻在這經營著一家很受街坊歡迎的棉絮老店,據說他們家從爺爺輩就開始在西街這邊彈棉絮了。
在建洣水大橋之前,對岸的百姓都是靠渡船來往西街的。直到現在,這裡依然還保留著兩個免費便民渡口,供對岸譚橋與白茅洲的村民往來所用。據說,梅城的來歷也與老街的渡口有關。傳說元明時期有一位非常喜歡梅花的學子進京趕考,當他們來到洣水河擺渡過河時,書童不小心把隨攜的梅花缽打碎了,無奈之下,書生就把梅花栽在洣水河岸邊。幾年後,書生考中並在京城做官,有一年他視察州縣,又過洣水河,看見當年親手栽下的梅花,很是欣喜。後來這事傳到縣太爺耳中,為之感動,就號召全城百姓栽種梅花,並把此城命名梅城。
如梅城西街,或許每座城市都有一條老街,它們從繁榮到蕭條,卻見證著一座城市的成長故事;從熱鬧到冷清,卻深藏著一方百姓的人文底蘊。聽取關於它們的故事,細看歷史在它們身上留下的印記,耐人尋味,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