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二年(1912年)十二月,《東方雜誌》第十卷第十號刊登了一篇《現在之摩托車及用車之要訣》的文章,是最早介紹美國汽車市場的文章。
《東方雜誌》是商務印書館的一個重要出版物,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發行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而又完全民辦的綜合性雜誌。《東方雜誌》在1904年創辦(原刊名擬定為《東亞雜誌》,因得知與德國駐滬領事館的德文雜誌《東亞雜誌》重名,於是改稱為《東方雜誌》),到1948年在大陸終刊,共發行了44卷、819號,先後發表作品22442篇,1億多字,是舊中國壽命最長的一份雜誌。
《東方雜誌》的創刊初期,與梁啟超等維新人士和新民文化思潮有密切關係,所以曾被看做維新派的刊物。
1912年7月起,杜亞泉開始擔任《東方雜誌》主編,有的評論說“當時中國雜誌界還是十分幼稚,普通刊物,都以論述政治、法令、兼載文藝、詩詞為主。先生主編《東方》後,改為大本,增加插圖。並從東西文雜誌報章,擷取材料。凡世界最新政治、經濟、社會變象,學術思想潮流,無不在東方譯述介紹。而對於國際時事,論述更是力求詳備。對於當時兩次巴爾幹戰爭和1914年的世界大戰,在先生所主編的東方雜誌,都有最確實迅速的評述,為當時任何定期刊物所不及。”
此文作者王桐觀身世不詳,有的資料說他是甲骨文發現者王懿榮的後裔,曾在海關稅務司工作,但是無法確認。有一點可以肯定,這篇文章翻譯自美國媒體,王桐觀至少英語水平較高。
作者首先驚歎汽車產業發展之快。他說:美洲新發生之實業,以汽車為巨擘。其業之壯大,實為它項機器業所不及也。其生產價額、佔用人數,已超乎各項大機器業之上。1893年此業初見試於美洲,1902年美國的汽車產量約9000輛,至1912年,已增至25萬輛,十年間增長了二十倍,預測1913年將超過27.5萬輛。
十年前,汽車為美國大宗輸入品,今天美國汽車輸出量之多,為他國所莫及。
其次是分析汽車產業對社會的影響,作者稱影響“可駭”,“實足令吾人大費研究”。
影響之一是修“大路”。十九世紀之處,正際鐵路專制時代,大路荒蕪湫隘,交通不便。今則銳意改良,堪為旅行之命脈。“路苟容行,則任何遠近,悉可隨意往還。”
影響之二是待定旅店也發展。“昔日飯店旅館,或傍鄰大路,或距市鎮較遠,生意十分蕭條,詎料有今日之繁榮零小客寓,已盡如淘汰之列,汙垢馬廄,亦變為新氣象之停車場。”
影響之三是“農家樂”。往昔都市中人,以玩賞村野風味為夢想之事,現在“此事殊屬易易”,遊覽農村成為時尚。
影響之四是促進旅遊。“汽車實為社會交際開一新幕,凡鐵路所不能達者,汽車可以通行”,增進了親友間的來往,增進了親情和友誼。乘坐汽車旅行可以“領略山川之景趣,本土之形勢”,“乘坐火車不過忽忽遠矚,詎能遍踏而周覽”,可以誇言曰“我將臥遊世界”。
影響之五是淘汰馬廄,乾淨衛生,有益健康。
作者認為汽車出行比馬車便宜快捷,因此“忙醫爭用汽車”。
作者對汽車的費用進行了分析。他把汽車費用分為兩大類:
1、置費(購置費用)。
2、馭費(使用費用),包括:
(1)車值漸微(實際上是折舊費)。作者舉例:購車價2000元,使用三年後轉售價800元,三年損失1200元,年均400元。如果使用十年,“車已腐朽不堪再用,轉售無主,”即已經只能報廢,但是十年下來,每年的損失是200元。作者這一觀點比較新穎,符合經濟學原理。購置費是已經完成的支出,而車輛的折舊無從補償,是無形的支出。新車價格—二手車價格=車輛價值損失。
(2)車稅、保險、註冊、執據。如謹慎使用,保險費可以減免,其他費用數額不大。
(3)車伕薪金。
(4)燃料費。作者指出:燃料費取決於行駛里程,而選擇排量小、車體輕、汽化器(化油器)靈便的汽車,會比較省油。
(5)修理費,這裡麵包含了保養費用,比如更換車輪膠皮、油脂(加潤滑油、機油)、擦洗(洗車)。如果用車謹慎,少出故障,可以減少修理費用。
(6)裝飾。
作者介紹,美國汽車市場上,汽車按價格分為七個等級:
(1)1000元及以下;
(2)1000—1500元;
(3)1500—2000元;
(4)2000—2500元;
(5)2500—3500元;
(6)3500—4500元;
(7)4500元以上。
100多年前的美元要比現在值錢得多,1913年以來100美元的購買力變化:
1913:100美元
1923:57.89美元
1933:76.15美元
1943:57.23美元
1953:37.08美元
1963:32.35美元
1973:22.30美元
1983:9.94美元
1993:6.85美元
2003:5.38美元
2013:4.25美元
2019:3.87美元
換算下來,當時的1000美元,相當於現在的2.6萬美元,而當時的汽車還是技術比較“原始”的,所以1000美元的車價並不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