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中國五千年曆史文化中,誕生了眾多封建大一統王朝,從夏商周秦漢,到唐宋元明清,其間雖然每個王朝都不可避免最終遭到滅亡的命運,但存在時間卻長短不一,絕大部分封建王朝壽命均在200至300年之間。或許有人會說,一個王朝的歷史意義不應以其存在時常來定義,但事實上,所有封建王朝在完成屬於自己的歷史任務都終歸逃不出滅亡的國運。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三。
01中國古代基本處在農耕文明時期,土地是構成封建國家的最重要社會基礎。這一點與塞外的遊牧民族是有著巨大差別的,由於土地的固定形式,中國古代尤其在北方,人口相對集中,流動性不大,人口的集中容易帶來聚落和城市的形成。而城市的出現,以及規模的擴大又將迎來新的人口增長,這種增長總體而言在中國歷史大多數時候是有益的。
人口的高度集中和不斷增長,帶來的後果便是土地的分配不均勻和社會關係的不平等。正因如此,每當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當某一文明屬性達到一定上限必然要爆發內部衝突甚至戰爭。
當然,中國曆代封建王朝也不例外,戰爭總是伴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土地,財富和資源的分配不均而準時出現。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是古代封建社會發展的一個難題,同時也是難以根除的問題。
與此同時,當統治者無法利用其手中的土地和財富資源讓所有人均受益的情況下,民眾內部日益增長的不良情緒將蔓延至國家的每一個角落,帶來一波又一波的社會危機,最終以戰爭為“最終手段”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同時帶走的也有每一個曾經燦爛的帝國和王朝。
02除此以外,氣候和水文等自然因素也是構成封建王朝難以延續長久的一大因素。中國五千年曆史期間經歷了氣候的巨大變化,冷暖交加的自然時期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最大影響還是在於農業的發展,由於古代科學技術和耕作水平普遍較低,所以,“靠天吃飯”幾乎是歷朝歷代都需要面臨的不確定因素。
氣候,水文條件良好時,農作收成就好,反之則低。收成好時,以農業為基礎的封建王朝自然一派欣欣向榮,國富民強的姿態,其內部統治階級和社會矛盾也不容易在某一個時間點集中爆發出來。
倘若收成不好或者天災人禍連發,那麼,帝國內部眾多問題也會隨之爆發。以漢朝為例,東漢末年,天災人禍連年不斷,乾旱、洪水和瘟疫直接成為了壓死東漢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雖然帝國最高統治者設法解決以上問題,但集中爆發的起義徹底打消了皇帝的念頭,伴隨著東漢的衰落,中國歷史進入長達近一個世紀的混戰時期。
當然,這只是其中的個例,反觀歷史,幾乎所有封建王朝滅亡前都會有“異象”發生,而這些所謂的“異象”絕大多數情況下與氣候的反常變化和氣溫有關。
03統治者的腐敗給外來勢力帶來了入主中原的機會。
歷朝歷代開國之君可謂是每個朝代都無可超越的英明之主,他們的後人在歷史長河和環境變化後顯得愈發安於現狀和孱弱膽怯。腐敗的繼承者是任何一個期待長治久安的封建王朝都不樂意看到的。王朝後期暴君誕生之多,難以想象。我們比較熟知的就有隋煬帝楊廣、北周宣帝宇文贇、唐哀帝李拀等等……
腐敗無能的皇帝帶來的問題是統治根基的動搖和社會的不安,這就給外部勢力的滲透入侵提供了絕佳的時機。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歷史五千年伴隨著外來勢力尤其是北方諸胡部落的入侵歷史,胡族入侵達到鼎盛的標誌是“五胡”和“忽必烈建元”兩次由胡人在中原建立正統的歷史事件。
結語當然,中國歷史王朝大多不能長久統治數個世紀的原因還有很多,以一言蔽之,造成大多數封建王朝最終滅亡的原因無非土地資源的分配不均帶來財富與勞動所獲不成正比,從而激發對立情緒和階級矛盾。氣候的變化無常,造成以第一產業為生存條件的封建文明無法做出合理應對,從而導致民眾的普遍不滿。最後就是歷朝歷代都面臨的繼承人能力過於孱弱的問題,這種情況尤其容易出現在帝國內部環境穩定,富裕的情況下,統治者的無能給了外來民族和部落入主中原、建立正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