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會,凡皇帝大行都是天字第一號的大事,史書記載必定翔實,本應無所謂疑案、謎案。但清代卻不同,至今糾纏不清的皇帝離奇死因,仍被人們津津樂道:
清世祖福臨死於順治十八年(1661)二月五日,子刻,崩於養心殿,年僅24歲,史書記載是死於天花。但因有“順治出家,坐化五臺”的說法,至今仍被列為清初三大疑案,而爭論不休。起碼順治帝因愛子榮親王,愛妃董鄂氏早逝,而傷心過度,萬念俱灰,是促使他早逝的一個重要原因。
清聖祖玄燁死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二月二十日,戊刻,崩於暢春園,享年69歲。在位六十一年的皇帝應該屬於因病正常死亡,但世間卻始終流傳有“康熙原擬傳位給皇十四子允禵,聖躬不豫時,皇四子胤禛進一碗人參湯,不知何如,聖祖皇帝就崩了駕,胤禛就登了位”的說法。
清世宗胤禛死於雍正十三年(1735)十月八日,子刻崩於圓明園,年58歲。不管史書怎樣記載,他都是暴亡,即患中風等急症而死。史學家們有的則認為他因崇拜仙道,服丹藥中毒而驟亡。民間卻傳說他系呂留良後代呂四娘為報仇所殺,死時連頭都沒有了,只好安個假的下葬。
清高宗弘曆死於嘉慶四年(1799)二月七日,辰刻崩於養心殿,享年89歲。他的死肯定是自然規律,但大內卻傳說這年除夕太上皇久病初愈後興致勃勃,親手寫了幾個福壽字,吃過年終宴,還聽了一齣戲,回到寢宮豪興未減,傳呼年輕新寵的妃子武佳氏侍寢,不料當晚就駕崩了,礙著初一朝賀大典,才把喪期改為初三。看來乾隆不僅十全武功,而且十全風流。
清仁宗顒琰死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九月二日,戊刻崩於承德避暑山莊,年61歲。這位躊躇滿志的皇帝在圍獵木蘭中,到承德僅臥床一日,乃倉猝而亡。他的死更是個謎:有人說是正與一個長期嬖寵的小太監幽會時突遭雷劈而亡;也有人說他在圍獵返回的路上被雷擊中落馬;還有人說他在寢宮處理政務時遭雷擊身亡。總之,中國曆代王朝凡83個,帝王累計559位,傳說中由天神擊斃者絕無僅有,唯嘉慶皇帝一人。
清宣宗旻寧死於道光三十年(1850)二月二十五日,午刻崩於圓明園,享年69歲。此前十多天,皇太后病逝,以孝著稱的道光帝為太后守喪,他不顧年邁體衰,住在臨時用草泥搭蓋的“倚廬”中,睡草墊,枕草把,喝稀粥,表示哀痛,王公大臣請他回宮,他不答應,終於自己也病倒了,直至大行。
清文宗奕詝死於咸豐十一年(1861)八月二十二日,寅刻崩於避暑山莊,年31歲。他死於肺癆晚期,這本無爭議,但說法卻不一。有人說他在英法聯軍兵臨城下的情況下倉皇出逃,還自喻為且樂道人,娛情聲色,樂不思蜀,在美女和鼓樂中撒手人寰。不管怎麼說,他都是華夏5000年曆史上,第一個被西方人趕出皇宮的中國皇帝。近四十年後,他的懿貴妃慈禧又成了第一個被外國人趕出皇宮的中國太后。
清穆宗載淳死於同治十三年(1875)一月十二日,酉刻崩於養心殿,年僅19歲。和順治一樣,史書記載也是因天花不治而終,但大內卻傳出他死於梅毒的緋聞。說是同治大婚親政後,慈禧仍攬朝政,甚至干預他的宮闈。小皇帝一氣之下,乾脆獨居,甚至藉口考察工程,微服出行,跑到前門外尋花問柳,染上了致命的楊梅大瘡。
清德宗載湉死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一月十四日,酉刻崩於瀛臺,年38歲。當時民間和宮內人就有說辭。有人說他是慈禧太后指使人毒死的,所謂“我死也不能讓他好過”,有人說他是被李蓮英害死的,還有人說是袁世凱怕他在慈禧過世後報復他以往的所為,故搶在慈禧死前下了砒霜。說來也巧,光緒死的第二天,慈禧老佛爺就昇天了,大清王朝的氣數也將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