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半個世紀前,隨著黃河三門峽大壩攔洪蓄水,豫西一座千年古城——靈寶老縣城消失了。那昔日的繁華歸於平靜,現在只存在於人們的記憶裡。老靈寶城的舊聞軼事、風土民情、地理地貌、名人名吃,也僅僅是口耳相傳,極少文字和影像留存。

記憶是生命延續的意義,當我們走過的路漸漸消失,儲存記憶,就成為了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本文作者在閒暇之餘整理的部分文字和影像,講訴那些逐漸消失的過去。

三國時期,為了戰略需要, 曹操命令許褚在弘農縣境新闢道路。曹魏正始初年(公元241年),弘農太守孟康在新闢道路山口(現函谷關處)修築關城,取名大崤關,即後來的魏函谷關。由於其重要的戰略地位,這裡也成為關中與中原之間的交通要道。久而久之,關前有了居民店鋪,商旅往來,市面繁榮。

當時,人民為了尋求精神寄託,在關前的弘農澗河東西數千畝的開闊地上蓋起了道教廟宇三清殿和老子故宅等建築。隋朝開皇16年(公元596年)撤弘農縣,新置桃林縣,建桃林縣城,並把早已存在的三清殿圈入城池。故有“先有三清殿,後有靈寶縣”的說法。

消失了的靈寶故城

消失了的靈寶故城

桃林縣名在隋朝用了22年,唐朝用了124年,共經歷146年。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因在函谷關關令尹喜故宅掘得“靈符”,隨將桃林縣改名為靈寶縣,靈寶之名沿用至今。

據《靈寶縣誌》載,明代景泰元年(1450年),知縣夏永寧重建靈寶城池,城牆高2丈5尺,厚1丈7尺,城圍3裡60步(三裡三),垛口一千個,更鋪2座, 城門三座(東、南、北三座城門),每座城樓上都建有巨集偉的城樓。城內主街道為T字形,南大街是縣城內最繁華的商業街。城外有城壕,護城河。

消失了的靈寶故城

靈寶縣城是一座歷史悠久、名揚華夏的古城,也是千餘年來靈寶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靈寶故城古蹟和供奉神佛,歷史名人的廟宇星羅棋佈,故城每一處地名,每一處景點,背後都有一段美好動人的故事和傳說。

東城門內有三清殿和許家、荊家、楊家三所祠堂。東城門外建有羅師廟、娘娘廟、老爺廟、40軍陵園(國民黨第40軍抗日陣亡將士墓地)、三官廟、駱駝場(驛站)、40多畝的東大體育場(是健身活動、體育競技及物資交流大會的場所)、山神廟、關帝廟、直臣祠、接官亭、和尚塔。南城門內有文廟(孔子廟)、大佛殿(御題寺)、財神廟、張仙廟、岱王廟。南城門外建有藥王廟、思鄉娘娘廟、石子廟和玉皇廟。西北城角外建有禹王廟、咽喉廟。城北建有北庵廟、老子故宅、柏王廟。西城門外大同路有老君洞、老君廟,廟堂內鑄有丈餘高的老君銅像,堂山牆外有兩道石碑,一曰“老子著經處”,一曰“猶龍真窟”。城中心偏西,廟門前北有規模巨集大的城隍廟,東鄰魯班廟,南有火神廟。城內散落有五座石牌坊。城南蛇天嶺上有魁星樓、石馬院(明尚書許進)、三贔屓馱一碑、天神廟、挽船嶡,挽船嶡龐建有廟宇,還有一棵百年雲柏。城北後地村有武則天在公元690年修建長安和洛陽之間的行宮(翠微宮)城牆遺蹟。

消失了的靈寶故城

靈寶城牆山水環抱,景色宜人。離城二三裡的南郊,弘農澗河像一條彎曲的銀帶由南向北緩慢流去,穿過火車橋匯入黃河。這裡蓮池相連,蘆葦片片,魚塘成排。咆哮的黃河水從西向東到老虎頭處受阻折向北奔流,河中白帆點點,往來船隻隨波盪漾。靈寶八景之一“弘農晚釣”時時呈現在這裡。城北有千畝棗園林,站在棗園東西,觀賞日出黃河或黃河夕照,更是引人入勝,黃河、紅日、棗林,構成了一幅雄壯博大的畫面。

消失了的靈寶故城

消失了的靈寶故城

老城清冽甘甜的小井水及泮池鯉魚跳龍門石雕名揚天下。小井和泮池坐落在南城門外,水井上建有井亭,磨盤大小的井口,井水清澈見底,是大半個老城人的飲水之源。每到早晨,清冽純淨的井水幾乎浸溢到井口,人們只需持桶彎腰就能汲漫一桶,真是“小井水越挑越旺,越吃水越甜”。早時,水源旺盛。水流成渠,穿過橋頭,流入南城壕,匯入弘農澗河。

小井北,一路多隔的泮池有一畝多大,花牆彩雕,泉水噴湧,魚群戲水,垂柳成行,百花爭豔,彩蝶飛舞,實居靈寶一景。

老城南稍門往南有一溫泉,叫做陳家潭,是婦女們一年四季洗衣的好地方,也是孩子們戲耍的好去處。

消失了的靈寶故城

靈寶故城在南依秦嶺,北瀕黃河的函谷關前,地處洛陽,長安東西兩京之間的交通咽喉,古代通往西域絲綢之路的崤函古道位居於此。通往山西省的老城黃河渡口貫穿南北,隴海鐵路連線東西,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決定這塊寶地自古就是商賈雲集,貨物繁阜的集散地。因此,靈寶故城四通八達的驛站、公路、鐵路和碼頭,為這一地域帶來了經濟繁榮、文化活躍的美好生機。

消失了的靈寶故城

消失了的靈寶故城

靈寶故城有三條大街,店鋪林立,繁花似錦,百味小吃,令人流涎,素有“小北京”、“小香港”之美稱。

消失了的靈寶故城

搬遷前舊址

消失了的靈寶故城

消失了的靈寶故城

消失了的靈寶故城

消失了的靈寶故城

消失了的靈寶故城

靈寶故城始建於隋朝開皇16年(公元596年),淹沒於1960年,存世1364年。淹沒前,城區面積2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14萬人。

為了根治黃河,修建三門峽大壩,攔洪蓄水,靈寶人民為此做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一座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靈寶老縣城被水庫淹沒,兩萬五千人遷徙他鄉,文物古蹟蕩然無存,積蓄千年的故城文化逐漸被人們淡忘。由於三門峽大壩蓄水高程的下井,消失了的靈寶故城已被淤泥覆蓋,成為一片灘地,僅有東城牆的一段遺蹟和半封閉的12號火車涵洞能勾起人們對故城的回憶。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毛澤東為何指示“可殺可不殺的就不殺”該國民黨特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