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錢穆在談中西方文化差異時說過一個例子,匈奴被漢朝打敗,並沒有像羅馬人一樣把人搶過來做奴隸,而是把他們請進關內,一起過好日子,這就是所謂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南匈奴歸順漢朝,不僅僅有地方住,還有官當,而且還被賜劉姓。

四方蠻夷落後的文化和意識在見到如此開放的心態和博大的胸襟時內心是折服的,再加上文化和思想上的影響,便不自覺地便向華夏文明靠攏。而中原地區物產豐富、氣候適宜也是他們趨向華夏的重要原因。

漢朝四百年,是上方大國,四方來朝,而漢朝也來者不拒,這是值得鼓勵的,但有些“消化不良”,吃壞了肚子,導致了300多年的“五胡亂華”。

禮崩樂壞,有樣學樣,是五胡亂華的主因

堡壘一般都是從內部攻破的,晉朝也是如此。漢末,經過三國亂世,終於一統為晉。但司馬炎死後,傳位給了一個傻兒子,不多久便發生了“八王之亂”。

為什麼會有八王之亂?

司馬家族能取得政權,靠的是世家大族的支援,司馬炎為了自己不被別的家族取而代之,便大封同宗子弟為王,共計27個。但傻兒子擔不起大任,政權依然被外戚掌握,先是被太后楊家,再被皇后賈家控制。這些司馬家的王們不能坐視不理,隨著自己的實力增強,更想取而代之,而是互相征戰達十年之久。

開始,“五胡”們並沒有什麼異動,幾十上百年的漢化讓他們也都有了“忠君愛國”的思想,“五胡”的力量和漢人相比也處於絕對劣勢。但十年的戰亂大大削弱了漢人的實力,司馬家的王爺們為了打敗其他勢力,紛紛利用“五胡”,助長了五胡的力量。

劉淵便是利用此等機會迅速崛起的第一人,漢家江山的司馬家自己人都不把皇帝放在眼裡,匈奴人劉淵也就沒有必要客氣了,羽翼豐滿後稱帝只是個時間問題。

司馬炎學曹丕,劉淵學習司馬家族的王爺們,這一切都是有樣學樣的結果。禮崩樂壞,沒有了規矩,自然就天下大亂了。

五胡都以正統自居,都想統一天下

劉淵建立前趙,這是後期的名字,開始的時候國號為“漢”。

一個匈奴人為什麼建國為漢?因為劉淵打的旗號是恢復漢室,非但如此,還敬蜀漢皇帝劉禪為先祖。劉淵當時是這樣說的。

漢有天下世長,恩德結於人心,是以昭烈(劉備)崎嶇於一州之地,而能抗衡於天下。吾又漢室之甥,約為兄弟,兄亡弟紹,不亦可乎?且可稱漢,追尊後主(劉禪),以懷人望。

這樣做,顯然是為了招攬人心,他還標榜自己是西漢、東漢、蜀漢的繼承人,所以建國為漢。

劉淵能有實力立國,主要原因是得到了成都王司馬穎的重用,在此之前他也被西晉重用為五部大都督,統管匈奴事宜。中央大亂,而又羽翼豐滿,便順勢建國。

劉淵建立前趙,也並不是全部依靠匈奴的勢力,而是如八王一樣藉助了諸如漢族王彌、羯族石勒,以及鮮卑和氐族的力量。

劉淵滅掉了西晉,但在他死後,他的兒子們又像西晉一樣禍起蕭牆,兄弟殘殺毫不留情。羯族人石勒又學著劉淵自立為王,擊敗漢族王彌建立後趙,並在不久後滅掉前趙。

後趙同樣是多民族混合的國家,但也未能免俗,石勒死後,他的二兒子繼位,只一年便被侄子石虎篡奪。石虎死後,五個兒子和一個養孫開始了更為慘烈的爭奪戰。之後,後趙便被臣服於西晉的鮮卑族慕容部建立的前燕滅國。此時,前燕、前秦和東晉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前燕皇帝慕容儁也以正統自居,勢要蕩平前秦、東晉統一天下,可惜死得太早。

匈奴、羯族、鮮卑族都登上了歷史舞臺,輪到氐族表演了。氐族的代表人物是苻堅,建立的政權正是前秦。前秦先歸順前趙,前趙被後趙滅國後又歸順後趙,一度還向東晉稱臣。直到苻堅掌權,一統華北。

前秦雖然是氐族政權,但是其內部也是一個多民族組成,苻堅的宰相是漢人王猛。苻堅統治下的前秦,是南北朝最為強盛的國家,華夏大地有了短暫的和平,但淝水之戰的失敗又導致軍閥四起,戰亂不斷,前秦迅速分裂。

苻堅在發動淝水之戰的時候,大部分人都反對,但苻堅執意要消滅東晉,他稱東晉為“未賓王化”的南蠻,是堅決要消滅的,因為他阻止了“統一大業”。

淝水之戰以前秦失敗而告終,華北短暫的和平結束了,此後,成了鮮卑族的天下。歷經慕容部的大燕國,再到拓跋部的大魏國,再到北齊、北周,直到合歸為隋。不管是燕還是魏,他們的領袖也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在繼位皇帝時,都以正統自居。雖然他們的民族身份不是漢,但所遵循的文化和政治傳統並無二致。

這些外族人為何都執意要統一天下?因為他們從來都沒把自己當外人。

五胡和外圍民族也不同,十六國中漢人依然是大多數

五胡亂華的主戰場主要是在山西、陝西、甘肅、河南、皖北、蘇北、河北、山東、遼寧這些區域,簡而言之就是長江以北地區。最為關鍵的是,五胡勢力的起源也是在這些區域。所以,五胡和在朝鮮半島、西域、漠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完全不同。因為他們從小就生活在這些地區,中原地區也是他們的家。

而他們在受本民族文化影響的同時,對漢文化的接受程度都非常高。例如為更好地融入漢文化,匈奴以“劉”姓,鮮卑拓跋以“元”為姓,氐族以“呂”為姓,高句麗以“高”為姓等等。而他們同樣讀《四書五經》,遵循漢族利益,實行漢族文化體系下的政治制度……

在北方建立的16國,從來沒有把自己當外人,反而對南朝十分鄙視,把東晉稱為“南蠻”、“遺晉”、“吳虜”、“遺燼之虜”,是阻礙祖國統一的障礙,所以北方政權對東晉一直都充滿敵意,南北戰爭也從未停止過。

另一方面,因為八王之亂和之後的連年征戰,中原地區的漢人紛紛四處躲避,東晉是一個去處,而周邊的少數民族地區也成為漢人的避難場所。這些避難的漢人和當地的少數民族又因為利益而重新組合形成新的政治勢力。所有十六國的建立,漢人在其中起到的作用都十分巨大,謀士基本都是漢人。

魏晉以來實行“九品中正制”,漢人逐漸形成以家族為單位的政治集團,這些人均以家族利益為最終考量,沒有國家概念,儲存和發展家族勢力是第一要務,跟誰合作完全以結果為導向。

黃河流域的華北地區,一直以來都是漢族人的聚集地,即便五胡人口在短時間內有擴充,但在這片傳統的農耕地區,漢人依然是多數。

以上這些情況,和三國事情的情形沒有太大區別,只是這些勢力的領頭人不是傳統的漢人,而是“五胡”,僅此而已。

五胡亂華,只是內憂,並非外患

五胡是個籠統的說法,有匈奴、烏桓、鮮卑、羌、氐外,還有丁零、夫餘和高句麗等。在這紛亂的三百多年裡,生活在當地的當地人為了能有立足之地,獲得更好生活的機會而參與到一場場的政治鬥爭裡面,這和歷史上的農民起義沒有太多區別。只是,挑起這些衝突的人不是普通人,都是貴族階層而已,十六國中也不乏漢人建立的政權。

在一場場的鬥爭裡面,是不分民族的,不同民族的會殊死拼殺,而本民族的也依然毫不手軟,而不同民族也會因為相同的利益而結合,而又會因為不同的訴求而又大打出手。所以,“五胡亂華”和民族無關,只是一場場軍閥混戰而已。

沒有戶籍制度,文化相似、語言相通、樣貌也無差異,自己不說還真分不清是哪一族人。用擴大化的三國來形容南北朝很貼切,用“新戰國”來形容南北朝也很貼切。秦、韓、趙、楚等各國都可視為一個民族,七國的貴族階層是固定的,但下層的百姓卻都是自由流動的。

所以,“五胡亂華”並非一場嚴格意義上的文明衝突,是民族融合的“消化不良”,只是一場內憂,並非外患。到隋唐,終於完成了蛻變和昇華,華夏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的壯大。

1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明朝小冰河期究竟有多可怕?人在自然面前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