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太平天國起事時,各地多有響應,如劉麗川率小刀會攻佔上海縣城(1853-1855),陳開、李文茂等1854年在廣東起兵並於次年在廣西建大成國(1855-1864),長江以北亦有捻軍抗清。

天京陷落後,太平軍餘部仍堅持抵抗,或與各地民變勢力聯合。其中侍王李世賢、康王汪海洋等部,轉戰於江西、福建、廣東,戰鬥至1866年。翼王石達開餘部李文彩一直打著太平天國旗號在雲南、貴州作戰,到1872年才敗亡。

太平天國遵王賴文光率部與捻軍會合。捻軍由張樂行(一作張洛行)創立,1863年張樂行被清朝大將僧格林沁俘殺後,歸張宗禹、任化邦領導。1865年捻軍大敗清軍,陣斬僧格林沁,軍威大振。不久捻軍分為東西二部,1868年先後被清軍消滅。

另外,各地亦相繼爆發民族起事,包括:

1855年貴州苗族張秀眉領導反清、

1856年杜文秀領導雲南回民舉事、

1862年陝西及甘肅回民反清、

1864年新疆穆斯林反清。經過多年血戰,清軍才於1870年代逐一消滅各地民族反抗勢力。

1878年初清軍徹底平定新疆後,始於1851年初太平天國起兵、前後歷時二十七年的內部動亂,才告一段落。

太平天國及各地民變對清朝日後影響如何?

太平天國起事時,各地多有響應。左圖為上海豫園點春堂,是1853年上海小刀會起事的城北指揮部;右圖為1857年大成國平靖王李文茂所發的安民諭。太平天國敗亡後,多處地方的反清抗爭持續,令清廷窮於應付。

1853年劉麗川率小刀會攻佔上海縣城,列強為保在上海的利益而支援清廷。劉麗川多次與清軍及外國軍隊交戰,1855年兵敗被殺。1854年,陳開、李文茂等在廣東佛山起兵,1855年於廣西潯州建大成國,陳開稱平潯王,李文茂稱平靖王。1858年李文茂作戰時傷重旋逝,陳開於1861年被清軍俘殺,餘眾繼續頑抗,至1864年遭消滅。

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捻軍亦為清廷一大威脅。左圖為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致書捻軍首領沃王張樂行商議軍事;右圖為曾國藩手札,內容提及官兵與捻軍作戰的情況。曾國藩攻下天京後,於1865年受命鎮壓捻軍。

捻軍初起於1851年,在往後的十多年,以飄忽的作戰方式屢挫清軍,活動範圍一度包括河南、安徽、江蘇、山東一帶。

1853年起捻軍與太平軍多有合作,張樂行更受太平天國「沃王」封號。

1866年,曾國藩因圍堵捻軍失敗,被清廷革職,由李鴻章接任。

1863年,捻軍首領張樂行被清朝大將僧格林沁俘殺,但無損捻軍的抗清決心和鬥志。

1865年,捻軍陣斬僧格林沁並全殲其精銳,軍威大振。

僧格林沁,清朝親王,蒙古貴族,驍勇善戰,深獲倚重。1855年擊潰太平天國北伐軍並俘林鳳祥及李開芳、1863年俘殺捻軍首領張樂行,為其重要戰功。1864年太平天國覆亡後,遵王賴文光率部會合捻軍。次年捻軍誘僧格林沁追擊,設伏包圍,全殲清軍七千餘眾,更斬殺僧格林沁,震驚清廷。僧格林沁陣亡及所部覆沒後,清廷再無貴族將才和能戰親軍,不得不更加倚賴湘、淮軍及後來袁世凱的北洋新軍。

1866年10月起,捻軍分為兩部,賴文光等率東捻、張宗禹等率西捻。1868年,清軍先後消滅東、西捻,賴文光被俘殺,張宗禹失蹤(一說投河而死)。

苗族長期受清朝壓迫。1855年張秀眉領導貴州苗族起兵反清,聲勢浩大。太平天國失敗後,清廷增兵鎮壓。張秀眉於1872年被俘殺,餘部戰鬥至1874年。苗人懷念張秀眉,有《英雄張秀眉》等詩歌流傳。

雲南回民同樣受清朝壓迫。1856年,杜文秀領導雲南回民舉事反清。

1856年10月17日,杜文秀在大理成立大元帥府,建立大理政權。1867年回軍進攻昆明,清廷急增兵雲南。1872年,清軍圍攻大理,杜文秀為免屠城,服毒後出城到清營議和,被清軍殺害。清軍入城後,縱兵血洗。次年,清軍消滅雲南回軍餘部。

1862年,陝西及甘肅多股回民武裝起兵反清,西北大震。1866年,左宗棠任陝甘總督,率軍鎮壓。1873年,左宗棠消滅陝甘各地回軍,並準備進軍新疆。

1864年起,新疆各地相繼爆發暴動,後阿古柏佔據全疆,更得英、俄支援。左宗棠鎮壓陝甘回變後,於1875年移師新疆,以劉錦棠為主將,連戰皆捷。1877年5月阿古柏猝死,餘部迅速潰敗,次年殘部逃入俄境,新疆全境收復。為加強控制,清廷於1884年置新疆省,劉錦棠為新疆首任巡撫。

總計由1851年初太平天國起兵至1878年清廷完全收復新疆,中國的內部動亂前後歷時二十七年,死亡人數無法確算,有估計為五千萬、七千萬、八千萬,甚至過億,這二十七年動盪程度可見一斑。

太平天國及各地民變對清朝日後影響如何?

太平天國及各地民變,對清朝日後產生重大影響,主要如下:

1、推動洋務改革:在鎮壓民變的過程中,清軍大量使用西洋武器,令清廷及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平變有功的「中興名臣」,知道必須學習西方先進的一面(尤其軍事),促進了洋務運動。

2、地方勢力興起:清廷因利用漢族地方士紳辦團練鎮壓民變,削弱了統治力量。漢人地方勢力抬頭,多名湘、淮軍將領後來都成地方督撫,如曾國藩曾任直隸及兩江總督、左宗棠曾任陝甘及兩江總督、李鴻章曾任直隸及兩廣總督等,他們的聲望和實力遠非以往的封疆大吏可比,令地方督撫的力量大大提升。此後具實力的地方督撫,在關鍵時刻甚至會違反清廷命令,如八國聯軍時期東南各省即不跟從清廷宣戰命令併發起「東南互保」,參與者包括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山東巡撫袁世凱等。此外,鎮壓民變後,淮軍繼續成為清軍主力,袁世凱後來的天津小站練兵也多招淮軍舊部,發展成清末民初的北洋軍隊和北洋軍閥。另一方面,湘、淮軍這類地方練兵的方式,也影響到晚清加練地方新軍。清廷無法全部控制地方新軍,令地方日益坐大。部分地方新軍參與反清革命,武昌起義即為湖北新軍發動。進入民國後,中央政府亦無力控制地方,一變形成軍閥割據之局。

3、反清意識廣為流傳:太平天國運動尤其啟迪了孫中山等人的革命思想,最後導致清朝的傾覆。

13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國士”袁隆平:小時候跟媽媽的一次對話,讓他找到了一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