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包節(1506—1556),字元達,號蒙泉,上海金山漕涇鎮人。嘉靖十一年(1532)中進士,授東昌府(今山東省聊城市)推官,後經選拔進北京任監察御史。

包孝(1508—1553),字元愛,號吳石,上海金山漕涇鎮人。包節之弟。嘉靖十四年(1535)中進士,授中書舍人,後經選拔為南京都察院監察御史。

包節、包孝兄弟先後考取進士,一個在北京擔任監察御史,一個在南京擔任監察御史。包氏兄弟為官清廉,剛正不阿,不顧自身安危,敢於彈劾權貴,伸張正義,受到後世敬仰,名垂史冊。《明史》評價兩兄弟“分居南北臺,並著風采,又皆有至情”。

家教嚴格 牢記母訓

包節、包孝之所以能成為剛正不阿的監察御史名垂史冊,與其母親楊氏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在包節五歲的時候,父親包志去世,兄弟倆由母親楊氏獨自撫養教育長大。楊氏對兄弟倆的教育十分嚴格,不辭辛苦督促其讀書學習。她每晚會點燃一炷香,在香沒有燃盡之前,兄弟倆不能睡覺。

此後,包節愈加發奮讀書,並考取進士。他始終牢記母訓,潔身自好,為官清正。當時,人們就說包節、包孝能夠正直守節,與其母親的家教有很大的關係,正應俗語“非此母不生此子”。

胸懷天下 建言獻策

包節、包孝兄弟心中一直把國家富庶、百姓安康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併為國家治理積極建言獻策。《明史》記載,包節任監察御史後受命巡按雲南。

當時,官員因為雲南荒遠,有才幹的人大多不願前往,而願意前往的卻又才不堪任。包節認為,這是雲南治理不善的原因。

他上奏朝廷:願意前往荒遠之地任職的官員,不是因為年近衰老,就是因為家境貧窮急需俸祿,他們的意圖在於私利而非體恤百姓。因此,雲南的官吏大多沒有合適的人選,建議今後就近選拔當地人就任,以自願前往任職的人作為輔佐官。這樣或許可以振興官風,做出一番利民的政績。

當時的吏部不僅認可包節的建議,還將該做法頒行於雲貴、兩廣,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

不顧安危 彈劾權貴

包節為人慷慨爽朗,想說就說不顧及他人的慚愧難堪,想做就做不計較自身的安危困難。巡按雲南時,鎮守邊關的功勳大臣都心存恐懼向包節行跪拜之禮,貪官汙吏主動辭職聞風而逃。巡按湖南時名聲所至,當地官吏無不震驚恐懼,一時人稱“真御史”。

後來,包節再次出巡湖廣。顯陵守備中官廖斌作威作福欺壓百姓,有鍾祥縣百姓王憲狀告廖斌庇護奸豪周章等。他查實後處死周章。廖斌懷恨在心,誣奏包節不先謁皇陵,是對皇帝的大不敬。包節也上奏廖斌的種種劣跡。由於廖斌誣奏在先,嘉靖帝大怒,將包節發配西寧莊浪衛。

莊浪衛屬於極邊之地,治所在今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一帶。包節被流放到莊浪衛,失去了俸祿又要充當戍邊士卒,住在敗屋頹垣中,條件極其困苦。但包節對生活條件的艱苦能泰然處之。他在家書中寫道,“雷霆雨露,盡是君恩,險阻患難,無非臣節,所恨目昏不能察烽燧,力微不能挽強弩”,深為不能做貢獻而感到慚愧。

包節被流放後,得知母親和弟弟相繼去世,悲痛不已,不久也病死於湟中(今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

隆慶元年(1567),包節因敢於彈劾權貴伸張正義,被追認為光祿少卿(正四品),入祀松江府鄉賢祠。

包孝任職監察御史時曾上疏彈劾禮部尚書溫仁和,指其夥同左庶子童承敘、右贊善郭希顏、編修袁煒等人在會試中徇私舞弊。後來,他又彈劾巡撫孫襘和吳瀚,最終吳瀚被罷免。

照片由金山區紀委監委提供

20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唐朝時,和親的公主都不是皇帝的親女兒,難道不怕被發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