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痛哭長夜之人,不足以語幸福。
很多人懷念明朝,最大的原因在於國人對於傳統文化價值觀的認可與追思。而明朝是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王朝政權,它所代表著的是正統的中華民族的氣節,自信,尊嚴的頂峰。
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網路上充斥著公知和帶路黨,電視上火爆的是各種辮子劇,甚至各種書刊上都是日本馬桶水之類的洗腦文,輿論完全倒向民族自卑,對於我們的歷史,可能只有三國的劉皇叔曹老闆的熱度能稍微和康雍乾比一比,拜各路專家所賜,康乾盛世也遠超貞觀之治。這個時候,是當年明月在天涯網上敲下一行行字向這一切發起了第一次衝鋒,很多人看見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很多人被那個拿著破碗的小乞丐感動,這大概是很多人第一次抬起頭看見自己民族的過去,第一次有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認同感。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已經刻在了漢民族的骨髓裡,它永遠提醒著我們是誰,我們要幹什麼,我們能幹什麼。這也正是明朝能橫亙於元清之間276年的原因和意義。
有句話叫做,你把研究魏晉風流的那批人全部拖出去槍斃,對未來中國幾百年的走勢,不會有任何影響;但研究明史研究出花樣的人,多半送去了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它的光榮與夢想,成就與輝煌,值得我們學習;
它的失敗與教訓,齷齪與齟齬,值得我們反思。
明朝的閃光點很多,能讓人蕩氣迴腸。
明朝的齟齬處很多,能讓人扼腕長嘆。
它的上限與下限很廣,它的經驗與教訓都相當鮮明。
首先,有明一代,得國之正,莫過於此,一個勵志的,不可思議的,反抗壓迫與外族侵略的,草根逆襲的故事,建立起最後一個漢人大一統王朝,燕雲十六州,歷經四百五十五年之後重歸中原之手,然後把北元捶到不毛之地,政權也給打的支離破碎。
“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中國同盟會綱領》
然後就是明成祖朱棣即位,五次北擊蒙古,置奴兒干都司,天子守國門,再收復安南,迎來永樂盛世,鄭和下西洋,煌煌一部永樂大典,緊接著萬國來朝。
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明史·成祖本紀》
再然後就是土木堡之變,其敗的之糊塗,輸得之窩囊,窩囊到都當不起土木堡之戰這一稱呼,先是大同宣府接連失守,緊接著鷂兒嶺遇伏,京城三大營精銳未發一槍被人砍瓜切菜般屠戮殆盡。
“臣居庸關巡守都指揮同知楊俊報:近日於土木堡拾所遺軍器,得神槍一萬一千餘把,神銃六百餘個,火藥一十八桶。”“臣宣府總兵楊洪報:於土木所遺軍器,得神銃二萬二千餘把,神箭四十四萬支,大炮八百尊。”
英國公張輔,戰死
成國公朱勇,戰死
泰寧侯陳灜,戰死
駙馬都尉井源,戰死
平鄉伯陳懷,戰死
襄城伯李珍,戰死
遂安伯陳壎,戰死
修武伯沈榮,戰死
都督梁成、王貴,戰死
護衛將軍樊忠,戰死
兵部尚書鄺埜,戰死
戶部尚書王佐,戰死
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曹鼐,戰死
刑部右侍郎丁鉉,戰死
工部右侍郎主永和,戰死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鄧慄,戰死
翰林院侍讀學士張益,戰死
通政司左通政龔全安,戰死
太常寺少卿黃養正、戴慶祖、王一居,戰死
太僕寺少卿劉容,戰死
尚寶少卿凌鑄,戰死
給事中包良佐、姚銑、鮑輝,戰死
中書舍人俞拱、潘澄、錢禺,戰死
監察御史張洪、黃裳、魏貞、夏誠、申祐、尹竑、童存德、孫慶、林祥鳳,戰死
郎中齊汪、馮學明,戰死
員外郎王健、程思溫、程式、逯端,戰死
主事俞鑑、張塘、鄭瑄,戰死
大理寺副馬豫,戰死
行人司正尹昌,戰死
行人羅如墉,戰死
欽天監夏官正劉信,戰死
序班李恭、石玉,戰死
明英宗朱祁鎮,被俘。
帝國五十餘位文武重臣,國之棟樑,二十萬精銳大軍,都埋在了土木堡。
自明朝開國以來,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的大好局面,就此終結。
緊接著,就是於少保臨危受命,北京城死戰。
明朝時候的世界也恰好處在一個融合與衝突激烈交織的變革時代,奧斯曼帝國的崛起,新大陸的發現,火藥技術的革新,人文主義的興盛,甚至在遠東如日本也經歷了從中世轉向近世的過程。相比前代,人類世界很多原本孤立而模糊的區域文明從此開始有了清晰的歷史輪廓;而相比後代,更多不同的區域文明正處在各自傳統歷史的頂峰。明朝的歷史同樣因為處在這樣一個多元交匯的世界史時期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