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西周,估計立馬會想起分封制、諸侯國、列國等詞語。
分封制度,為周朝所創造,深深地影響了後世。
但分封制度,並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兩次。我們今天所熟悉的那些諸侯國,是第二次分封出來的。
那為何要進行兩次分封?
這要從武王伐紂之後說起。
武王伐紂,算是“小國”吞掉“大國”,也算是“邦國”戰勝“宗主國”。雖然戰爭勝利了,但商朝的勢力依然存在,要慢慢消化。畢竟,殷商是一個存在超過500年(也有說600年)的朝代。
武王勝利之後,把紂王的兒子“祿父”(也叫武庚)分封在殷,算是安撫前朝的人心。同時,為了防止武庚造反,設立了“三監”(管叔、蔡叔、霍叔),監視其動靜。讓自己的親兄弟們“圍住”它,可以安心了。
與此同時,分封了管叔(姬鮮,武王三弟)、周公(姬旦,武王四弟)、蔡叔(姬度,武王五弟)、霍叔(姬處,武王八弟)等兄弟。而當時的魯國、燕國,一開始,都分封在成周以南,也就是現河南境內。
作為主要的功臣,同時又是外戚(姜太公是武王的岳父),姜太公被分封在“呂”。因此姜太公也被稱為“呂望”。而這個“呂”,與“許國”、“申國”,都在現在的河南境內。
這就是第一次分封。這一次分封,是站在周武王自身的角度去考慮的。
只可惜,武王在伐紂成功之後的第二年,就病逝了。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周成王)。但成王年幼,不得已,周公攝政。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由此而來。
而彼時,東方的勢力蠢蠢欲動了。很快,武庚聯合“三監”、奄、熊盈族、淮夷族、徐戎族一起造反了!
周公親自東征,殺掉了管叔(自己的三哥),平定了叛亂。
於是,重新分封。這就是西周的第二次分封。而這次,是站在周成王和周公的角度去考慮的。
怎麼分?列舉幾個主要的諸侯國。
1、魯國。封給了周公的兒子:伯禽。因為伯禽討伐淮夷、徐戎有功。都城:曲阜。
2、齊國。封給了姜太公的兒子:丁公(呂伋)。算是二次分配。都城:營丘(今山東昌樂),後遷徙至臨淄。
3、衛國。封給了康叔(姬封,周成王的九叔,周公的弟弟)。都城:朝歌(今河南淇縣)。這是原來商朝的首都。於是,康叔“得殷民七族”。
4、宋國。封給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這是商朝的發源地。算是對舊王族的一種尊敬。後世趙匡胤建國,取國號為“宋”,就與此有關。
5、晉國。封給了唐叔(姬虞,周成王弟弟)。都城:太原(堯帝的舊都),後來遷徙到新絳、舊絳。這個封國,一開始的名稱是“唐國”。後來唐叔的兒子繼位,改名為“晉國”。所以,《詩經》裡有《唐風》,沒有《晉風》。
6、蔡國。封給了蔡叔的兒子。因蔡叔度跟隨武庚反叛,被周公放逐於郭鄰。蔡叔度死後,周公把封地給了他的兒子。都城:上蔡(今河南上蔡)。後來遷徙到新蔡。最後又遷到州來(今安徽壽縣)。
7、燕國。封給了召公奭的後人。都城:薊(今北京)。所以,電視劇《大秦賦》裡的燕國太子丹才會說:我乃姬姓之後,燕國立國八百年。
當然了,還有很多很多其他的諸侯國。
可見,這第二次的分封,已經讓周朝走向了擴張的道路。隨著後來的不斷髮展,版圖也越來越大,諸侯國也越來越多。從而形成了荀子所言:“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的局面。後世謂:“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並建母弟,以蕃屏周”。
(注:秦國不是西周分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