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日本歷史、日本史或國史是指日本或日本列島的歷史。本文將結合世界的觀點來概述日本的歷史。

時代區分

日本歷史上的時代劃分有各種各樣的東西,沒有可以稱為定論的。(原始)古代、中世紀、近世、近代(現代)的時代劃分法在歷史研究中被廣泛接受。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將各個時代的劃期放在什麼時候,根據不同的論者也有很大的不同。

關於古代的始發期,圍繞古代國家的形成時期有不同的見解,有3世紀說、5世紀說、7世紀說,在研究者之間被稱為“七五三爭論”。關於中世紀,作為整個中世紀社會經濟體制的莊園公領制被視為時代的標誌,始期是11世紀後半期-12世紀的莊園公領制形成期,終期是莊園公領制消失的16世紀後半期的太閣檢地。

一般認為近世始於太閣檢地前後,結束於明治維新前後。近代的始期一般被認為是幕末期-明治維新期,也有人認為18世紀前半期的家庭手工業的興起是近代的開始。

另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近代和現代也有區分,但最近在日本史上,近代和現代的分界線是冷戰結構的崩潰,泡沫經濟崩潰中高經濟增長結束的1990年前後的意見也有。(概括為古代、中世紀、近世、近代、現代)

有人指出,上述時代區分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發展階段史觀的影響,沒有注意到歷史的層疊性和連續性。因此,有研究者開始提倡“時代轉移論”,認為時代不是區分的物件,而是轉移的東西。

一般所熟知的時代區分,主要是著眼於政治中心的所在地的時代區分。這一時代劃分並沒有明確的劃分標準,作為歷史研究上的時代劃分並不合適。只是為了方便而使用的時代區分。

沒有文獻史料而留下考古史料的時代,按照考古學上的時代區分,分為舊石器時代、繩文時代、彌生時代、古墳時代。文獻史料在某種程度上留下時代以後根據政治中心的所在地。古墳時代(大阪市)、飛鳥時代(明日香村)、奈良時代(奈良市)、平安時代(京都市)、鎌倉時代(鎌倉市)、室町時代(京都市)、安土桃山時代(安土町、京都市伏見區)、江戶時代(東京都)和區分。只是這也未必充分為古墳時代後期從飛鳥時代前期大和時代、鎌倉時代後建武的大室町時代前期、南北朝時代、室町時代後期,在戰國時代、江戶時代後期設立幕府末期的區分,其中南北朝時代和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的時代劃分的借用。

江戶時代之後,根據天皇在位期間(一世一元制)被稱為明治時代(明治天皇)、大正時代(大正天皇)、昭和時代(昭和天皇)、平成時代(明仁)、令和時代(德仁)。其中,從明治維新到1947年(昭和22年)5月2日的時代(明治時代、大正時代、戰前昭和時代)被稱為“大日本帝國時代”,也有根據政體(憲法)來稱呼的例子。另外,還有北海道、北東北、西南諸島等的周緣部的劃分。

另外,從文化方面來看,繩文文化、彌生文化、古墳文化、飛鳥文化、白鳳文化、天平文化、弘仁、貞觀文化、國風文化、院政期文化、鎌倉文化、北山文化、東山文化、桃山文化、元祿文化、化政文化等。

概述

日本列島的舊石器時代

約2萬年前日本的高度圖

黃色:海面上的地區

白色:沒有植物生長的地區

綠色:海

黑線:表示現代的海岸線

日本列島被確認的人類歷史可以追溯到約10萬年前。不過,這被認為是丹尼索瓦人等舊人遺留下來的東西。

現生人類最初的到來被認為是在4-3.5萬年前。

古時候,北海道和九州地區與大陸接壤,被稱為刀形石器的石器在整個列島被廣泛使用。這種刀型石器在北海道沒有被髮掘。約2萬年前,從西伯利亞新出現的被稱為細石刃的石器主要向東日本擴散。有一段時間,東日本的細石刃文化和西日本的刀形石器文化並存,但不久,細石刃在西日本也傳播開來,約1萬5千年前,刀形石器迅速消失。

新石器時代

在約4-3萬年前發現了很多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磨製石器(區域性磨製石斧),在列島已經可以看到獨自的磨製石器的使用。從巖戶遺蹟中出土了約2萬4千年前的小武形的巖偶,可以看出舊石器時代也有某種信仰。

大約1萬2千年前,隨著最終冰期的結束,地球急劇變暖,海平面開始上升,日本列島與亞洲大陸分離。由此,人們的文化和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除了西南諸島以外,都進入了下一個繩文時代。

舊石器時代人的基因被認為是單倍體組D1a2a (Y染色體)。

繩文時代

良文貝冢

繩文時代據說年代距今約6500年前(公元前145世紀),開始前約3000年(公元前10世紀),在地質年代更新世末期至完新世在日本列島發展的時代,在世界歷史上是中石器時代乃至相當於新石器時代的時代。舊石器時代與繩文時代的不同,可以舉出陶器的出現、豎穴居住的普及、貝冢的形式等。分為初創期、早期、前期、中期、後期、晚期六期。此時的日本列島人制作繩文土器,早期以後定居化發展,主要居住在豎穴式住宅中。關於繩文式陶器,在青森縣大平山元遺址發現了約1萬6,500年前的被稱為世界最古老的陶器。他們以使用弓箭狩獵、在貝冢捕魚、採集植物等為生,使用打製石器、磨製石器、骨角器等。

雜糧和堅果等的栽培假設也被提出,從野生的稗屬穀物的發揮可以追蹤到栽培化的過程,研究和克利的選擇進行栽培化的動向和研究也被公開。關於稻作,在約6,000年前的岡山縣朝寢鼻貝冢發現了稻作的證據,從繩文時代前期開始就有稻作。根據《日本書紀》的記載,日本國的建國是在這個時代的末期。

單倍體D1a2a (Y染色體)是繩文人的主要基因

彌生時代

吉野裡遺址北內郭的大型建築

以稻作為中心的農耕社會成立後,迅速從北部九州向本州最北端以北以外的日本列島各地擴散。由於農耕社會的成立而形成了地域集團。隨著農耕社會的發展,地域集團變得越來越大,其中心部分形成了環湖聚落。當時大量建造的墳丘墓被認為是大型地區集團的首長墓,被認為是身份差距開始產生的表現。

當時的日本列島被中國稱為倭、倭國。在大型地域集團中,也有與中國王朝通交的,被中國稱為“國”。據說紀元前後有100個左右的“國”與中國通交。倭奴國王通使東漢,被授予金印。大型地區集團逐漸加強政治上的結合,在2世紀初形成了可以稱為倭國聯合的政治聯合體。盟主稱為倭國王,最初的倭國王有帥升。有一段時間倭國在政治上很穩定,但是在2世紀後半期發生了被稱為倭國大亂的內亂,之後邪馬臺國的卑彌呼成為倭國王。卑彌呼透過與魏國的通交,謀求倭國聯合的安定。這一時期倭(日本)的狀況在中國的史料中可以確認。

在北海道、北東北地區,水田耕作不被接受,進入了續繩文時代。

據說是彌生時代以後,單倍體O2 (Y染色體)的渡來人到達的。

古墳時代

位於平出遺址公園,是被複原的古墳時代(公元600年)的住宅。

從3世紀中後期到7世紀左右被稱為古墳時代。3世紀中葉近畿地方出現了前方後円墳和由此帶來的墓制迅速在列島各地傳開,因此在這裡(大和)、北部九州(筑紫)、北関東(毛野)、山陽(吉備)、山陰(出雲)同夥的地區政治集團糾集大和王權形成的體現和想法。但是,這還沒有到可以稱為初期國家的階段,將其看作王權的聯合(聯合王權)更為恰當。這個王權後來完善了作為國家的體制,進一步發展成為被稱為大和朝廷的政權,但關於在哪個時期以後應該被稱為朝廷,仍有爭議。

4世紀後半期開始,大和王權在列島主要部的統治,鞏固一起、武器、農具的原料,鐵資源要求開始進軍韓半島,半島國家的國際關係也介入了,以此為契機,作為對朝鮮和中國的技術和文物向倭國的流入。與新羅和高句麗也發生過多次戰爭。

進入5世紀後,大和王權將根據地轉移到大阪平原,透過朝貢使與朝鮮半島諸國的關係處於優勢地位,為了尋求符合其目的的官爵,與中國的南朝積極進行通交。在中國史書上留下名字的這個時期的大和王權的首長被稱為倭五王。

現在被比定為倭五王最後的倭王武的是大泊瀨幼武尊,後世被諡為雄略天皇(470年左右治世)。從這個時候開始,稱為大王或治天下大王。此外,由於未能如願擴大在朝鮮半島的勢力,以此為目的的向中國王朝的朝貢也不再進行。這一時期的前方後圓墳,規模特別巨大,顯示了強大的王權的存在。

倭五王之後,從5世紀後半期到6世紀前半葉,大和王權出現了混亂。但是,隨著繼體天皇從北陸、近江根據地的旁系王族即位並統治,大和王權在列島的支配得到加強,從此確立了與現任天皇相連的體制。另外,繼體天皇時期,北九州發生了盤井之亂等,關於大和王權與北九州豪族盤井的關係,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

另外,在這一時期,朝鮮半島國家對國際關係的介入大幅後退。經過這樣的內向時期,大和王權對日本列島的支配體制進一步得到強化。同一時期,鄂霍次克海沿岸地區出現了鄂霍次克文化,並持續到13世紀。

這個時代(根據情況包括接下來的飛鳥時代)有時被稱為大和時代,現在一般被稱為古墳時代。

飛鳥時代

法隆寺金堂和五重塔是國寶。法隆寺是位於奈良縣斑鳩町的聖德宗寺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法隆寺地區佛教建築物”的一部分。

從6世紀後半期到8世紀初,大和王權的大本營設在飛鳥,因此被稱為飛鳥時代。6世紀下半葉,大和王權在國內的統治趨於穩定,王權內部的大王位繼承抗爭更為明顯。這一時期,佛教從百濟傳入,並發展為後來的飛鳥文化、白鳳文化等佛教文化。

6世紀末,歷經400年統一中國的隋朝的登場,導致了東亞各國政治權力的集中化。7世紀前半期,在倭國推古天皇和他的外甥廄戶王(聖德太子)一邊牽制殺王的蘇我馬子,一邊試圖確立大王(天皇)主權。從第一次遣隋使派遣的反省開始,進行了制定冠位十二階、匯入十七條憲法等國政改革。但是豪族階層的抵抗也非常強烈,此後雖然也有過權力集中化的計劃,但進展緩慢。在第二次遣隋使中,小野妹妹被派遣,向中國皇帝煬帝遞交了親筆信。其親筆信中寫道“日出之國的天子致日出之國的天子”,雖然是在朝貢外交的框架內,但目的是讓中國承認他是不受冊封而自立的君主,顯示其自主性。

7世紀中期的大化革新也是權力集中化的動向之一,並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權力集中化的最大契機是在7世紀後半期的百濟復興戰爭中敗北(白村江之戰),倭國內的各勢力一致決定要進行國制整頓,權力集中化開始急速發展。在壬申之亂中獲勝的天武天皇徹底集中了權力,試圖將天皇神化。天皇號的制定時期被認為是天武期。同時,為了使天皇統治具體化,推進律令制的匯入,在8世紀初的大寶律令的制定上取得了成果。日本這個國號也是在大寶律令制定前後確定的。根據天武天皇的詔令開始編撰日本最古老的文獻史料《日本書紀》。

另外,這個時期在北海道中西南部、青森縣北部迎來了擦文時代。

奈良時代

東大寺金堂,奈良縣奈良市。

8世紀初到末期被稱為奈良時代,都城(平城京)設在奈良。並且大肆派遣遣唐使,使律令國家體制得以形成和深化。基於王土王民思想的律令制,以天皇及其官僚的一元化統治為目標,對民眾實行編戶制、班田制、租庸調製、軍團士兵制等統治。

聖武天皇像,鎌倉時代,作者不詳。

聖武天皇(701年-756年6月4日),日本第45代天皇(在位:724年3月3日-749年8月19日)。

8世紀前半葉,強化律令制的運動積極展開,三世一身法、墾田永年私產法等農地擴大政策也被認為是強化律令制的一環。但是,在這個時期,聖武天皇設立了中宮職,政治的中樞開始發生變化。另外,進入8世紀後半期,農民階層開始分化,逃亡者增加導致稅收減少,出現了迫使律令統治轉換的狀況。

此外,以新羅為蕃國,東北地區的蝦夷、南九州的隼人為化外民的中華意識高漲,日本在要求新羅朝貢的同時,對蝦夷、隼人進行“教化”,試圖將其納入律令統治。此時北方的領土停留在日本海沿岸的據點,為了擴大領土,日本對蝦夷採取了雙重政策,一方面優待歸順的蝦夷,另一方面用軍事力量鎮壓反抗的蝦夷。

這個時代經常發生乾旱、饑荒、山火等災害和瘟疫。特別是在735-737年的天花爆發(天平的瘟疫大流行),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造成了大量的死亡,執政的藤原四兄弟也相繼病死。認為這些災禍起因於自己的不信仰的聖武天皇加深了對佛教的皈依,下令建立東大寺等推進了國家佛教的振興。

在文化方面,除了《日本書紀》、《萬葉集》、《風土記》等被編纂在內,受到遣唐使帶來的大陸文化影響的天平文化也繁榮起來。佛教雖然被政府統治,但鎮護國家思想卻日益強烈,在聖武天皇的發願下,以國家護持的名義建立了東大寺、國分寺。在工藝品方面,正倉院寶物很有名。收藏在稱德天皇建造的百萬塔中的百萬塔陀羅尼,被稱為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印刷物。

平安時代

一乘寺三重塔(國寶),兵庫縣加西市。1171年建造的日式建築。

從8世紀末到12世紀末被稱為平安時代,都城是桓武天皇建造的平安京。平安前期,出身於古墳時代地方首長層的自古以來的國造一族中任命的郡司階層的沒落和百姓階層的分化進一步加劇,從前代延續下來的律令國家體制出現了界限。於是,朝廷從11世紀初開始大力推進地方分權性的國家體制改革,形成了被稱為王朝國家體制的體制。在王朝國家中,由朝廷大幅度移交統治許可權的接收國衙機構展開了對地方的統治。這個領取·國衙統治的基礎,收錄取體系現有的律令體制上,戶籍對個別人民掌握和郡司層的百姓層長權證明了,從生產稅的徵稅方式,土地徵收單位和有力的百姓階層和土著的前國司子弟等富豪階層的組合了農地委託承包經營,負名體制和轉變。地方統治軍事方面,證明國衙軍制透過武術家作為武裝和公認的官行使武力的階層,武士階層,契丹人的崛起,呼應了承平天慶之亂和刀伊入寇等國內外軍事危機的解決機會出現了。另外,在中央政治方面,11世紀藤原北家作為天皇家的外戚,成立了擔任政權中樞的攝關政治。

12世紀進入王朝國家的方式發生變化,而12世紀末至13世紀繳納重稅的數量增加,經營單位作為自律的一元領地化的質量變化顯著,繳納重稅権門領主繳納重稅和國衙支配的領地作為對等的存在勢均力敵並立,在分別繳納重稅、公屬之間的武力紛爭承受武士在當地的管理人員作為領主化,繳納重稅公屬制被稱為中世紀統治體制的確立了。在同一時期,上皇作為治天之君開始了處理政務的院政,這個時期被認為是從古代到中世紀的劃期。

平安末期,經過保元、平治兩亂,武士的軍事力量左右了中央政界的政治鬥爭的走向,其結果,在中央政界掌握政治主導權的伊勢平氏上臺了被評價為原始武家政權的平氏政權。

從奈良時代開始漸次推進的文化日本化作為國風文化結出了成果,以漢字為基礎產生的平假名、片假名開始被使用,以《源氏物語》、《枕草子》為代表的物語文學等開始開花結果。密教和末法思想被廣泛信奉,神佛合一的發展,建立了很多寺院。

在東北地區,從11世紀左右開始,安倍氏、清原氏、奧州藤原氏等半獨立政權興亡,中央派遣的鎮守府將軍也經常與之抗爭(前九年之役、後三年之役)。在西南諸島,從12世紀左右進入古斯克時代。之後的詳細內容,可以參考從北至奄美群島的歷史、沖繩縣的歷史、先島諸島的歷史等。

鎌倉時代

鎌倉大佛

從12世紀末到14世紀被稱為鎌倉時代,中央的公家政權和關東的武家政權並立。以源賴朝為首長的鎌倉幕府,在治承·壽永之亂中獲勝,打倒平氏政權,在此過程中獲得守護·地頭補任權,成長為與朝廷(公家政權)齊名的政權。13世紀前半葉承久之亂的結果,公家政權從屬於武家政權。之後,御家臣首領北條氏確立了實際領導幕府政治的執政政治。

從13世紀中期開始,貨幣經濟的滲透和商品流通的活躍化、村落的形成、地頭武士對莊園公領的侵佔等,開始發生巨大的社會變動。這些動向因13世紀後半期的元寇而加速。無法支付恩賞的幕府透過頒佈德政令或採取得宗專制來救急,但卻無法重建一度傾斜的封建制。當地社會趁著混亂出現了惡勢力惣村等,莊園公領制的變質迅速進行。

在文化方面,展出了運慶和快慶的東大寺南大門金剛力士像等寫實美術。另外,在宗教方面,從以鎮護國家為目的的顯密體制佛教發展而來的鎌倉新佛教的成立,使佛教向民眾普及。在北海道,從13世紀左右開始,原有的擦文文化更加依賴於透過狩獵採集獲得的富有商品價值的產品交易,並且在與鄂霍次克文化融合的過程中,完成了向阿伊努文化的變遷。

南北朝時代

南朝的吉野朝宮

明德2年/元中8年(1391年)的鎌倉府管轄國地圖

14世紀左右被稱為南北朝時代,朝廷分為大覺寺統的南朝和足利氏支援的持明院統的北朝。

鎌倉時代中期以後,皇室分為大覺寺統和持明院統,圍繞皇位繼承而爭鬥,由於鎌倉幕府的介入,兩統迭立。寺統從即位的後醍醐天皇都是幕府的失敗也隱岐被沖走,幕府持明院統的光嚴天皇即位,後醍醐天皇讓隱岐逃,再次呼籲討伐幕足利尊氏和新田義貞等,鎌倉幕府滅亡。

後醍醐天皇推翻光嚴天皇,實行被稱為“建武新政”的天皇專制政治,但由於武士階層的不滿增加,尊氏以此為背景背離新政,擁立持明院統,將大覺寺統追到南方的吉野。莊園公領制的變質,使社會各階層的對立日益明顯,以南北朝之爭為藉口的全國性抗爭由此展開。

在文化方面,更具有代表性的是輕視身份秩序,傾向於華麗的行為。此外,連歌流行,《二條河原落書》等文化走向平民化。

室町時代

第3代將軍足利義滿

鹿苑寺金閣(北山文化)

從14世紀到16世紀被稱為室町時代,幕府設在京都的室町。足利尊氏擁立北朝,建立了室町幕府。以京都為根據地的幕府,逐漸侵蝕了朝廷的權能,朝廷(公家政權)失去了政治實權。設定在各國的守護也透過半濟等經濟特權的公認和守護請求的擴大等,增強了國內的支配力,吸收了國衙功能,成長為守護大名,建立了被稱為守護領國制的支配體制。

足利義滿實現了南北朝合一,並進行日明貿易,被明朝皇帝冊封為日本國王。義滿努力抑制守護大名的勢力,但守護大名的擴大傾向根深蒂固,幕府與守護的戰亂多次發生。幕府-守護體制一直延續到15世紀中葉,因應仁之亂而動搖,以明應政變為契機最終崩潰,進入戰國時代。

1419年,李氏朝鮮進攻對馬島。(應永的外寇)1429年尚巴志王建立了琉球王國,與日本、明朝等國建交,進行了繁盛的貿易。從本州進入現在的北海道南部的人們建立了道南十二館等居住地,被稱為和人。阿伊努和和人進行交易,由於和人壓迫阿伊努,1457年以大酋長扣下木陰(コシャマイン)為中心起義(扣下木陰之戰),被蠣崎氏平定。

這個時代的社會原則是自力救濟,各階層內部都滲透著聯合的運動—起義。隨著村落社會的自立化,各地都成立了惣村、鄉村。西日本的交易變得活躍,其活動波及到朝鮮、中國(倭寇)。在文化方面,以連歌、猿樂、吃茶等超越身份的交流為特徵的室町文化(北山文化、東山文化)繁榮起來。該文化受到禪宗的影響,具有簡樸和深度的特徵。

戰國時代

姬路城

松本城

從15世紀後期到16世紀後期的時期稱為戰國時代。這個時代,以守護大名、守護代、國人等為出身的戰國大名登場,這些戰國大名勢力逐漸瓦解了中世紀的支配體系,透過制定分國法等在各地加強了自立化。被一元支配的領國發展為地區國家,日本各地同時建立了許多地區國家。這個地區國家內的一元支配體制被稱為大名領國制。地區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矛盾透過武力得到了解決。16世紀中期登場的織田信長頒佈了樂市樂座令,並將自治都市堺作為直轄領,負責流通政策和海外交易,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

在這個時代,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區域國家內部的流通得到發展,各地迅速形成了都市。另外,與歐洲的貿易(南蠻貿易)開始,火繩槍和基督教等傳入之後,之前的戰術和日本的宗教觀念發生了變化。南蠻貿易一直影響著日本的政治、經濟,直至江戶幕末。

安土桃山時代

織田信長(1534年6月23日-1582年6月21日),日本戰國時代至安土桃山時代的武將、戰國大名。三豪傑之一。

織田信長放逐室町將軍足利義昭後,建立了代替室町幕府的畿內政權。信長在本能寺之變中自殺後,統一天下的事業由豐臣秀吉繼承。

豐臣秀吉(1537年3月27日-1598年9月18日),戰國時代至安土桃山時代的武將大名,三豪傑之一。

秀吉以信長的畿內政權為母體,平定了從東北到九州的地區,完成了統一事業。秀吉也致力於排除和抑制中世紀的支配體系和支配勢力,結束了中世紀。透過刀狩和太閣檢地的實施,推進兵農分離,消滅了莊園公領制和職的體系。隨著秀吉的天下統一,帶來了政治和經濟的穩定,以大名·武士為中心的豪壯的桃山文化繁榮起來。

這個時代的世界局勢和秀吉對待外交的態度可以從聖費利佩號事件中看出。根據船員出示的秀吉文書,秀吉從英國永久同盟葡萄牙那裡得知菲律賓被武力鎮壓(菲律賓西班牙殖民地時代)。被處刑的日本二十六聖人是方濟各會的,但由於宗教改革的時機,是天主教會的。根據近世日本國民史的記載,西班牙國王向世界各地派遣傳教士,在傳教的同時也以征服為事業。但是,這個文獻不是當世的。此時的西班牙國王是費利佩二世。從世界的觀點來看,以下事實尤為重要。哈布斯堡家族出身的菲利普二世兼任葡萄牙國王,同時還承擔著帝國郵政的維持費。

秀吉在出兵朝鮮的過程中去世。有繼承人問題的豐臣政權逐漸弱化。

江戶時代

德川家的三葉葵家紋。在日本不作為家紋使用的綠色版本。

江戶時期的熊本城

慶長8年(1603年)到慶應3年(1867年)被稱為江戶時代,江戶設有江戶幕府。

德川家康(1543年2月10日-1616年6月1日),戰國時代到江戶時代初期的武將、戰國大名、天下人。安祥松平家第9代戶主,德川家和德川將軍家,御三家的始祖。舊稱松平元康。結束了戰國時代,被朝廷委任為徵夷大將軍,開創了江戶幕府。三豪傑之一。

秀吉死後,德川家康在關原之戰中獲勝掌握了權力,在江戶建立幕府,在大阪之戰中滅掉了豐臣氏。此後到17世紀中葉,幕府透過頒佈武家諸法度、參勤交代義務化、改易有力大名等,鞏固了與諸大名的主從制,並加強了對朝廷的統制,整備了幕府官僚機構。同時,他還限制基督教和加強貿易管理,為社會的穩定做出了努力。在這樣的情況下爆發的島原之亂,徹底禁止了基督教,在出島透過管理貿易實現了閉關鎖國。日本的邊界領域琉球王國和蝦夷地(除了和人地渡島半島以外的北海道、樺太以及千島列島)的支配是透過大名進行的。

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安定,耕地開發的大事業在各地實施,成倍增加的耕地面積帶來了糧食增產和人口增加,透過村請支援幕府財政和藩財政的同時,也大大發展了全國性的流通經濟。如上所述,江戶時代前期確立的統治體制被稱為幕藩體制。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增長支撐著城市的發展,17世紀後半期的元祿文化結出了碩果。

進入18世紀,金銀外流,出現了海舶互市的新例,德川吉宗再次強化幕府權力,並推進財政重建(享保改革)。之後也進行了體制維持及財政重建的努力(寬政改革、天保改革等),但都沒有成功。這時以都市町人為中心的化政文化開花結果。但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各階層的貧富不斷擴大,伴隨而來的身份制的流動化,以及幕末的貨幣問題,幕藩體制逐漸動搖。

到19世紀中葉,為了抵抗國內的社會矛盾和來自國外的壓力(俄國、英國、美國船隻的接近),幕府從法國的嗽克提(socte)將軍那裡得到貸款來增強軍備。但是以同世紀後半期黑船來航和日美締結和親條約的開國為契機,幕府的管理貿易(鎖國)被解除了。並且在沒有敕許的情況下籤訂了不平等的安政五國條約,幕府的威信下降。朝廷的權威增大,幕府試圖透過大政奉還來儲存權力,但在與倒幕派的薩摩藩、長州藩、土佐藩的內戰(戊辰戰爭)中敗北後瓦解。

江戶時代,文化的載體擴充套件到平民,歌舞伎、俳諧、浮世繪、拜祭等開始盛行,此外寺子屋和藩校也廣泛開展教育。到了明治時代,當時的教育機構被用於普及缺乏財政支援的學制。

明治時代

明治天皇(1852年11月3日-1912年7月30日,日本第122代天皇(在位:1867年2月13日-1912年7月30日)。諱睦仁,御名祐宮。印章是永。

明治末期的富山市東四十物町通

明治末期的銀座

明治年間(1868年-1912年)被稱為明治時代。以倒幕派諸藩為中心的維新政府經過戊辰戰爭,擊退舊幕府勢力後,透過王政復古建立了明治新政府。新政府以岩倉使節團的世界考察為基礎,積極匯入歐美的各項制度。被稱為明治維新的一系列改革,涉及到廢藩置縣、四民平等化、六法、郵政、鐵路、自來水等的整備。在這一過程中,日本將琉球王國、除樺太以外的蝦夷地(北海道大部分和千島列島)、小笠原諸島完全劃入日本的疆界。為了修改安政五國條約,在設立帝國議會、制定大日本帝國憲法等努力整備國制的同時,作為國策推進產業培育(殖產興業)和軍事力量強化(富國強兵)。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取得勝利後,完成了條約的修改。甲午戰爭時,由於三國干涉,遼東半島被歸還給清朝。在日俄戰爭中沒有得到賠款,留下了巨大的負債。直到1967年才恢復了對電信的主權。另一方面,透過統治臺灣和合並韓國,擴大了領土。

在文化方面,從歐美傳來了新的學問、藝術、文物,這種情況被稱為“文明開化”,與江戶時代以前大不相同的文化就此展開。隨著言文一致、變體假名的整理、標準語的普及,近代日語得以成立。宗教方面改變了以往的神佛混交(神佛分離),寺請制度被廢除。神社被編入行政組織,改編為以皇室為中心的國家神道。由此,佛教受到了鎮壓(廢佛毀釋)。基督教作為歐美方面的情況,成功輸出了制度和資本兩方面,雖然傳教的理由變淡了,但是在同志社大學等教育機構中佔據了社會地位。

從世界的觀點來看,從明治維新到甲午戰爭是經濟大蕭條(1873年-1896年)時期。這時,東方銀行接收了日本的外債。在日俄戰爭中,西團變成了羅斯柴爾德等人的個人銀行,從這個意義上說迴歸了幕末的方針。

1875年,駐紮在橫濱山手的英法橫濱駐軍完全撤退。

大正時代

大正天皇(1879年8月31日-1926年12月25日),日本第123代天皇(在位:1912年7月30日-1926年 12月25日)。諱嘉仁,御名明宮。印章是壽。

大正年間(1912年-1926年)被稱為大正時代。經過護憲運動,大眾的政治參與得到發展,確立了政黨政治(大正民主主義)。1925年(大正14年)實現了男子普通選舉。

另一方面,政黨政治家為了譁眾取寵,傾向於採取粗暴的對外政策,大隈重信政權在1914年(大正3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雖然沒有直接涉及國家利益,但以英日同盟為根據參戰。向同為協約國的中華民國袁世凱政權提出對華二十一條要求,露骨地表現出帝國主義野心。戰爭的結果,1919年(大正8年)在巴黎和會上獲得了德國在中國山東省的權益,但在華盛頓會議上被收回。在國際聯盟的委任下,德國統治了太平洋上的南洋群島。

日本因大戰特需和對海底電纜的需求,工業生產激增,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景氣(大戰景氣)。財閥推進資本的聚集和集中,建立巨大的聯合企業,或者參與國際卡特爾。政府在社會政策方面幾乎束手無策,從農村湧入的勞動者在大城市形成了貧民窟,貧困進一步擴大。大戰結束後,由於大戰中的反動而遭受嚴重的經濟蕭條。再加上關東大地震的混亂狀況,加上JP摩根等公司的鉅額外債,以及黃金解禁導致淨貨幣外流。

昭和時代

昭和天皇(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日本第124代天皇(在位: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諱裕仁,御名迪宮。印章是若竹。

昭和金融恐慌時期的安裝騷動

八紘之柱竣工儀式

歷任近衛文麿、大政翼贊會總裁(第一任)等。

昭和年間(1926年-1989年)被稱為昭和時代。昭和2年發生昭和金融恐慌。昭和5年,由美國引發的世界恐慌直接衝擊了日本經濟(昭和恐慌)。在國政上,由於兩大政黨的對立導致統帥權干犯問題表面化,金權解禁也以失敗告終等,對政黨政治的不信任感增加,在外地,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等社會不安增加。

1932年(昭和7年)現任總理犬養毅被暗殺後,立憲政友會作為國政第一黨,前朝鮮總督齋藤實在立憲民政黨的協助下就任總理。齋藤內閣以塘沽協定結束“九一八”事變後,承認了因“九一八”事變而誕生的“滿洲國”,並宣佈退出國際聯盟。

1936年(昭和11年),陸軍青年軍官發動“二二六”政變,被鎮壓。當時,退出聯合國的日本與同樣退出聯合國的德意志國(納粹德國)簽訂了《日德防共協定》。

1937年(昭和12年),在中國上海爆發了第二次上海事變,日本與中華民國的戰爭(中日戰爭)正式開始。

1940年(昭和15年),與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締結了日德意三國同盟。

為紀念同盟締結,懸掛在柏林日本大使館的三國國旗(1940年9月)

1941年(昭和16年)的法印進駐決定性與美國的關係惡化,日本和美國的戰爭做出決斷,馬來持續作戰和突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大東亞戰爭)開始。開戰之初,日軍還保持著優勢,但逐漸被美軍的生產力和通商破壞所壓倒,在各地屢戰屢敗。戰爭末期,主要城市都被戰略轟炸燒成廢墟,廣島和長崎被投下原子彈。

美軍1945年3月9-10日東京大空襲後的東京

1945年8月6日廣島、同年8月9日長崎被投下原子彈。

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

1945年(昭和20年),根據昭和天皇的聖斷,日本接受了波茨坦公告,迎來了戰敗。

穿著正裝的昭和天皇和麥克阿瑟將軍

聯合國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GHQ)

戰後重新制定了以聯合國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GHQ)的佔領政策為基礎的象徵天皇制、國民主權、和平主義的日本國憲法。為了摧毀“侵略戰爭的經濟基礎”,進行了土改和財閥解體。解體後的財閥從集團形態變成了企業集團。企業集團是在美國對日協議會的壓力下,不適用過度經濟力集中排除法的“沒有領袖的企業聯合體”。成為無力化物件的寄生地主制和財閥,在戰爭中就被認為是產業合理化的障礙。因此,傾斜生產方式的合理化被推進。

1952年,日本加入了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個時候新圓切換和正力微波事件等威脅著國民的生活。

在舊金山和平條約上簽名的吉田茂和日本全權委員團。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情況發生了逆轉。朝鮮戰爭時,根據佔領軍的指令,向朝鮮半島派遣了掃雷部隊和港口工人等,進行了對韓國的支援活動。

1952年(昭和27年)透過《舊金山和平條約》恢復主權後,透過引進外債,迅速進行戰後復興,財閥以企業集團的形式復活。作為冷戰下的西方陣營締結了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獨立後的日本在西方國家中採取了親美立場,但根據《日本國憲法》第九條,沒有向海外派遣軍事力量。除了在《舊金山和平條約》生效之前發生的韓國對竹島的軍事佔領之外,戰後日本沒有受到任何外國的軍事威脅。自民黨和社會黨建立保革55年體制的第二年,日本發表了日蘇共同宣言,並加入了國際聯盟。

1972年(昭和47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和沖繩迴歸。關於中華民國的和西山事件尚未解決。

20世紀60年代,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在證券不景氣的情況下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

1966年(昭和41年)超越法國,1967年(昭和42年)超越英國,1968年(昭和43年)超越西德。至此,日本僅次於美國和蘇聯,躍居世界第三位,成為發達國家。

20世紀70年代,雖然受到尼克松衝擊和石油衝擊的雙重衝擊,但由於實現了軟著陸,所以被稱為穩定增長期。從重化學工業轉移到汽車、電機等產業的主導產業結構的轉變取得了進展。另一方面,從傾斜生產方式到穩定增長,公害病問題日益嚴重。另外,日本企業的出口攻勢也引發了貿易摩擦。連續數年被報道的洛克希德事件象徵著日本的全球化。

昭和末期,中曾根內閣開始推進民營化政策後不久,就達成了廣場協議。由此引發了日元升值的不景氣,於是過度的金融緩和導致了賄賂事件,泡沫經濟也隨之到來。

歷史學界在戰前、戰中被鎮壓的思想和研究被解禁,古代史和考古學的研究得到了發展。GHQ佔領下也以與戰前、戰中不同的方針進行檢閱。昭和時期的學者在涉獵國內文獻時,有時會受到趨勢的左右。國外文獻,尤其是美方所持有的戰時史料,在下一個平成年代,《資訊公開法》充實了起來,而且公開期限也到來了,研究如決堤一般取得了進展。

平成時代

平成天皇(1933年12月23日-),日本第125代天皇(在位:1989年1月7日-2019年4月30日)。諱明仁,御號繼宮,印章榮。

成為世界都市的東京。2014年成為日本國家戰略特別區域。從公園凱悅的紐約大道看到的代代木公園和明治神宮

明治神宮

平成年間(1989年- 2019年)被稱為平成時代。自社兩黨的55年體制崩潰,短命的非自民聯政內閣成立。

2009年和2012年也發生了政權交替。阪神淡路大地震、地鐵沙林事件、東日本大地震、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等大規模災害的發生,成為人們提高危機管理意識的契機。

從世界的角度來看,平成初期,共同基金吸納美國等國家的剩餘資金,展開全球投資活動,受到矚目。

進入21世紀,金磚國家等新興國家崛起。日本在內的發達國家的產業空洞化,國家財政和年金會計中的債務超過貨幣危機,中產階級的貧困階層的跌落等的趨勢日益明顯,現有世界經濟中壓倒性的巨大影響力的日本和歐美的經濟、政治發達性思想受到質疑和澄清。

從1994年開始,美國政府每年向日本政府提交改革請願書。年度改革請願書在2008年結束。

網際網路、手機正在改變世界。另外,日本因經濟好轉和少子化而陷入人手不足的困境,人工智慧、無人駕駛、機器人等新技術有望減輕人類的負擔。

令和時代

令和天皇(1960年2月23日-),日本第126代天皇(在位:2019年5月1日-),諱德仁,稱號浩宮,印章是梓。

參考文獻

•《朝日百科日本歷史》全12卷,朝日新聞社。

•《巖波講座日本通史》全21卷·別卷4卷,巖波書店,1993年- 1996年。

•《日本歷史》全26卷,講談社,2000年- 2003年。

•《日本歷史》全32卷,小學館,1973年- 1976年。

•《大系日本歷史》全15卷,小學館,1987年- 1989年。

•《日本歷史》全26卷·別卷5卷,中央公論社,1965年- 1967年。

•《講座日本歷史》全13卷,東京大學出版會,1984年- 1985年。

•《日本歷史大系》全6卷山川出版社,1984年- 1990年。

•《日本當代史》全30卷,吉川弘文館,2002年- 2004年。

•《國史大辭典》全15卷,吉川弘文館,1979年- 1993年。

•《日本史大事典》全7卷,平凡社,1992年- 1994年。

•《日本歷史大事典》全3卷,小學館,2000年- 2001年。

2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日本統治朝鮮時期對朝鮮的殖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