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氏為鮮卑人,我們的故事由此展開。 鮮卑是我國古老的遊牧民族。歷經兩千年歲月,鮮卑早已融入了其他種族。比如,唐朝的法琳和尚講過,太宗李世民有鮮卑血統。不僅王侯將相,平民百姓混血的更多。儘管現在找不到純正的鮮卑人了,可我們的身上還流淌著鮮卑血液。
誰是最後一個鮮卑? 目前,普遍認可錫伯族是鮮卑血緣最近的後裔之一。2010年人口普查,錫伯族超過19萬。錫伯族分佈在東北各地,以及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錫伯人的民間刺繡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又以騎射著稱,可謂文武兼備。著名影星佟麗婭,正是錫伯族的形象代言人。 據說在古代錫伯語中,鮮卑、錫伯、西伯為同一個字根。因此有人斷定“西伯利亞”乃“鮮卑利亞”的異音,表明鮮卑人曾是那片廣袤凍土的原住民。遺憾的是,作為民族實體,鮮卑已經完全消失了。故爾,我們只能在史書裡憑弔鮮卑往事。
誰是第一個鮮卑? 因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鮮卑起源的觀點很多。比較常見的有以下幾種,讓我們順著史書來瞧一瞧: 【東夷說】關於“鮮卑”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戰國初期。 當時成書的《國語》講了這麼一個故事:周成王在岐山大會諸侯,鮮卑也被邀請出席。中原諸國自詡衣冠華族,瞧不起蠻夷。他們認為楚國是南蠻,鮮卑是東夷;二者當個勤雜工還算湊合,上臺會盟就別想了。於是,周成王安排楚國和鮮卑的使者替大夥看守祭祀的火堆。 不過,這可能是一個天大的誤會:鮮卑為鮮牟之訛,參與岐山大會的乃鮮牟國。舉例來說,明代《四部叢刊》中的本篇《國語》就寫作“鮮牟”。說到底,究竟是鮮卑還是鮮牟在替諸侯做苦工呢?引證《左傳》和《史記楚世家》,此處當為東夷鮮牟國。 因為版本差異,“東夷說”尚有鮮牟存疑;旁引史料,鮮牟的可能性更大。所以,鮮卑源自東夷並非確切看法。我們不能根據某版《國語》便斷然主張,先秦時期已存在鮮卑民族了。 【帶鉤說】史書裡再次見到“鮮卑”,乃戰國中後期。 《楚辭大招》裡有“滂心綽態姣麗施只,小腰秀頸若鮮卑只”等語句。這裡的“鮮卑”大概是物品,東漢文學家王逸解釋為長袍上的帶鉤。《大招》用“鮮卑”形容少女苗條的身姿,類似“蜂腰玉頸”的借喻。《漢書匈奴傳》跟王逸的看法一致,該文的“鮮卑”也指胡袍的帶鉤。 雖然有人因此提出鮮卑起源,但很多學者不願混為一談。帶鉤“鮮卑”跟民族“鮮卑”沒有直接關係,只不過譯音相同。老狼也以為,兩個鮮卑的意義不一樣;如果生拉硬扯,仿若“印第安”等於“殷地安”一樣可笑。 【山戎說】東漢學者服虔也對鮮卑感興趣,他把鮮卑寫成山戎的後代。 服虔飽讀經書,學識淵博。他在編撰《史記註解》時說,“山戎北狄,蓋今鮮卑也”。 山戎是我國古代的少數民族,分佈在今天山西省太原市至河北省唐山市的無終山一帶。因山為號,山戎也稱無終。按照“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的方位,山戎應該從西邊遊牧到了北疆。所以,服虔把山戎叫作北狄。 山戎同華夏淵源深厚,屢見於先秦古籍。我國最早的歷史文獻《逸周書》就用“東胡黃羆,山戎戎菽”八個字,記載了兩個邊塞部族進貢動植物的往事。 春秋時,山戎攻擊燕國。齊桓公親自揮師營救,並在無終山大破敵軍。山戎戰敗後逃得無影無蹤,僅留下了“老馬識途”的成語,以及“無終”這個地名。 此後,山戎漸漸淡出歷史舞臺,罕有相關記載。不清楚服虔定見鮮卑乃山戎的依據,我們很難考證二者的籍裔關係。目前,鮮卑來自山戎是孤證。 【亡徒說】東漢史學家應奉認為鮮卑是長城勞工。 應奉讀書一目五行,記性非常好。有個車匠曾在門口露了下臉,多年後應奉主動跟他打招呼----這就是俗語“半面之交”的出處。 應奉向皇帝彙報:“鮮卑者,秦築長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鮮卑山,因以為號。”《漢名臣奏》記錄得更加詳細,應奉還說:“鮮卑者,秦始皇遣蒙恬築長城,徒亡塞外。鮮者少也,卑者陋也,言其種眾少陋也”。 應奉不僅記性很好,“鮮卑起源於長城勞工”的結論也令人驚歎。問題在於,鮮卑是個外來音譯詞,不能用漢語直接詮釋。應奉的見解,如同“智利是個智慧鋒利的國家”一般滑稽。 應奉的兒子應劭在編撰《風俗通義》時替父親掩飾了一句,“秦始皇遣蒙恬築長城,徒士犯罪亡依鮮卑山,後遂無息”。既然“後遂無息”,當然無法延續了。 查閱地圖,老狼很難想象:長城勞工們不南逃故鄉,卻翻山越嶺到北方千里之外的鮮卑山,又變成了“兵利馬疾”的鮮卑人。所以,“鮮卑源自秦朝苦力”的說法見仁見智了。 【東胡說】鮮卑源於東胡是現在最廣泛的看法,沒有之一。 《三國志》、《續漢書》、《後漢書》、《十六國春秋》、《晉書》和《史記索隱》等史書很直白地告訴我們:鮮卑為東胡別種,二者有密切的淵源關係。 東胡是生活在燕山一帶的遊牧民族。戰國後期,他們屢屢侵擾燕國。東胡人大肆搶掠,不亦樂乎。很快,燕國使臣秦開來到東胡的營地。他詳陳利弊,恭恭敬敬地請求休兵。秦開說得頭頭是道,並自願留下做人質;東胡見好就收,暫停了進攻。 留質東胡期間,秦開廣交朋友。他東看看西瞅瞅,每天都在刨根問底。一段時間後,秦開不見了。再往後,東胡被燕軍一舉擊敗。牧民們不得不遠離燕山,向北遷徙到草原。 秦開名為人質,實則窺探險要。掌握東胡的虛實後,他快馬南歸。燕國興師北伐,專攻要害;燕軍大勝東胡,擴地上千裡。獲勝後,燕昭王設定了遼東郡。
秦開
燕國開疆拓土,第一功臣是秦開。不過,秦開的真名叫什麼?太史公避諱漢景帝劉啟,把商紂王的長兄微子啟稱作微子開;或許,秦開原名秦啟。相對而言,秦開的孫子更加出名,那便是秦舞陽;很多年後,秦舞陽隨荊軻行刺秦王嬴政。 秦開詐降,東胡潰敗千里;大難不死,還有下回。幾十年後,東胡的苦難又來了。這次,他們惹了最不該惹的人----匈奴。 匈奴也是遊牧民族,自稱胡人;東胡逃到匈奴以東,因而被中原人叫作東胡。 公元前209年是個奪權之年。長城內,秦二世剷除兄弟姐妹,坐穩了皇位;長城外,攣鞮冒頓(讀音:巒低莫毒)射殺父親,自立為新一任匈奴單于,也就是冒頓單于。
匈奴打敗東胡
鄰居換了頭目,東胡王接二連三地提要求:要上一任單于的駿馬,要冒頓的女人,要兩國之間的空地。老狼不知道東胡王是否健忘:冒頓篡位不擇手段,可以殺妻殺父殺弟弟;你想佔他的便宜,那不是與虎謀皮麼?利令智昏,東胡王自尋死路。 大禍臨頭了,東胡王反而沾沾自喜。冒頓痛快地答應了前兩個無禮要求,東胡王還在妄想土地呢!可土地沒到手,等來的卻是匈奴的鐵蹄。 《三十六計》說“欲擒故縱”,《道德經》講“將欲取之必先予之”。這些文縐縐的話,草原人不懂。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捨不得老婆抓不住流氓。這個道理,匈奴人明白。冒頓單于假裝軟弱可欺,暗中擴充軍力;待到勝券在握,匈奴突襲東胡。 東胡王完全沒有防備,乾淨利索地被消滅了。心驚膽寒的東胡殘部向東逃竄,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幸好,匈奴大軍掉頭攻擊月氏人,他們才躲過滅頂之災。 逃亡者在草原東邊佔山為王,劃地為界。盤踞烏桓山的稱為烏桓族,依託鮮卑山的叫作鮮卑族。從此,兩個民族出現在我國史書上。根據史籍,鮮卑起源東胡是最主流的說法。
鮮卑山、烏桓山
那麼,這兩座山究竟在什麼地方?有人考證,烏桓山為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的群山;鮮卑山即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的蒙格罕山,也叫罕山。 涉及鮮卑起源的還有一座山:大鮮卑山。老狼強調,大鮮卑山與鮮卑山是兩回事。 大鮮卑山為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的大興安嶺,即拓跋部的發祥地。為了壟斷鮮卑的稱號,拓跋氏特意把自古棲息的地方叫作大鮮卑山。 北魏《魏書》講,拓跋部的先祖曾經在大鮮卑山開鑿太廟。阿里河鎮的嘎仙洞裡發現了基本吻合的壁刻祭文,從而證實大興安嶺就是大鮮卑山。 拓跋氏不僅被考據出發源地,還擁有令人羨慕的族譜。《魏書》詳細記載了拓跋部的世系更迭,有案可稽。這得歸功於成王敗寇,勝利者的家譜才能以正史的面目留存。
嘎仙洞春秋
慕容氏沒有完整的族譜。老狼從史籍中整理出《慕容世家譜》,於2006年1月16日發表在“慕容衝吧”,現已流傳甚廣。老狼會把最終定稿的譜系附於書後,以饗各位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