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鴉片戰爭後,列強力謀擴大在華權益,根據中美《望廈條約》「十二年後」可酌辦改約事及利益均沾原則,歐美諸國在1854年(咸豐四年)至1856年多次要求修約,但均不獲清廷允許,英、法兩國決定訴諸武力。英國發動戰爭的藉口是1856年10月的「亞羅(TheArrow)號事件」,廣東水師為緝私拘捕船上疑犯,英國領事卻指該船在香港註冊(實已過期)、懸掛英國國旗,因而提出抗議,但中方拒絕道歉。法國則以天主教士馬賴(AugusteChapdelaine)於同年2月在廣西西林縣被殺,決定和英國聯合展開軍事行動。於是英法聯軍之役(又稱第二次鴉片戰爭)遂起。

1856年10月,英軍炮轟黃埔、焚燒民宅,廣州民眾則焚燬英、法、美等商館。1857年12月,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James Bruce,8th Earl of Elgin)以及法國全權代表葛羅(BaronGros)分率英、法軍隊來華,英法聯軍旋攻陷廣州。次年1月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拒不投降,被送往印度拘禁(後絕食死於加爾各答)。1858年初,聯軍從廣州北上,於5月攻陷大沽,威脅天津、北京,咸豐帝慌忙派桂良、花沙納至天津議和。

《天津條約》

1858年(咸豐八年)6月26、27日,清廷分別與英、法簽訂了中英《天津條約》和中法《天津條約》,戰事暫停。條約要點如下﹕

(1)公使駐京:雙方互派公使,分詣兩國京師;

(2)自由傳教:外國人可在中國內地各處自由遊歷、通商、傳教;

(3)內河航行:外國軍艦、船隻有權駛入長江等內河及各通商口岸;

(4)增開商埠:除原來的五口通商外,增開牛莊(後於營口設埠)、登州(設於煙臺)、臺灣(今臺南)、淡水(今新竹)、潮州(設於汕頭)、瓊州、鎮江、南京、九江、漢口,共十個口岸;

(5)領事裁判:明確規定外國人在中國犯罪,由該國領事自行懲辦;

(6)修改稅則:進出口貨除絲、茶、鴉片外,一般值百抽五,洋貨輸入內地和土貨輸出,只抽百分之二點五的子口稅;

(7)幫辦稅務:請外國人幫辦中國海關稅收事宜;

(8)鴉片合法:允許鴉片公開進口;

(9)賠償款項:賠償英國四百萬兩、法國二百萬兩。

條約對中國的貿易、司法、財政等造成多方損失。中、英、法約定,隔年於北京換約。

軍艦強闖大沽口

天津訂約後,清廷調大將僧格林沁在大沽加強設防,不準外船進入。1859年6月,前來換約的英法公使拒絕按指定路線由北塘登陸進京,而以軍艦強闖大沽口,轟擊大沽炮臺,大沽守軍開炮還擊,擊沉、擊毀英法軍艦十餘艘,英國艦隊司令何伯(JamesHope)亦在是役負傷。

英法聯軍遂擴大戰爭,於1860年大舉北上,4月至7月間先後佔據舟山、煙臺、旅順等,復於8月攻陷大沽、天津。9月上旬,聯軍由天津進犯北京。僧格林沁率所部精銳與英法聯軍戰於八裡橋,全軍慘敗。

清軍節節敗退之下,京城亂作一團。咸豐帝見無力阻擋聯軍入京,攜后妃及親貴倉惶逃往熱河行宮(今河北承德郊外),留其弟恭親王奕欣在京議和。10月,聯軍攻入北京,並將矛頭指向圓明園。

強盜闖進圓明園燒掠

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進北京後,聯軍司令部下令「可以自由搶劫」。位於北京西北郊有一百五十多年曆史、中外聞名的圓明園,經瘋狂掠奪和三天三夜大火後,頓成一片瓦礫,是為近代列強侵華的空前浩劫。

圓明園是皇家園林,建築、文物珍貴無比。聯軍始則肆意搶劫,繼而縱火焚燒,園中珍寶蕩然無存,園內三百多名太監、宮女和工匠葬身火海,餘煙月餘不息。據參與燒掠的英國軍官記:「焚燬的命令發下後,不久就看見了重重的煙霧……萬萬千千火焰往外爆發出來,煙青雲黑,掩蔽天日,所有廟宇、宮殿、古遠建築,被視為舉國神聖莊嚴之物,其中收藏著歷代皇家風味和精華的物品,都付之一炬了。」法國文豪雨果(Victor MarieHugo)在1861年寫道:「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在放火……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

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北京陷落後,中國被迫與英、法簽訂城下之盟。1860年10月24日、25日,清恭親王奕欣與英、法兩國分別交換了《天津條約》的文字,並訂立中英、中法「續增條約」,亦即《北京條約》。隨後英法聯軍退出北京,是役遂告終結。中英、中法《北京條約》之內容大致如下:

(1)前約有效:除本約有所更改外,原《天津條約》所訂各款均有效;

(2)增加賠款:原賠償英、法之款各增至八百萬兩;

(3)增開天津:增設天津為通商之埠;

(4)華工出國:准許華人與外國人立約為憑而至外洋做工;

(5)教士置業:任法國等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

(6)割讓九龍:將九龍半島南部割予英國。

在英法聯軍之役開始後不久,英國已將其勢力由港島伸張到九龍。1860年3月21日,英迫清之兩廣總督勞崇光將「粵東九龍司地方一區」即九龍半島南部(今界限街以南)交英「立批永租在案」。《北京條約》規定:「大清大皇帝定即將該地付與大英大君主,並歷後嗣,並歸英屬香港界內,以期該港埠面管轄所及,庶保無事。」清於1861年1月19日將南九龍正式交割給英國。

中俄《璦琿條約》

英法聯軍之役進行時,俄國因剛遭克里米亞戰爭挫折,美國則面臨南北內戰危機,故未直接出兵,但都乘機趁火打劫。俄國更利用所謂的「調停」有功而勒索大量領土。而清廷自鴉片戰爭後仍舊昧於外事,令中國損失巨大。

在1858年6月26、27日中國與英法簽訂《天津條約》前,俄國已於5月脅迫清廷簽訂中俄《璦琿條約》,染指中國東北大片領土。6月13、18日,俄美又分別先行訂立中俄、中美《天津條約》,取得不少在華權益。1860年11月14日,繼中英、中法《北京條約》後,俄國又迫清廷簽訂中俄《北京條約》。如果據璦琿、天津、北京諸約,聯同後來1864年10月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俄國在近代從中國東北、西北,已掠奪了約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英法聯軍之役後,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中國主權蒙受更嚴重的侵犯,而且都透過不平等條約明確地記載下來。列強從中國名正言順攫取了協定關稅、領事裁判、內河航行等權及最惠國待遇,中國關稅、司法已不能自主,中國對外亦已無國防秘密可言。戰爭結束後不久,清廷設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為專理對外事務的總機關,又開始推行洋務運動以學習西方軍事實業。此外,清廷還與外國勢力聯手,共同鎮壓當時的太平天國運動。

自明末清初西學東漸以來,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時續時斷,其中政府禁止是一大阻力。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外國人終於可以在華內河航行及四處傳教。中國大地上洋教堂和新式學校、醫院漸興,華人信洋教漸多,但也多了發生教案等的中西衝突。另一方面,更多中國人出國謀生,大大加速了海外華僑的發展。

2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這位美人在歷史上到底存不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