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元氏縣城南的西張村裡原來有一座高大土臺,距此不遠的地區,在秦漢之交曾是背水之戰前韓信的駐軍地。後人在土崗取土,埋藏其中的一些青銅箭頭也暴露出來,這就更加重了土崗的神祕感。
當地人結合劉邦項羽爭霸故事,將土臺命名為了“霸王崗”。不過背水之戰是韓信和陳餘的故事,和項羽沒啥關聯,這麼起名也純屬附會古代名人。
在1978年和1982年,河北考古工作人員在這周邊進行了兩次大規模考古挖掘,出土了各類青銅器34件,玉器5件。這其中的臣諫簋和叔䟒父卣因為鐫刻有銘文又顯得尤為珍貴,這些文字向人們揭開了“軧國”這個西周時期不見於古籍記載的神祕古國的面紗。
根據考古工作者推斷,這些器物鑄造於西周成王、康王時期。因為年代久遠,青銅器鏽蝕嚴重,一些字跡也已經模糊不清。不過,人們依然從殘存的文字中窺看到當年的史實。
根據其中的記載,北方少數民族戎大舉進犯,邢侯就命令臣諫在軧國駐軍,並任命他為軧國執政官。諫沒有兒子,就請求讓他的侄子接替自己在邢國的職務,這件事得到了邢侯的允許。另外一件青銅器則記載了臣諫年老,就督促接替自己執政的弟弟“倏”要勤心用事不可倦怠,還要忠於軧國國君。
劉邦項羽影視形象
流經西張村一帶的河流古稱泜水,由此推斷,“軧”和“泜”兩個字可能通用。軧國以河流為國名,統治中心就在今天元氏縣一帶。器物隨人下葬,那墓中屍骨也就是臣諫本人。他奉邢國國王命令主政軧國,最後死於任上並葬於元氏。
邢國是西周最早分封的53個姬姓諸侯國之一,周公的第四個兒子姬苴就曾是邢國的君主。它的統治中心在今天邢臺市地區。“邢侯搏戎”是西周時著名的戰爭故事之一,從青銅器文字的資訊,我們得知,這個小小的軧國也曾參與其中。
依據上述資訊,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邢國和軧國有比較密切的關係,軧國軍隊曾隨邢國軍隊抵禦北戎等民族的入侵。而邢國曾派駐了高階官員諫在此駐軍防禦。從從屬關係上說,軧國地處邢國的外圍,是邢國這個較大侯國的被保護國,也是邢國免於直接戰爭的戰略緩衝地帶。
可以說,軧國面積雖小但有著不可低估的戰略軍事價值。
第二,北戎等少數民族軍隊在公元前11世紀時期的南下侵略已呈常態化趨勢,他們已經越過了燕山山脈打到了今天的滹沱河流域和太行山東麓。在北方食物匱乏、氣候寒冷的背景下,華北氣候暖溼的山麓、平原是他們的戰略目標。
第三,作為邢國重臣的諫受命長期在軧國視事,最後去世並下葬於此。這長期的駐外經歷,也從側面說明北方少數民族對中原腹地的侵襲較為頻繁。
近三千年前的這幾尊青銅器,向我們揭開了一個不曾見於文獻記載的古國軧國的神祕面紗,也將石家莊地區可考的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向前推進。這對於研究西周時期墓葬文化、中國早期青銅器形制的演變、西周地方侯國和少數民族戰爭關係乃至滹沱河流域、華北平原中西部地區的歷史建制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三千多年前,在邢國位居高官的諫奉命來軧國駐軍、行政,為保護本國免於戰火而殫精竭慮,最後客死他鄉。我在想,當年考古工作人員在斷定了墓主人的身份後,在那一刻是否心存感動?
畢竟眼前的這位貴族曾經恪盡職守,為保護家園免遭塗炭竭盡所能。在那個記錄文字極為有限,也沒有《詩經·無衣》這類愛國詩篇傳揚的年代,這位名為“諫”的大人可算是河北地區的愛國者。只是千年過去,他屍身腐朽,再也無力表達更多的感情。
而自西周末年以降,少數民族對中原諸侯國的衝擊已經成為不可逆的事實。公元前8世紀,佔據河北中南部地區,面積一度達到2萬平方公里的邢國最終滅於異族之手,相信在此之前,作為其附屬國的軧國也早已不復存在。
本文相關參考及引用資料:《石家莊日報·埋藏在農田下的“神祕古國”》《青銅器叔䟒父卣與邢、軧關係:兩週邢國曆史綜合研究之六》《考古·河北元氏縣西張村的西周遺址和墓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