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經常會聽到一句:“為官當學曾國藩,經商當學胡雪巖”。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胡雪巖。胡雪巖本名胡光墉,字雪巖。生於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早年的胡雪巖過的很辛酸,在其12歲的時候父親就因病去世,然後自己和母親就被人趕出了胡家。胡雪巖和母親在外流落,後面胡雪巖在一好心的親戚幫助下來到杭州一家叫“信和錢莊”的商行當起了學徒。
由於胡雪巖天資聰穎,辦事賣力且懂得察言觀色,深得錢莊老闆的信任,於是便把出外勤的工作交給了他。在錢莊工作的期間,胡雪巖結識了落魄的書生王有齡。在得知王有齡有進仕途的想法後,胡雪巖毫不猶豫地把自己剛收到的500兩銀票贈送給了王有齡。後面胡雪巖因私用公家銀票的緣故也丟掉了工作,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胡雪巖因在危難時救濟了王有齡,所以後面王有齡發達了,胡雪巖也得到了一個大的靠山。
後面胡雪巖在已是浙江巡撫的王有齡的幫助下創立了“阜康銀號”,胡雪巖在打理銀號的同時還著手打理了當鋪、藥店、和茶葉的生意。生意越做越大,涉及的範圍越來越廣,胡雪巖積累的財富也越來越多。
天公不做常美,意外就恰恰來臨了。1861年天平軍攻破了杭州,王有齡因失城自殺了。胡雪巖失去了王有齡這個靠山。後面因為曾國藩的推薦,左宗棠繼位了浙江巡撫。胡雪巖借左宗棠西征的機會,幫其籌集軍費糧餉,由於籌集軍糧的事情完成的很好,胡雪巖便得到了左宗棠的青睞。
成功攀上了左宗棠這個靠山以後,胡雪巖的生意便如魚入大江,如日中天。但是人的一生就像山峰一樣,有高點就會有低點。1983年胡雪巖和外國商人之間的生絲之戰便是胡雪巖由盛轉衰的起點。起因是1982年胡雪巖創辦了蠶絲廠,他幾乎壟斷了所有的生絲生意,這讓很多外國商人無利可獲。到了第二年,這些外商就聯合起來一同抵制胡雪巖,恰在這時歐洲市場又處在經濟危機中,這讓胡雪巖耗費巨資囤積的生絲虧損嚴重。
真正致命的打擊還在後面,與胡雪巖同為當時經商代表人物的盛宣懷是洋務運動的代表。盛宣懷大興實業,深的當時高官李鴻章的賞識。而李鴻章和左宗棠也是政務上的對頭,盛宣懷便利用職務之便,讓胡雪巖墊付了一筆80萬兩的欠款,後面這筆欠款成為了壓死胡雪巖這匹駱駝最後的稻草。在此同時盛宣懷還到處宣揚胡雪巖經商鉅虧,四處欠款,造成了胡雪巖錢莊儲戶的恐慌,儲戶們集體提款,胡雪巖的阜康銀號隨時都有破產的危險。
這個時候胡雪巖即將破敗的訊息傳到了清廷,清廷下旨令左宗棠徹查胡雪巖的欠款。後面清廷更是讓左宗棠封了胡雪巖的銀號,用胡雪巖的當鋪、商戶來抵債。胡雪巖就這樣走向了落敗。光緒十一年(1985年)十一月,落敗的胡雪巖在貧恨交加中鬱鬱而終。
縱觀胡雪巖的一生,波瀾起伏、大起大落。胡雪巖天資聰穎,為人八面玲瓏,處事左右逢源。按理說應該是善始善終的,最後為什麼卻落得個貧困敗落的下場。我個人認為他也許就是因為太聰明的原因才會失敗的,在拉好左宗棠的基礎上還想和李鴻章搞好關係,結果最後是兩個都沒有討好了。也許身處清末那樣一個腐朽的時代,要把生意做大,脫離與政府的關係也許是做不到的。但也要把握好與政府官員的尺度。本來那個時代政治鬥爭就激烈,你方鬥罷,我方鬥,所以不能讓作為商人的自己處於政治鬥爭之中,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不過胡雪巖的一生經歷在作為個人奮鬥方面還是很有借鑑和思考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