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運動後期,許多將領紛紛投降清朝,甚至出現“乞降”現象,爭相投降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封疆大吏。1863年11月,郜永寬等八大將刺殺慕王譚紹光,獻出蘇州城,向江蘇巡撫李鴻章投降。結果,李鴻章背信棄義,在酒席上處死八大將,屠殺城內太平軍四萬人,是為“蘇州殺降”。1864年3月,左宗棠所部湘軍進入杭州,多次投降未遂的錢桂仁跪在路邊,請求投降,一點尊嚴都沒有。左宗棠講義氣,沒有處死錢桂仁,還舉薦他為都司。
投降清朝的太平軍將領眾多,清朝將領投降太平天國的則很少,但並非沒有。本文主角,清朝廬州知府胡元煒:為太平天國效力,坑死老鄉江忠源。
胡元煒,湖南新寧人,與湘軍鼻祖江忠源是老鄉關係,都是同一個縣。1853年1月,60萬太平軍從武昌東征,沿著長江而下,攻破安慶、池州、南京、鎮江、揚州,佔據東南半壁江山。安慶,位於長江北岸,是清朝安徽省會。太平軍攻佔安慶後,清朝將安徽省會遷到廬州,胡元煒擔任知府,處理廬州民政。
能擔任廬州知府,證明胡元煒還是有點料。但是,胡元煒比較貪財,經常找理由徵收賦稅,然後中飽私囊。如此,漕運總督周天爵非常不滿,直接上書朝廷彈劾胡元煒,要求罷免他職務。結果,胡元煒被革職,但繼續處理廬州事務,找機會戴罪立功,官復原職。《天國志》記載:“革職,仍理本府事,元煒嘖有煩言。”
朝廷給胡元煒面子,結果損失慘重。胡元煒在廬州,坑死了新任安徽巡撫老鄉江忠源,讓清朝損失了一員悍將,咸豐皇帝是欲哭無淚。
江忠源,湖南新寧人,湘軍鼻祖,第一個率湘軍出省作戰,立下赫赫戰功。1852年6月,江忠源親率2000“楚勇”在全州蓑衣渡設伏,太平軍損失精兵數千,南王馮雲山陣亡。蓑衣渡之戰獲勝,江忠源名氣暴漲,成為清朝一顆新崛起的將星。1853年7月,江忠源鎮守南昌,與太平軍相持三個月,成功守住城池,確保“江南大營”糧道暢通。
軍事能力強悍,又頗具謀略,咸豐皇帝非常賞識江忠源,並打算重點培養,讓他充當消滅太平軍急先鋒。南昌之戰不久,江忠源被授予安徽巡撫職,位列封疆大吏,地位非常顯赫。要知道,曾國藩率湘軍奮鬥7年,連一官半職都得不到。1860年,若非“江南大營”被摧毀,咸豐也不授予他兩江總督職務。
湘軍集團中,江忠源第一個擔任巡撫,足以證明他能力之強悍。1852年,江忠源嶄露頭角,此時他是知縣一枚;1853年,江忠源擔任安徽巡撫,是一省最高長官。可惜,江忠源被老鄉胡元煒坑死了。
1853年10月,胡以晃率軍北伐,攻打廬州。此時,胡元煒已經被革職,但依然要處理廬州軍政事務,戴罪立功。守住廬州,光靠自己,胡元煒沒把握,但又不能放棄城池,否則皇帝怪罪下來,難逃一死。那麼,應該找誰來守衛廬州呢?胡元偉把目光投向了老鄉,新任安徽巡撫江忠源。
擔任安徽巡撫,江忠源就有鎮守疆土之責任;廬州是安徽省會,江忠源必須要去防守。如此,為何還說胡元煒坑死江忠源呢?很簡單,胡元煒為了讓江忠源早日到來,謊報軍情,給江忠源帶去虛假資訊。《天國志》記載:“元煒利其速來,乃詭復以兵勇已厚,餉也充裕,忠源信之,留所部千人交總兵音德布守六安州。”
廬州城內兵馬稀缺,糧食匱乏,彈藥不多,不利於防守,胡元煒說了假話。《天國志》記載:“至則兵餉皆不足,官員將弁,揀發三不存一。”可知,江忠源被老鄉胡元煒坑了。
留下千餘人鎮守六安,江忠源帶去廬州的兵馬只有兩千七百人,其中絕大多少是新兵,戰鬥力不強。為對付胡以晃,江忠源只能在城內招募軍隊,臨時拼湊一支武裝力量。招募軍隊,自然就需要錢。為懲罰胡元煒,江忠源讓他捐錢一千兩贊助。《天國志》記載:“怒元煒之不以實告,勒捐銀千兩以為團練局費,無何。”
捐錢一千兩,胡元煒對江忠源充滿怨言,沒了作戰積極性。《天國志》記載:“元煒口不言而心實憤,浸有異圖,戰守皆不甚力。”胡元煒作戰積極性不高,城內守軍兵力少,自然無法抵擋太平軍攻勢。要知道,胡以晃是太平軍悍將,也是西征軍主帥,實力不容小覷。
1854年1月,太平軍攻破廬州,江忠源戰死,一說投水自盡。胡元煒則出城迎接太平軍,向胡以晃投降。《天國志》記載:“城破,忠源死,元煒走至城外而降。”
那麼,胡元煒結局如何呢?韋昌輝之子韋以成《天國志》中說,胡元煒在天京事變後就沒了記錄,也許是死於內訌。一說,胡元煒去安慶擔任官職。1861年9月,湘軍攻破安慶,處死胡元煒。
參考書目:《天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