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畫像
明太祖朱元璋本是乞丐出身,更沒讀過書,卻用短短十五年就結束了元朝後期的混亂局面,統一了中國,建立了大明王朝,其文治武功堪比秦皇漢武,為了維護明王朝的長久統治,在位後期用時六年制定了朱明王朝的家法《皇明祖訓》,立於祖宗廟堂,讓後世子孫每日觀省,以此為訓誡,照此行事,不得更改。
從一介乞丐到九五之尊,除時勢使然外,朱元璋可謂歷盡人間疾苦,洞察人性之善惡,縱觀其內容,可以說這部家法是朱元璋一生奮鬥歷程的親切感悟,更是前人用一個個生命換來的血的教訓,是用鮮血澆築成的一部家法。
《皇明祖訓》
《祖訓》首章寫到:“凡帝王居安,常懷警備。日夜時刻不敢怠慢,則身不被所窺,國必不失;若恃安忘備,則奸人得計,身國不可保矣。雖親信如骨肉,朝夕相見,猶當警備於心,寧有備而無用。如欲迴避左右,與親信人密謀國事,其常隨內官及帶刀人員只可離十丈地,不可太遠”。
皇帝自身生命安全深系一國安危,關乎國祚命運,歷代帝王對此是非常重視,但是也是往往最容易被忽視的地方,不然也就不會發生荊軻刺秦王,宮門外衛士眼睜睜的看著力不能及的故事,差點讓即將統一的中國倒退回諸侯割據的年代。
漢代畫像石《荊軻刺秦王》
春秋時期,吳王僚與大臣伍子胥談國事,被公子姬光派來的刺客專諸借獻餐之機刺殺,其位被公子姬光取代;前朝元英宗在深夜被刺客所害,也因左右衛士距離太遠的緣故。
《祖訓·法律》章規定:“凡皇太子,或出遠方,或離京城近處,若有小大過失,並不差人傳旨問罪,只是喚回面聽君父省諭。若有口傳言語,或是賫持符命、或朝廷公文前來問罪者,須要將來人拿下,磨問情由,預先備禦,火速差親信人直至御前,面聽君上宣諭。是非明白,使還回報,依聽發放”。
歷史上最讓人惋惜的一個是秦始皇的兒子扶蘇,溫良儉讓,頗有秦始皇遺風,被奸臣趙高假傳君命賜死,不得至御前面見秦始皇問清原由而自殺,致使昏庸的胡亥繼位,首開大一統局面的秦王朝居然二世而亡。
另一個是漢武帝的兒子戾太子劉據,為政寬厚,深得民心,本來應該是繼漢武帝大興兵戈之後讓天下能夠休養生息的最合適的皇位繼承人,被漢武帝給予厚望,不料在漢武帝去甘泉宮避暑時,捲入巫蠱之禍,受到佞臣江充、韓說等誣陷。不能自明清白,起兵誅殺江充等人,遭到漢武帝重兵鎮壓,兵敗逃亡,拒絕被捕受辱自殺身亡,使漢武帝晚年喪子,只能讓年若的劉弗陵繼位,讓人惋惜不已。
在用人上,《祖訓》規定:“凡人之奸良,固為難識。惟授之以職,使臨事試之,勤比較而謹察之,奸良見矣”。
這可作為所有領導者用人的法則,在封建時代,很多官僚寧可怠政,也不會努力地去做事實,擔憂的就是做得越多,犯錯也就越多,這幾乎成為了很多官僚的口號。
胡惟庸
朱元璋一生閱人無數,能夠取得江山,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知人善任,但是仍然被欺騙矇蔽,晚年對他打擊最大的就是楊憲和胡惟庸兩人,最開始都是一副忠善面孔,做事勤勉因此得到朱元璋的重用,不料隨著權力的增加,逐漸暴露了本來的面目,楊憲治理揚州為了政績欺君罔上,胡惟庸更是結黨營私,殘害忠良,使晚年的朱元璋為此在《祖訓》裡發下嚴令:“後世子孫不得設立丞相,臣下有敢議立者,犯人凌遲,全家處死”。
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吸取元朝滅亡的教訓,在《皇明祖訓》裡規定了王國與郡縣並行的合法性,為保證國祚永繼,《皇明祖訓》規定:“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既平之後,收兵於營,王朝天子而還。如王不至,而遣將討平,其將亦收兵於營。將帶數人入朝天子,在京不過五日而還,其功賞續後頒降。”
明成祖朱棣
不料卻為日後埋下了隱患,明太祖死後,燕王朱棣以此為藉口,發動“靖難之役”謀反,使百姓又經歷了一段戰亂之苦,這也是歷來被史學家所詬病的一個方面,不過這要一份為二地看,在明朝末年,清軍入關,崇禎帝自縊煤山,由於有各地藩王的存在,明政權仍然在南方維持了幾十年,比如福王朱由崧監國南京,之後稱帝,改元弘光,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於福州稱帝,改元隆武,朱聿鍵監國後四十天魯王朱以海也在紹興監國。
《皇明祖訓》前後編撰了六年之久才最終定稿,朱元璋把能預料到的都預料到了,但是獨獨漏了兩條,卻成為影響王朝後期的兩個毒瘤:
一個是王國分封過多。在朱元璋時期,就立了自己的二十三個兒子為王,這些王有自己的王國封底,經歷了幾個朝代之後,這些親王在各地開枝散葉,不斷繁衍生息,至嘉靖朝時,所有的內宮和皇族開支幾乎佔到了整個國庫的三分之一,使整個王朝不堪重負,只能加重賦稅,使老百姓怨聲載道,甚至在歌謠裡唱到:“嘉靖者,家家皆淨也”。
另一個是宦官專權。在明朝後期,像太監馮寶、劉瑾、魏忠賢,結黨擅權,禍亂朝政,殘害忠良,使朝政混亂不堪,宦官專政超過了任何一個朝代,加重 了明朝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