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平江人得民主風氣之先,一大批仁人志士反帝反封建,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不約而同地前往日本留學,並在日本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比如李六如、李積芳、方維夏、毛簡青、唐炳初、凌容眾,李樵松、向愷然等,還有姚大慈、姚大願兄弟就是其中之二。
筆者對姚大慈、姚大願比較陌生,也許是自己孤陋寡聞,從未聽說過。在寫巜月田為什麼劃給岳陽管轄》的文章過程中,瞭解了岳陽的李澄宇先生。李澄宇在岳陽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物,是“湘中五子”之一,“湘中五子”是醴陵傅純根、衡陽謝晉、岳陽李澄宇、平江姚大慈、姚大願。由此而知“湘中五子”平江佔兩位,以前只聽說李元度次夫子是湖湘才子,對姚氏兄弟我這個土生土長的平江人居然不知道,愧對先人,於是才動念瞭解姚氏兄弟的過往。並前往伍市鎮湖勝村走訪姚氏族人,鄉賢長者也只知其名,對其具體情況知之不多。大慈無後,大願有後人不在平江,聽說在遼寧且多年沒有聯絡與走動,其族譜有記載。
姚大慈(1886一1968)字叔子,號大知。湖南平江縣人,出生於平江縣伍市鎮湖勝村。系姚漢舟第三子。據姚氏族譜記載:大慈天資聰穎,幼年讀書,諸生用功朗讀,唯大慈不讀,師怒罰其背誦,鹹一字不落全背,師變怒為喜,不復督責之。
大慈弱冠科舉廢,學堂興。赴省府就讀於長沙高等學校。成績優異,性格開朗,接觸了許多新思想。後隨哥哥大願共赴日本留學,接受新的思想和現代教育,加入了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鬧革命。
百度搜索姚大慈,記載在廣州黃花崗戰役之中,大家以為姚大慈已陣亡,名字已列在烈士名單中,但後來打掃戰場時找到他了,受重傷尚有氣息,才將他救了回來。大慈捨生死以救國,追隨孫中山革命血灑黃花崗,可見其仁人之心,志士之志。
岳陽李澄宇與姚大慈是摯友,李澄宇1925年撰文:“時至今日,邦無友邦,軍無友軍,及至人無友人,一切離合視利轉移,甚可痛也!獨大慈於宇論交已十四載,款款之念,久而彌篤,跡或偶暌,肝膽自若,古稱管鮑,庶幾近之。癸亥在申,嘗一寓書,未承相復,想未達爾。今春晤伯渠都門,知大慈謝事旋里。”從李澄宇的記載中可見大慈是個重情重義之人,款款深情溢於言表。
其父姚漢舟的墓誌鉻都是澄宇所作:“君諱某,字漢舟,湖南平江人。祖雅安,父堯卿。世耽典藉,家故窶,逮君益窘。年甫,棄讀為穡。既有子,曰潤生、曰仲子、曰叔子。仲子、叔子善讀⋯”
讀漢舟的墓誌銘文,與鄉賢族裔聊天,得知大慈父親有三子,後兩子大願、大慈系最後一個老婆所生,大慈出生,其父60歲得子,難怪說老夫少妻,生的孩子聰明,這兄弟倆也是一種註解。
大慈是才子,文章大家,詩詞歌賦在當時頗有影響。大慈、大願兄弟參加“南社湘集”,詩文名燥一時,可惜很難找到他的遺稿。
1912年與李澄宇相識,柳亞子曾作一草書,不易識,惟大慈均能識之,蓋大慈作書,更草率於亞子。可見大慈書法也非同一般。
1917年湖湘唐宋詩之爭,8月23日大慈發表詩敘,闡述由學唐而學宋的經過,稱譽陳三立的七律源於江西詩派,而又自成一家,文章讓人折服,頗具湘中五子之範。著作有巜音學發徵集》《老子類編》巜湖南省志建置志編篡要目》
所謂南社是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的資產階級文化團體。1909年成立於蘇州,是枊亞子、高旭和陳去病等人發起,提倡民族氣節,反對滿清王朝的腐朽統治,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輿論準備。1923年解體,以後又有南社湘集、閩集等團體。
大慈1927年出任江西省報總編,後離贛回湘出任湖南省政府秘書多年。自投身社會後,堅持每天都寫日記,幾十年如一日無中斷。遺憾的是抗戰期間,火燒長沙市,全被焚燒,痛不可遏,後不復記了。大慈所留作品甚少。
抗戰勝利後,大慈辭去福建省參事一職,回湘不復出仕,閒居長沙市郊杜家山,靠救濟維持生活。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大慈被邀參加省政協文史館工作,編修湖南省文史資料。心情舒暢,生活安逸,七十多歲仍在工作,“不再為鬥米之炊而奔走”。1968年病逝於長沙,享年八十二歲。大慈抗戰勝利後面對當時國內形勢,目睹國民政府的腐敗,不與為伍,辭官不做,回湘閒居,生活清苦,一個大學問家,才華橫溢而不得展,也是時代的悲哀。大慈自己一生清貧,為國敢灑熱血,為民能大膽執言,為友重情重義,為官清正廉潔,性格剛直,清高自傲,更不阿諛奉承,寧願家貧如舊,靠救濟維持生活,也不失讀書人的身份與骨氣。實在也是智者的明智之處。
姚大願,大慈之兄長,字仲子,生於清光緒九年(1883一1936)幼年聰慧過人,十二歲應鄉試,輒冠其曹,得郡嘉獎。少年即有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思想。二十一歲攜弟一同東渡日本留學,加入同盟會。
在日本,大願有一長聯言志:“閱世歷二十年餘,讀萬卷書,不聞著作,提三尺劍,未伋仇讎。況乃親老家貧,種奴國蹙,只剩得衰殘氣運,誰與爭回。搔首問蒼天英雄長恨心難死;下聯:壯志馳八千里外,東瞻蜃霧,日海蒼茫,西望家山,玉光迢遞。趁此提戈就道,投筆前驅,好把他破碎山河,重來整頓。挽輝憑赤手,慷慨悲歌氣不消。”
對聯文字激揚,大氣磅礴,文高膽大,充分展示了作者的胸懷與遠大的抱負。
日本讀書回來以後,姚氏兄弟參加了辛亥革命,廣州黃花崗之役,姚氏兄弟一齊上陣。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建立了中華民國。
袁世凱復闢,孫中山先生又發動二次革命。當時譚延闓是湖南的重要人物,他怕得罪北京政府,也怕得罪廣州政府。孫中山在反對北洋軍閥鬥爭中,一再把譚作為爭取物件,希望譚贊助護法,見譚持“騎牆”態度,孫中山特派姚大願、姚大慈兄弟和柏文尉、覃振到湖南說服譚,終於做好了譚的工作,通電錶示與桂系徹底決裂,明確迴應孫中山的討桂戰爭。
孫中山任命譚為北伐討賊湘軍總司令兼湖南省長。後來孫中山見譚延闓不願出兵廣西,為重組軍政府出力,決定將譚驅趕下臺。又派姚大願回湘找各方活動,在平江發動兵變,配合趙恆惕將譚趕下了臺。但最終譚在嚴酷的事實中受到教訓,順應時代潮流選擇追隨孫中山。由此可見姚氏兄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後來兄弟倆又參加了北伐戰爭。大願曾任北伐軍第六軍前敵總指揮部秘書長,進攻江西,激戰兩月,佔領南昌、九江,殲滅了軍閥孫傳芳所部。出任江西省政府秘書長多年。1935年患精神病,於1936年病逝於老家兩口塘,葬響銅坡對門山上,坐東朝西向,終年53歲。
有關姚氏兄弟倆的資訊甚少,平江史料尚無記載,後人失聯,僅就掌握的部分資訊整理成文,將平江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姚氏兄弟予以記載,以饗後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