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開羅會議是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首次以大國身份參加的會議,既提升了國際威望,又確立了“世界四強”的地位。其中與中國軍民不怕犧牲、前赴後繼地抗擊日本侵略者,以及牽制大量日軍,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巨大貢獻是分不開的。

其次,英國人的殖民統治思想是羅斯福深惡痛絕的。儘管美、英兩國在多次的利益博弈中,美方逐漸掌握話語權,但要弱化其影響,就必須將蘇聯和中國拉入大國集團,既可以弱化英國對歐洲影響,又可以依靠中國加強對亞洲各國的控制。

當然,更重要的是,羅斯福為了構建戰後世界新秩序,將美國的利益做大做強,就必須在四國中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在他看來,蘇聯的一票不保險,而英國從“老大”淪為“小弟”也需要一段時間調整,而一手扶起的中國,就是最保險的一票。

不過,蔣校長有自知之明,認為參會的意義不大。一方面,蘇聯和英國對中國都不感興趣,而另一方面,美國並未對戰後中國的權益有實質性的承諾。於是,他百般推脫,這可讓羅斯福有些著急了,為了促成峰會召開,他甚至建議提前單獨會面。

總之,羅斯福極力促成“四國首腦”峰會的背後,既能彰顯其個人的大格局,又能追求美國利益的最大化。在這個所謂的“大國集團”中,各國為了利益相互爭吵、彼此牽制,但真正掌控大局、主導世界的是美國,這正是羅斯福所追求的目標。

然而,四國之間的隔閡較深,羅斯福該如何促成此次會議呢?

1943年8月,“魁北克會議”召開期間,羅斯福與丘吉爾聯名再次向蘇聯統帥提議召開三國首腦會議。這一次,蘇聯統帥終於同意,並認為召開這樣的會議“十分必要”,繼而又提出先召開外長級會議。言外之意,蘇聯是大國,不會言聽計從。

羅斯福自然明白蘇聯統帥“擺譜”的背後,既對英、美兩國的誠意表示懷疑,又希望透過三國外長會議,明確盟軍“開闢第二戰場”的具體時間,他才有可能參加此次峰會。說白了,外長會議其實就是一次“試探外交”,蘇聯的面子必須顧及到。

蘇聯統帥還未就參會給出具體答案,丘吉爾這邊卻出了狀況。他建議首腦會議分三個階段進行,先由美、英兩國在開羅達成初步協議,再在德黑蘭舉行美、英、蘇三國首腦正式會議;最後,美、英兩國再回到開羅繼續商討出兵印緬等問題。

可以說,丘吉爾此番建議十分“陰險”。一方面,他將中國排除在外,就是想繼續利用英國的影響力,去左右美國的戰略方向;另一方面,透過這種方式向蘇聯表明美、英兩國永遠是一家,甚至是炫耀和示威。峰會還未開,矛盾卻更加突出。

但羅斯福何許人也,豈能中了丘吉爾的“圈套”。他既同意丘吉爾分三段開會的建議,又致電蔣校長到開羅舉行首腦會晤。這麼做,不僅將中國拉入“大國集團”,抬高中國的國際地位,而且不給蘇聯人留下英、美兩國“秘密商談”的口實。

更關鍵的一點,戳破了丘吉爾的險惡用心,使其不能成為阻礙大國間協商,以及美國將主導世界的“攔路虎”。睿智的羅斯福也終於讓蘇聯統帥看到了西方國家的誠意,並答應參加德黑蘭會議。此時的丘吉爾也徹底明白,美國的目標更遠大。

當然,《開羅宣言》對中國來說意義重大,不僅明確了戰後日本必須將東三省、臺灣和澎湖列島歸還給中國,而且得到了美方提供90個師的裝備,甚至還有10個美軍師來華作戰等等。更讓人高興的是,丘吉爾試圖延後的緬甸戰役即將展開。

由此可見,此時的羅斯福已經開始構建戰後的集體安全觀,尤其是其戰時政策保證了美國成為聯合國的一員,而“四國首腦”會議正是基於這樣的設想召開的。正如後世評價的那樣,“他把自己從輪椅上舉起,把整個國家自屈服中解放”。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2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為什麼波羅的海三國會急於擺脫蘇聯?這其中又有什麼樣的歷史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