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碧波萬頃的波羅的海東岸,有三個國土面積不大的國家,它們分別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在上世界九十年代以前他們都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但是,進入九十年代後,立陶宛於1990年3月11日率先宣佈從蘇聯獨立出來,接著蘇聯8.19事件以後,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也先後宣佈獨立,在此之後其他加盟國也紛紛宣佈獨立脫離蘇聯。

一個超級大國就這樣分崩離析,走向了窮途末路,可以說波羅的海三國對蘇聯的徹底拋棄是蘇聯解體的第一步。

波羅的海三國由於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扼守著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因此從18世紀起就成了沙俄擴張的目標和物件,沙俄在彼得大帝時期發動了歐洲歷史上著名的“大北方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事實力大增,而俄國經過十月革命剛建立蘇維埃政權希望早日退出戰爭,因此於1918年3月與德國簽訂條約將波羅的海三國割讓給德國,僅僅過了8個月,德國戰爭失敗,蘇維埃想乘機奪回三國納入蘇俄領土,遭到三國抗爭,1920年,三國先後宣佈獨立,其最大的威脅來自蘇聯。

波羅的海三國處在德國和蘇聯夾縫中不得不宣佈保持中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夥同蘇聯瓜分了波蘭,蘇聯則對三國下手,1939年9月底10月初,蘇聯分別與三國簽訂互助條約,而蘇聯和德國秘密簽訂了一個《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個條約劃定了各自的勢力邊界,以三國為界,在蘇聯強大的軍事壓力下,1940年8月,三國先後被納入蘇聯。

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波羅的海三國長期處於被奴役被瓜分的境地,幾乎沒有獨立自主的能力,也從來沒有在民族感情上歸屬蘇聯,二戰期間波羅的海三國也是被迫加入蘇聯的,蘇聯的行為帶有明顯的侵略性質。這不僅僅傷害了三個小國的民族感情,有損於自身的社會主義形象,而且為蘇聯以後的民族問題埋下了禍根。

斯大林執政時期,三國大量的知識分子被遷徙的西伯利亞,致使民族茅盾不斷加深,斯大林的後繼者不但沒有糾正斯大林的錯誤,反而樂觀地認為,經過各民族的混雜融合,蘇聯已經不存在民族問題。

20世紀八十年代後期,蘇聯民族問題所埋下的禍根開始逐漸顯露出來,到了1989年戈爾巴喬夫在蘇聯改革中提倡的民主化,公開性,在客觀上助長了民族分裂主義,三國的民族主義運動更加高漲。

1989年8月22日,立陶宛率先宣佈蘇德條約無效,宣佈立陶宛1940年加入聯盟的宣言非法,8月24日利用蘇德條約秘密議定書籤訂50週年之際,三國聯合舉行了有200萬參加的從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到立陶宛首都維爾紐長達600公里的人鏈活動,稱之為“波羅的海之路”。提出要自由,要獨立,要脫離蘇聯。

波羅的海三國在1990年先後宣佈脫離蘇維埃政權。

3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地理位置的優越,時間的恰到好處,印度一步一步淪為英國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