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經歷了安史之亂,雖說是平息了叛亂,但是也導致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且在在這場動亂過後的唐朝國力早已由盛轉衰,人口銳減。雖唐朝歷代皇帝也都為改變這種局面而不懈努力,但是卻一直卻收效甚微。
而我們今天則是要了解一位在這樣的逆境裡,差點讓唐朝看到希望的皇帝——唐憲宗李純。
唐憲宗李純,本名李淳。唐朝第十一位皇帝,唐德宗李適孫子、唐順宗李誦長子。而唐憲宗的皇位並不是卻不是其父親唐順宗李誦自己想傳位與李純的。
當時的李誦重用王叔文,王伾,劉禹錫、柳宗元“二王劉柳”為核心的的革新派勢力,動搖了宦官們的勢力,宦官俱文珍等人一手操辦,將順宗長子廣陵王李淳立為太子,更名為李純。之後又以順宗的名義下詔,由皇太子七月主持軍國政事,八月擁立李純即皇帝位,即唐憲宗,順宗退位稱太上皇,史稱“永貞內禪”。
雖說這皇位來的名不正言不順,但是唐憲宗並不失為一個好皇帝。他在位期間奮發有為,勵精圖治,重用賢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圖中興。將太宗皇帝,玄宗皇帝作為效法榜樣,將提升李唐中央集權,平定藩鎮叛亂作為首要任務。從而出現了“唐室中興”。
李純即位之後任,杜黃裳,裴度,李降等人相繼為相。並取得了不小的成績:
並且在削藩上也顯現出自己的決心。806年西川節度使劉闢叛亂,憲宗派左神策行營節度使高崇文、神策京西行營兵馬使李元奕等率軍前往討伐,後劉闢屢戰屢敗,被俘,送至長安斬首。
814年吳元濟之父淮西節度使吳少陽亡,吳元濟執掌兵權,舉兵叛亂,至817年在宰相裴度與隨鄧節度使李愬的進攻下,吳元濟敗死。818年解決淄青節度使李師道,等等。至此各地節度使都開始向唐朝開始納貢,進獻。並紛紛向李純表明忠心。
在805年至820年,唐憲宗在位期間治國有方,國家政治一度回到正軌的時代,視為中興之局。
但是這位憲宗也終究落入俗套了。尋方士,求仙藥,重用宦官,奸臣,終究是落俗。
憲宗削平僭亂,幾致治平,其美業所以不終,由苟徇近功,不敦大信故也。
早在809年就任命任命心腹宦官吐突承璀為左右神策將軍、兼河中、河陽、浙西、宣歙等道行營兵馬使和招討處置使等要職,作為統帥帶兵出征,使宦官勢力增大。大臣們都害怕宦官勢力過大,而唐憲宗這樣說道“吐突承璀只不過是一個家奴,不管給他多大的權力,我要除掉他,還不是如同拔掉一根毛那樣輕而易舉。”
在現在看來,當時的憲宗確實雄姿英發,剛明果斷,的確有能力處置吐突承璀,而且一旁有忠誠,敢於直諫的宰相裴垍,讓吐突承璀沒有作亂的機會。
但是等到了憲宗後期,李純自覺取得了一些成績,立了不朽之功,便信仙好佛,祈求長生,怠慢政務。而唐朝的最後一絲生機也彷彿消散了。
如憲宗之信方士,任宦官,好進奉,都自削平外患而來,卒之身陷大禍,死於非命,史官猶第書暴崩,不明言遭弒,本編依史演述,雖未直書弒逆,而首惡有歸,情事已躍然紙上,豈必待顯揭乎哉?
而又因時常進服方士所練的“仙丹”,在這期間,憲宗的脾氣也越發的不好。時常遷怒左右的宦官,因此,宦官們又積極擁立皇太子即位。
而等到,唐憲宗暴斃後,其在位期間所取得一切成績,也都灰飛煙滅。唐朝的毀滅似乎不可阻擋。藩鎮繼續割據,黨禍之爭開啟,唐皇朝進入了更加動盪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