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各縣編纂縣誌始於明清時代,志書中除了各地物產、人物外,自然也不會缺乏各自列出的“八景”。不過,隨著時代的推移,一些舊景緻逐漸消失,新的景緻來替補、取代。
晚清時期,因為戰亂流離,原來欒城縣(今天的石家莊市欒城區)八景之二的“冶浦寒亭”和“綠柳長廊”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洨堤柳鶯”“眉山發跡”新景。而這兩個新景緻的產生,又和時任欒城知縣桂超萬息息相關。
今天的欒城|圖來自欒城融媒體中心李明發
桂超萬治理欒城
桂超萬,字丹盟,安徽貴池人,他1784年出生,1832年中進士。其實早在署理欒城政務之前,桂超萬就曾在江蘇陽湖縣短暫任職。期間他成功處理了兩起棘手案件,得到了當時江蘇巡撫林則徐的讚譽。
公元1837年,桂超萬調任欒城知縣,在任四年間,他“慷慨任事,察民疾苦,好文學,樂造多士”,贏得了欒城百姓的一致讚譽。
當時的欒城縣水患嚴重,盜賊橫行,加上自然災害和賦稅沉重,本縣民生較為困苦。桂超萬上任後即刻開始著手處理。
當時的盜匪經常流竄作案,再跑到縣域交界的三不管地帶躲藏。針對這一情況,桂超萬組織縣內力量全力緝捕,並和鄰縣通力合作將他們消滅。不久後,匪患平息,百姓生活重新恢復平靜。
針對當時的欒城的水患問題,桂超萬組織百姓疏浚洨河、金水河和護城河的河道並建設堤壩防備水災。此外,他還組織大夥平整道路,修建灌溉溝渠以發展農業。
眉山發跡碑複製品|圖來自欒城融媒體中心李明發
縣內大戶隱匿田產,沉重的租稅轉嫁到百姓頭上。針對此種弊端,桂超萬硬性規定大戶的免役土地不能超過三十畝,防止他們對百姓的盤剝欺壓。
為了讓百姓能在荒年時家有餘糧,桂超萬鼓勵大家種樹、飼養牲畜、修井肥田。高產的甘薯和耐旱的棉花在欒城地域內被廣泛種植。
此外,喜好儒學崇尚文治的桂超萬還在縣內設立義塾。桂超萬在欒城任職期間,還專門制定了縣內龍岡書院的20條規章制度,內容涵蓋院招生條件、童生在校紀律、考試製度以及財務管理、書院維修規程等各個方面。
今天的欒城蘇味道墓|圖來自欒城融媒體中心李明發
當時的欒城飽受蝗災、旱災困擾,當時有不法分子造謠生事。桂超萬以義塾為陣地,進行講學,教授科學救災知識,人心才安定下來。
他還組織了續修縣誌工作,自康熙時代被中斷了150多年的欒城修志工作得到了重新恢復。
桂超萬和“欒城八景”
據說,在疏浚河道過程中還發生了一件趣事。民工在洨河河道中發現了一通書有“眉山發跡”字樣的石碑。宋代文豪蘇洵、蘇東坡的先祖蘇味道就是欒城人,後來蘇味道二兒子在今天四川眉山定居,到宋朝時,眉山宋氏家族中湧現出了蘇洵、蘇軾、蘇轍三位文豪。蘇軾、蘇轍追尋欒城源流,這塊石碑記錄的正是這樣一段斯文歷史。
唐國強版蘇東坡
喜出望外的桂超萬將石碑清洗乾淨後立在龍岡書院門前。而經過治理後的洨河綠柳拂堤,鳥語花香,這等美景自然蕩起人們心頭的無限詩意。“洨堤柳鶯”和“眉山發跡”被列入新的“欒城八景”之列。
離開欒城的桂超萬
欒城任職期滿後,桂超萬又調到萬全、豐潤任職。當時,英國海軍企圖從海上進犯天津,沿海地區戒菸備戰。桂超萬用心訓練鄉勇,又招募本地打野鴨的獵人備戰。
因為治政成績出色,桂超萬被直隸總督訥爾經額奏請升任為北運河務關同知。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桂超萬出任揚州知府,任期兩年間,他倡導節儉,整理訴訟案件,打壓了本地奢靡鋪張的不良風氣。
左宗棠影視形象
之後,桂超萬調任蘇州知府。當時的蘇州轄區內,因漕運而來的積弊甚多,桂超萬打擊豪強,制定合理章程,緩解了階級矛盾。當地的佃戶毆打業主,不少海運水手失業,心中不滿。這兩幫人集合到一起,來勢洶洶。桂超萬帶了少數兵丁,在他耐心細緻的勸導工作下,這兩夥人散去,一場禍亂被消弭於無形。
桂超萬晚年退休,在家休養。後來他重新被啟用,署理福建糧儲道,擔任福建按察使。公元1863年,桂超萬卒於福建任上,時年80歲。
仕途三十餘年,桂超萬不光是勤心政務的官員,他還擅長寫詩作文,整理筆記,撰有《惇裕堂古文》《養浩齋詩稿》《宦遊記略》等詩文集。
他讓左宗棠念念不忘
桂超萬政績不光得到了林則徐和其他上級的關注、讚許,當時一位進京趕考的湖南士子也對他心嚮往之。他就是晚清名臣,左宗棠。
道光十七年(1837年),25歲的左宗棠進京趕考,路過欒城。閒暇之餘,左宗棠觀覽欒城街市,街上張貼的一張由本縣知縣撰寫的告示引發了他的注意。這張告示勸民耕種備荒,告訴大家種植甘薯、棉花的好處,並細緻列出了備荒政策。左宗棠尋訪欒城百姓,大家都說這是個廉潔愛民的好官。
在欒城的這段經歷,給年輕的左宗棠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讓他大為感動。等到了京城,左宗棠講起自己在欒城的經歷,他的同鄉、時任翰林院編修勞崇光和御史黎吉雲告訴他,這位好官,名為桂超萬。這也是左宗棠第一次知道他的名字。
公元1863年的左宗棠已經貴為閩浙總督,此時的桂超萬正在福建任職。不久後,桂超萬因病去世,他的死,讓左宗棠傷悼不已。他在寫給友人的信中動情地說道:桂丹翁之亡,令人神傷不已。憶昔會試北行,道出欒城時,聆其政聲洋溢,已心儀而敬慕之。
桂超萬名列《清史稿》
為了表彰桂超萬和徐臺英(廣東南海人,曾任華容知縣)的卓著政績,左宗棠特意上《桂臬司徐縣令循聲卓著懇下史官立傳表彰折》,奏請朝廷,懇請為這二人立傳寫入史書。這才有了後來《清史稿·循吏傳(三)》中的《桂超萬傳》。
外國報紙裡的勞崇光
可惜的是,後世冶河水逐漸乾涸,當年垂柳拂堤、波光粼粼的景色早已消失不見。而桂超萬勤政愛民的故事,依然在欒城當地流傳。
本文相關參考及引用文獻、資料:《清史稿·循吏傳(三)·桂超萬傳》《清代石家莊書院探析》《左宗棠吏治思想溯源》《左宗棠科學技術思想研究》《欒城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