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自1840年鴉片戰爭起,中國內憂外患深重。尤其是兩次鴉片戰爭一再慘敗,令清廷仕宦極為震驚,他們認為中國是敗在缺乏堅船利炮等科技,所以需學習西方擅長的技術來對付他們的入侵,即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

同時,湘、淮軍與洋槍隊聯合鎮壓太平天國的成效,使得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名臣體驗到西洋槍炮的優越。因此得出了為挽救朝廷垂危,非學習西洋以自強不可的結論。自1860年起,近代首場學習西洋的改革──洋務運動,便應運而生。

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即堅持以中國傳統的制度文化為本,輔以學習和應用西方的科學技術。其代表人物有恭親王奕欣、文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稱為「洋務派」,領導機構是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洋務運動共歷三十餘年,前期以「自強」為口號,重在發展軍事工業及效法外國軍事訓練;後期則轉為「自富」,重點在於發展各種民用實業。其重要措施包括培儲人才、加強軍備、建設實業三方面。

由於洋務運動為維護清廷統治而不願學習歐美的憲政制度,加以朝廷吏治敗壞,令自強、自富的目標難以達到。及至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李鴻章等經營多年之北洋海軍竟遭慘敗,遂宣告了洋務運動之失敗。儘管如此,這一輪向西方學習還是創立了一批新興工商業,培養了軍事、科技人才,令中國邁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派學生出國

縱觀整個洋務運動,其主要措施可分儲才、強兵、實業方面。在培儲人才方面,包括下列幾類:

設館教習西文:如京師設同文館、上海創廣方言館等。

翻譯西方書籍:如江南機器製造總局附設翻譯處,數年內翻譯圖書百餘種。

遣人留學:1872年,初派出國學生三十人,前後共百餘人。

創立各類學堂:如馬尾船政學堂、天津水師學堂和武備學堂、天津醫學堂等。

培養軍事人才:派人至英、法、德等國學習西方海、陸軍。

其中選派留學生尤值大書特書。清代中期留學生原來只是零零星星,如1847年跟隨傳教士出國的港澳生容閎、黃勝、黃寬。1872至1875年,經容閎倡議,清政府派遣了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幼童赴美留學,其中不乏後來各行各業優秀人才,如詹天佑成為「中國鐵路之父」、唐紹儀曾出任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理、唐國安當上清華大學首任校長。

洋務運動期間,「培儲人才」的意圖亦貫徹始終,而「加強軍備」、「建設實業」則成為前、後期的重點,並分別以「自強」、「自富」為目標。為了增強國防力量,洋務派努力學習西方軍事科技:

創辦軍工:曾國藩、李鴻章等在上海設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在南京設金陵機器製造局,另有天津機器製造局、漢陽兵工廠,均屬當時著名的軍火工廠。

建造軍用艦艇:福州船政局設立後,曾先後建造兵船三十餘艘。

創立新式海軍:撥款購買西方船炮以裝備水師,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廣東四支新式海軍。

建設海軍基地:1885年,正式成立海軍衙門,次年修建旅順、威海衛等大型軍港。

廣建軍事院校:如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廣州魚雷學堂、威海水師學堂、南洋水師學堂、旅順魚雷學堂、江南陸軍學堂、上海操炮學堂等。

在軍事工業和新式海陸軍擴充的情況下,洋務運動期間中國軍事實力明顯增強。

改革進行了一段時間,洋務派認識到不能單憑公帑片面加強軍備,還須廣泛加強工業基礎,並以官督商辦的形式發展民用實業。因此,洋務運動後期乃以「自富」為宗旨而展開,例如:

發展海陸交通:在上海設輪船招商局以經營內河與遠洋航運業務,在京滬嘗試由外國投資修築鐵路(未成),後自建唐山至胥各莊的短程鐵路。

改善郵政電訊:在大沽北塘海口炮臺與天津之間試設電報,在天津創立電報總局(下設分局七處)。

興辦礦物採煉:在直隸創立開平礦務局,在黑龍江設漠河金礦局,在湖北建立漢陽鐵廠。

創設民用企業:建立甘肅織呢總局,籌建機器織布局,設立織布、紡紗、制麻、繅絲、針釘、氈呢等廠。這些企業均採用西方技術和裝置生產,屬近代新型企業。

洋務運動所發展的實業,令中國近代工商業始具雛形。

洋務運動追求自強自富,洋務派也常以建立北洋海軍為最高成就而自詡。然此新建海軍卻在中日甲午戰爭中被日軍徹底殲滅,從而宣告洋務運動破產。自強失敗原因,首先在其「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指導思想存在根本問題。洋務派只想鞏固清朝統治,以維護君主專制為「體」,誤以為只要效法洋人之船堅炮利即可圖強,襲人皮毛、捨本逐末之餘,亦對洋人過於依賴。另外,由於民智未開,洋務運動又未作徹底的教育改革,故民間對新事物多有抗拒、妨礙。加以當時掌握清廷重權的「後黨」不想作根本之改變,獨專朝政的慈禧太后也挪用海軍軍費以修繕供自己玩賞遊宴的頤和園。

儘管如此,洋務運動畢竟是近代中國學習西方先進文明之第一次嘗試,其所推行的軍事、教育、經濟等方面的改革,對中國近代的國防、工商業、社會文化發展,有其不容抹殺之歷史作用。

19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孔姓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