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我在寫一本關於明朝的小說,原本是計劃要將葛誠寫成一個小人一般的反派角色的。

可是一查網路資料,看到一篇浙江新聞《東陽市境內獨存的本土人物專祠——褒忠祠內話葛誠》,我決定稍微調整了一下設定。

葛誠,許多人可能都沒聽說過,但如果翻閱一下明朝靖難之役的資料,那你就會發現他的名字。

葛誠劇照

《明史》中有關葛誠這個人的記載極為簡單:

“葛誠,不知所由進。洪武末年,為燕府長史……及昺、貴將圖王,誠與護衛指揮使盧振約為內應。事敗,誠、振俱被殺,夷其族。”

明朝靖難之役是改變明朝走向的歷史大事件,而葛誠就是燕王朱棣靖難起兵的“首殺”之一

燕王朱棣殺死前來抓捕自己的北平布政使張昺、都指揮使謝貴,並誅殺王府內的“奸細”指揮使盧振和長史葛誠。之後,朱棣派兵連夜攻打北京(當時為北平)九門,正式舉旗“靖難”。

關於葛誠的歷史資料極少,《明史》甚至說“不知所由進”,不知道葛誠的過往與出身,度娘能查到的也是《明史》中記載的這一段。

但浙江這篇新聞文章給我們補充了一些關鍵的歷史資料,至於是否真實,交給專家們去考證了。

關於葛誠,我有以下三個觀點:

一、有才華,方孝孺都推崇他的文章

圖片來自圖蟲創意

根據浙江新聞的文章中引用的《道光東陽縣誌》,翻譯如下:

葛誠,原名叫信,字誠之,是仁壽鄉人,葛巖的兒子。

小時候,他得到家學傳承,文采斐然,受到當時大明朝的大儒方孝孺的推崇。方孝孺曾經路過東陽在葛誠的好古齋做過客,為葛誠寫過作品的“記”。

葛誠被人舉薦做官,曾先後做過明朝秦王王府、湘王王府的長史,後來又改為燕王王府的長史。

他曾經奉召入京,向建文帝朱允炆彙報燕王府的事情。建文帝所問的關於朱棣與燕王府的事情,他都如實相告。

圖片來自圖蟲創意

返回北平後,燕王覺察到了葛誠有異心。那時,燕王裝病,夏天抱著火爐喊冷。北平布政使張昺、都指揮謝貴前來探望,葛誠告訴兩人說燕王沒有病,但照這樣下去將會有病。他還秘密上書建文帝。

當張昺與謝貴等人奉建文帝之命要逮捕燕王朱棣時,葛誠與燕王府衛隊指揮使盧振約定作為內應協助張昺二人。擒拿燕王的事情失敗後,葛誠與盧振一同被誅殺,葛誠的族人也一同被滅族了。

葛誠著有四卷《願善集》,兩卷《愚齋雜錄》,在獲罪被殺的時候一同被毀了。

後世,葛誠獲得大理少卿的封號,諡號為“果愍(憫)”,乾隆四十一年被賜諡號“烈愍”。

人的名,樹的影。如果能夠方孝孺都推崇葛誠的文章,那麼葛誠的確是一個文采斐然的文人。

據說,葛誠也曾求學於明朝大儒宋濂的門下,被方孝孺引為知己,由此可見葛誠是很有才華的。

二、為人實誠,人品好,受朱元璋重用

圖片來自圖蟲創意

據說,葛誠的父親葛巖是一個溫和而正直的人,視仁義忠信為人的根本。有其父必有其子,想來葛誠很大程度上也有他父親的這些性格特徵。

從葛誠的名字就可見一斑,據《道光東陽縣誌》:“葛誠原名信,字誠之”。

此外,葛誠被方孝孺推崇,視為知己。從這點來說,葛誠也是一個比較傳統的文人,對於忠義很看重。

畢竟,人以類聚,能夠被方孝孺引為知己,說明兩人在許多觀念和思想上是相似或相同的,就是我們常說的志同道合。

方孝孺墓,圖片來自圖蟲創意

據《道光東陽縣誌》所說,葛誠曾經給明朝的秦王、湘王和燕王都當過長史。

從這個資訊,我推斷出一點:葛誠這人的人品和官品都不錯。

之所以我這麼推測,是因為朱元璋這個人。明太祖朱元璋是個狠人,殺人無數,多疑而兇狠。

如果葛誠的人品不好或者官品不好,他是不可能被朱元璋重用的,而且連續讓葛誠在秦王朱樉、湘王朱柏和燕王朱棣府上當王府長史。

圖片來自圖蟲創意

朱元璋能夠連續在三位王爺府中當長史,說明朱元璋很信任葛誠。

要麼是葛誠的人品與官品確實好,要麼葛誠還有另一個秘密的身份,我個人懷疑葛誠可能是朱元璋的秘密錦衣衛之一

方孝孺與葛誠都被朱棣誅殺,這一點上也可以說明一點,兩人極為忠君。

忠於朱允炆,自然不忠於朱棣。因此,葛誠之死涉及站隊的問題。

三、站錯了隊伍,被朱棣視為奸細而誅殺

葛誠與方孝孺大體上是屬於一類人,極為看重忠孝仁義,是傳統的儒學文人。

葛誠的被誅殺的命運源於站錯了隊,是錯誤的時間站在了錯誤的隊伍裡,與他的為人無關。就跟方孝孺類似,是時運不濟。

圖片來自圖蟲創意

不同的立場會對歷史人物有不同的評價

在這朱元璋與朱允炆的立場上來說,葛誠絕對是一個忠君愛國的好臣子,好長史。

然而,如果站在燕王朱棣的立場上來說,葛誠就是吃裡扒外,有反骨和異心的內奸與叛徒。

《明史.職官志四》中對長史的職權是這樣說的:

長史負責王府的政事訴訟,負責輔佐王爺,對王爺的行為進行規勸、指正,幫助王爺改正錯誤。同時,負責統領王府中的各種官員使他們各行其是。

長史也負責王府中一些禮儀,比如請名、請封、請婚、答謝、上表進書等,可以替王爺向皇上啟奏。王爺要是有什麼行為過失,皇帝就會詢問或者責備長史。

總之,在我看來,王府長史是一個很坑人的職位,很容易得罪王爺或者皇帝。

長史是夾在王爺與皇帝之間的“夾心餅乾”,極容易兩頭受氣或者得罪其中的一方。說白了,王府長史就是皇帝放在王府中的眼線。

之所以葛誠能在秦王、湘王和燕王府中當長史,他能活到建文帝上臺,是因為朱元璋夠兇狠毒辣,有足夠的威懾力。可以說朱元璋在位,不管是哪位王爺都不敢動長史,否則朱元璋暴怒,後果嚴重。

朱元璋,圖片來自圖蟲創意

但俗話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葛誠當了三位王爺的長史,最終栽在了燕王朱棣手裡。

洪武三十一年,即1399年,朱元璋駕崩後,皇太孫朱允炆即皇帝位,史稱建文帝。朱元璋去世是葛誠命運轉折的關鍵,在此之前還有一個關鍵事件——太子朱標英年早逝。

太子朱標的死是洪武年間最大的導火線事件,朱元璋逝世前的幾年再次大量屠殺功臣與舊臣很可能是由此引發的,其目的就是為文弱的繼承人朱允炆鋪路。

我個人懷疑,朱標死後最具有王位繼承資格的秦王、晉王和燕王,他們都成為了朱元璋清理的物件。

南京朱元璋雕塑,圖片來自圖蟲創意

雖然歷史資料記載的秦王、晉王的死亡都屬於正常死亡,但這些正常死亡的時機不太正常,存在著說不清的巧合。

為什麼在朱元璋逝世前,秦王和晉王先後去世?

聯絡一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死後一系列的重要人物的死亡,我真的有一種陰謀論的觀點:他們的死可能是朱元璋的局!

為什麼朱允炆一登基就要削藩,就要對付朱棣?

難道真的只是黃子澄和齊泰慫恿的,難道就沒有可能是朱元璋的既定安排?

圖片來自圖蟲創意

或許建文帝朱允炆只是聽話照做,而朱棣是不得不反,而葛誠也是個忠君愛國的實誠人,然而命運不濟,站錯了隊伍而已!

站錯了隊,在古代是會付出慘重代價的,包括生命。

葛誠,一個明朝的實誠人,差點就壞了朱棣的大事,若不是站錯了隊伍,或許他會是永樂一朝的重要人物。

歷史就是這樣,一切的偶然都是必然,一切的必然或許只源於一個偶然。

你覺得,朱元璋是不是夠狠,連兒子都殺了呢?

2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慕尼黑協定》:綏靖主義的巔峰,歐洲的噩夢從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