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美國通往世界霸權的路上,最重要的事情應該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投降,歐洲一片廢墟,蘇聯崛起,美國奪得世界霸權,歷史書基本上都是這麼說的。但問題是,為什麼二戰能夠確立美國霸權?

答案就是,美國在二戰中體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壓倒性優勢:它同時援助各大盟國,同時在歐洲和太平洋兩大主戰場作戰,而且要求對手無條件投降,這種結束戰爭的方式,也是美國提的。英國首相邱吉爾想不同意,但根本沒辦法。

那為什麼美國此時有這樣壓倒性的優勢?有人說是因為美國的家底最厚,生產能力最強。這個話有道理。你看太平洋戰場,日本偷襲珍珠港把美國徹底拖進了戰爭。現在很多人說日本人瘋狂,孤注一擲,低估美國。但實際上當時日美海軍實力對比還是有利於日本的,日本有10艘航母,美國只有7艘。但在以後的4年時間裡,日本砸鍋賣鐵總共造了20艘不到的航母,美國造了多少?147艘。完全是碾壓式的,這仗都沒法打。

但是我告訴你,這只是表面現象。美國能形成這樣壓倒性的優勢,最大的祕密在於它的巨集觀組織能力。換句話說,它把各種資源用一種系統工程的思路組織了起來,實現了質和量的乘積最大化。

美國的軍工生產

實際上不光是日本這些國家,連美國自己都沒有想到它的軍工生產會有這麼大的爆發式增長。有些學者專門比較了幾個國家的戰時生產效率,結論是日本不如德國,德國不如英國。但英國和美國比又差遠了,1944年美國從事軍工生產的工人不到英國的兩倍,但產量是英國的4倍。這種差距說到底,就是組織能力的差距。

彼得•德魯克寫過一本書,叫《公司的概念》,詳細地說了這種組織優勢對美國軍工的作用,我這裡不詳細說了。

因為講到戰爭,我們說軍隊可能更直接一點。二戰時期,你要是隻看作戰部隊,那最強的肯定是德軍,這是戰史界公認的。我拿美軍和德軍比較一下,你就會發現美軍的組織特色。

德軍的組織結構裡面,作戰部隊明顯是重中之重,人數佔54%,後勤部隊在總數中只佔一小部分。美軍不一樣,它的組織結構裡面不存在一枝獨大的情況,其中後勤的比重非常大,基本和作戰部隊一樣。

五星上將艾森豪威爾在《遠征Continental》這本回憶錄裡面,說有五種裝備對美軍獲勝起到了最關鍵的作用。哪五種?吉普車、推土機、水陸兩用卡車、兩噸半卡車和C-47運輸機。你會感到奇怪,這裡沒有一樣是武器,差不多都是後勤和輔助裝備。這反映出什麼?這可不光是美軍重視後勤,而是反映出美國是把軍隊當成一個完整的大系統在組織,它追求的不是精銳的作戰部隊,而是軍隊的整體效能。我拿考試作個比喻你就更清楚了,德軍拼的是單科,美軍拼的是總分。所以你看,美國的軍事機器也是靠系統工程的組織能力來取勝的。

說到這裡,我要介紹一位代表性的人物。如果講起二戰中的美國名將,我們一般都會想到巴頓、麥克阿瑟、尼米茲、艾森豪威爾這些戰功赫赫的人,但實際上對二戰勝利貢獻最大的將軍並不是他們,而是當時的陸軍參謀長喬治•馬歇爾。戰爭結束以後,美國總統杜魯門是這樣評價馬歇爾的,他說數百萬人都立下功勳,但馬歇爾奉獻的是勝利。為什麼評價這麼高?因為馬歇爾是美國所有軍事行動的總排程,是戰爭的管理者。你看他做的幾件事情,就能夠很好地了解美軍那種大系統的組織能力了。

比方說,馬歇爾在開戰之前就對軍工生產進行了整體的定量管理,從原材料儲備到技術,到人力分配,到產出,都有一整套要求。所以美國軍工擴張的預備工作或者說流程事先都做好了。這實際上就是一種管理前置,事先把流程和結構都準備好,一旦需要就按這個來。所以說,美國軍工生產的那種優勢能那麼快就體現出來,除了工業組織能力本身以外,這種前置式的定量管理非常關鍵。

美國的軍隊結構

美國和歐洲、亞洲都隔著大洋,所以美國一開始不重視陸軍,覺得應該把資源省下來,主要放在海軍和空軍上。當時羅斯福總統就特別希望建一支超大規模的戰略空軍,光靠轟炸就把德國炸投降。馬歇爾堅決反對,他的意思是,軍隊是一個大系統,絕對不能用這種“單打一”的做法,各部分必須均衡才能把整體效能發揮出來。

最後在馬歇爾的堅持下,美國二戰期間各軍種的投入基本平衡。後來證明,馬歇爾是正確的。當時英美空軍對德國進行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略轟炸,很多德國城市都被夷為平地。看上去很有威力,但我告訴你,他們的目標是要打擊德國軍工,而轟炸高峰的1944年正是德國軍工生產的高峰,所以單一力量的效果就是有限。

沒有馬歇爾堅持的各軍種均衡發展,美國就沒有一支大規模陸軍,也不會有後來的諾曼底登陸。所以你看,馬歇爾這種軍種建設的思路也是系統管理,追求的不是單科成績,而是最後的總分。

說到這裡你可能覺得馬歇爾做的就是這種大的、巨集觀的組織管理。但我告訴你,這種管理會向下延伸,進入細節管理層面。現在我們看二戰的電影會有種感覺,美軍士兵的伙食和給養太好了。事實也確實這樣,美軍士兵到歐洲以後,老百姓都會覺得非常不可思議,普通當兵的身上都帶著巧克力和口香糖。那這光是因為美國有錢嗎?真的不是。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到歐洲打仗的美軍吃得很差。馬歇爾就認為,一支部隊有沒有戰鬥力不光看它的武器和訓練,士氣很重要。那這些離家千里的部隊怎麼保證士氣呢?那就得考慮到他們的生活條件。他抓了兩件事——

一件就是伙食和給養,到歐洲的美軍身上帶著歐洲老百姓想象不到的軍用食品,這就是馬歇爾的主意;

另一件說出來也讓我們今天感到不可思議,那就是他堅持部隊在歐洲住的臨時營房必須刷漆,因為調查統計證明,刷漆的房子能帶給士兵更多安定感,減少他們的思鄉情緒。

你想想,這是在70多年以前,他的組織管理就到了這樣的細節層面。所以我們說整體性、系統性的組織管理不光是不同領域的協調,而且還包括從巨集觀到微觀的縱向管理。——徐棄鬱《美國簡史三十講》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從歷史發展趨勢看,城的出現會導致人往“工蟻”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