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憲宗時期乃至於往後40多年發生了一件大事情,“牛李黨爭“兩大官僚集團為爭奪權力,在朝廷上兩大黨派,互相傾軋,導致很多人才,很多有能力的人,因為黨爭,而無法為朝廷效力,使本就腐朽的唐朝加速走向滅亡。
“牛黨”是指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首的官僚集團;“李黨”是指以李德裕為首的官僚集團。牛黨大多是科舉出身,屬於庶族地主,門第卑微,靠寒窗苦讀考取進士,獲得官職。李黨大多出身於世家大族,門第顯赫。他們往往依靠父祖的高官地位而進入官場,稱為“門蔭”出身。武宗不夭,德裕不竄,唐其可以復興乎!
而這件事的起因則得從憲宗時期開始說起,牛僧孺等人當時進士考試,在考卷中批評了朝政,裡面就提及了揭露了李吉甫(李德裕之父)的不足之處。因此李吉甫就向皇帝進言,說考官與考生相互勾結,降了考官的職,又將本來取得很好成績的牛僧孺等人晾在一邊,不加以提拔。
但是也是因此,這件事情在朝野中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大臣們都為牛僧孺等人鳴冤,譴責李吉甫,憲宗迫於壓力貶李吉甫為節度使,並讓牛僧孺,裡的裕等人入朝為官。至此領頭人黨爭的苗頭已經埋下。
而在這兩大政治黨派爭鬥時,都隨處可見宦官勢力的影子。這也是李唐後期的一大特點,宦官和皇帝,就相當於家奴和主人,宦官的權力全都是依附於皇帝的產物,比如憲宗一駕崩,只有作為擁立太子做了皇帝的這一脈的宦官沒有被清算。
但就是這樣,宦官的權利依舊強大,李唐後期皇帝的擁立到了由宦官做主的地步,他們插手各種勢力鬥爭,只為使自己的權利,更加鞏固,自然牛李黨爭也不例外。
而牛李黨爭在憲宗時期還算是小打小鬧,因為此時牛李兩黨,魁首都沒有走進政治權力的中心,而經歷了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之後,因為這三位帝王實屬命短,自然一朝帝王一朝臣。尤其是在文宗時期,文宗親信李訓,鄭注,想以他們解除宦官專政的局面。
可是這二人也是爭權奪利互相排擠,自然牛李二黨也不受重用,但也有著不可小覷的力量。而等文宗皇帝,甘露之謀敗露失敗。文宗也成了仇士良的提線木偶,自己也傷感憂疾成病。
而這個時期的李商隱也同樣做下這首詩來反映這個時期的現狀。
玉帳牙旗得上游,安危須共主君憂。
竇融表已來關右,陶侃軍宜次石頭。
豈有蛟龍愁失水?更無鷹隼擊高秋!
晝號夜哭兼幽顯,早晚星關雪涕收。
這時宦官們又因文帝病重,便下詔太子監國,但是仇士良不顧朝臣反對,堅決擁立文宗之弟李炎當了皇帝,這就是後來的而唐武宗。
這個時期,牛李黨爭也達到了高潮。
因為牛黨壓錯寶,牛黨和牛黨所依靠的宦官勢力支援的皇位繼承人未能繼位,而李黨和其身後的這些宦官支援李唐武宗自然就得勢了。牛黨等人被貶出朝廷,而李黨的李德裕升為宰相,而且在這個位置上也是幹出了一些成績。討平澤潞叛亂﹑破回鶻﹑廢佛教,和唐武宗一起打造了會昌中興。
但是這個李德裕,獨斷專行、排斥異己,這樣的作風不但為反對派所憎恨,也為宦官所不滿。等到武宗死後,昌宗上位,自然成了首要針對的物件。李黨的主要人物,全都遭貶黜外放。
武宗不夭,德裕不竄,唐其可以復興乎!
牛黨的令狐綯﹑崔鉉﹑魏扶相繼入相,牛僧孺﹑李宗閔也被召還朝。牛李黨爭以牛黨取得勝利而結束,長達四十年的牛李黨爭也終於收場了
而這兩大黨派到底在爭些什麼呢,我們就來說一說:
這第一:我想自然就是權力了,有了更高的地位,才有了更多的話語權。
第二:在用人方面,到底選用怎樣的官員。牛黨多科舉出身,主張透過科舉取士;李黨多門蔭出身,主張透過門蔭取士。且也因為這些貴族子弟打小就熟悉官場,也容易掌握做官的本領。
第三:對待藩鎮的態度。李黨主張對不聽朝廷命令的藩鎮用兵,以加強唐朝中央的地位;牛黨則主張姑息遷就。
在現在看來,各有各先進性,但都是為了爭奪權力的“朋黨之爭”使唐朝內耗嚴重,終使唐朝積重難返,逐漸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