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元朝是個短命的朝代,從1276年滅宋,到1368年被明軍趕出元大都,只存在了92年。如果從1279年崖山之戰,元朝實質性統一全國算起,那麼就只有區區89年。

這幾十年的時間,可以概括為:“掐頭、去尾、中間亂”。

掐頭,開國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在位18年(從滅南宋時起算);

去尾,末代皇帝元順帝在位35年(不包括北元小朝廷);

中間亂,那麼剩下的這39年,是由8位皇帝所瓜分的(也有說是9位,這點容後再表),可謂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平均一任還做不到5年。

蒙元皇帝(大汗)一覽

要搞清楚這將近四十年紛亂的元朝“中世紀”,簡單說來,看三件事就差不多了,是為——

武仁授受;

南坡之變;

兩都之戰。

01 爺爺走得晚,孫子稱皇帝

公元1294年,79週歲的忽必烈,高齡善終。他是蒙元歷代皇帝(大汗)中最長壽的,沒有之一,後來者中除了元順帝,終年49週歲之外,其他人能活到忽必烈一半歲數的,就算燒高香了。

活得長當然好,但也有一個煩惱,老太爺還活著的時候,四個嫡子就全死了,那一大群孫子誰來接班呢?

忽必烈和他的四個嫡子

皇帝的遺孀、老太太闊闊真的意思,和後世的明太祖朱元璋如出一轍——

嫡子沒了就選嫡孫,也就是從太子真金的嫡子裡頭,再挑出一個來。

經過一番激烈的派系鬥爭,最後確定由真金的嫡幼子(三子)鐵穆耳即位,是為元成宗。

元成宗上位

元成宗在位12年,42歲駕崩,在短命的元朝諸帝中,壽數已然可以排名第3,他唯一的兒子德壽,就早已先他而去。

那下面誰接班?

按照蒙古傳統,這一代的“老太太”,成宗遺孀卜魯罕皇后出面了,她做出了一個匪夷所思的選擇,要捨近求遠,立元成宗的堂弟,也就是忽必烈的三兒子忙哥剌的兒子阿難答為帝。

卜魯罕皇后支援阿難答

《元史》的解釋是,卜魯罕權欲熏天,故意拉一個遠支宗王上位,勢單力孤好掌控,不妨礙自己臨朝稱制——

左丞相阿忽臺等潛謀,推成宗皇后伯要真氏(卜魯罕)稱制,阿難答輔之。

聽聽……居然要皇帝輔佐你,您這是要作慈禧老佛爺啊!

不過,阿難答真是勢單力孤嗎?

02 從“阿難答之險”到“武仁授受”

從忽必烈時期開始,忙哥剌、阿難答父子世守西北,兼領“秦王”和“安西王”,手握關中、巴蜀包括西域一帶的軍政全權。西北地區是元代色目人進入中原的通道和大本營,而阿難答也深受色目人的影響,自小皈依了伊斯蘭教,多年來在中國西北地區大力推進伊斯蘭化。

元朝作為一個“世界帝國”,朝廷中有來自中東、西亞廣大征服地區的突厥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粟特人等等,被統稱為“色目人”,他們是蒙古統治者的幕僚、幫手和理財顧問,有點像今天的米國,盎格魯撒克遜人身邊的猶太人,是一股舉足輕重的政治勢力。

色目官僚集團

作為教友和盟友,阿難答背後其實是龐大的色目官僚集團。卜魯罕掌實權,阿難答輔助,正是雙方合作與妥協的結果。

但另一邊,元成宗的兩個親侄子不幹了。此二人是真金次子答剌麻八剌的兒子,老大海山出鎮漠北,手握重兵;老二愛育黎拔力八達常駐中原,傾心漢化。

三人爭位形勢

1307年三月,近水樓臺的愛育黎拔力八達先於哥哥趕回元大都,在蒙古“漢化派”重臣哈剌哈孫的支援下,先阿難答一步發動政變,控制了朝局。此時,海山率三萬大軍正在殺奔大都的路上。

弟有功,哥有兵。

於是親兄弟明算賬,約定先由哥哥做皇帝,百年後傳位給弟弟,弟弟之後再傳給哥哥的兒子。哥哥海山當年即位,後稱元武宗,弟弟接班後,是為元仁宗,這段歷史便被稱為是“武仁授受”。

元武宗海山

距帝位一步之遙的阿難答,後被元武宗所殺。

阿難答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他自幼修習《古蘭經》,寫一手漂亮的大食文字,在其封地所在的甘肅行省和陝西行省,大力倡導伊斯蘭教,修建清真寺,推廣回回曆、給兒童實施割禮,麾下十五萬大軍,大多皈依了伊斯蘭教。

這在當時,是一個世界性的趨勢。

蒙古四大汗國形勢(窩闊臺汗國在元成宗時期滅亡)

從13世紀末開始,伊爾汗國合贊汗、金帳汗國月即別汗、察合臺汗國答兒麻失裡汗,先後廢除成吉思汗《大扎撒》,尊奉伊斯蘭經典《古蘭經》,承認唯一的真主,舉國信奉了伊斯蘭教。

可想而知,阿難答一朝權在手,背靠強大的“色目基本盤”,應該不會對抗這個世界性的趨勢,東亞也許會被全面伊斯蘭化。

關鍵時刻,蒙古“漢化派”政變得手。

大成至聖文宣王

元武宗上位後,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幾年後繼任的元仁宗,恢復科舉,組織翻譯儒家經典,推進漢化改革……元朝也由此轉向,從“伊斯蘭化”的前夜,大步奔向了“儒家化”,在當時的歐亞大陸上,絕世獨立。

然而按漢家習俗,該是“嫡長子繼承製”,元仁宗會按照“武仁授受”的舊約,傳位給侄子嗎?

03 不期而至的“南坡之變”

元武宗死後僅僅三天,他的家臣舊部便被繼位的元仁宗一網打盡,礙手的殺、礙眼的流放,尤其是武宗的兩個兒子,長子和世瓎被逼遠遁西域,投奔了萬里之遙的察合臺汗國,幼子圖帖睦爾一度曾被髮配海南島。

元仁宗、元英宗父子對元武宗後代的迫害

仁宗死後,嫡長子碩德八剌即位,是為元英宗,這也是百年元史中,唯一的一次父子相傳。

元英宗時期漢化改革更加激烈。1322年正月,英宗開蒙元皇帝之先河,頭戴通天冠,身穿絳紗袍,一副漢人皇帝的打扮,按儒家禮儀祭祀了元朝太廟。這可比他老爸恢復科舉帶來的衝擊還要大,因為科舉只和讀書人有關,英宗在太廟的表演,卻觸動了萬民之心,海內一時驚呼:漢家威儀重現。

頭戴通天冠、身穿絳紗袍的漢人皇帝形象

然而少年天子卻有些操之過急,為加速推進自己“輕徭薄賦”的儒家理想,大幅削減對蒙古宗王和勳貴的歲賜,大力淘汰冗員、啟用漢人儒臣,得罪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初入中原的蒙古小哥,身邊又只有儒臣,不諳法家權謀之道,很快便滑入了深淵——

1323年八月,按照蒙古傳統的兩都駐蹕制度,元英宗從上都開平出發,回大都過冬,中途在南坡店住宿。當晚,蒙古守舊派和色目官僚集團聯手發動政變,殺死了英宗和漢化派領袖、中書右丞相拜住,史稱“南坡之變”。

從武仁授受到南坡之變的皇位流轉情況

政變結果,守舊派從漠北迎奉真金長孫、襲封晉王的也孫鐵木兒為帝,是為元泰定帝。

這場轟轟烈烈的漢化改革,至此戛然而止。漢化派的“武仁系”失去了皇位,仁宗一脈絕嗣,但武宗皇帝還有兩個兒子,他們能善罷甘休嗎?

04 “兩都之戰”兵禍連

泰定帝在位5年,也做了5年的“維持會長”。1328年,老太爺死在元上都。

當時,太子阿速吉八就在大都,當朝第一權臣、回回人倒剌沙卻遲遲不擁立他為皇帝,引起朝野動盪。《元史》對此的評價是:

泰定帝崩於上都,倒剌沙專權自用,逾月不立君,朝野疑懼。

當時,元武宗長子還遠在西域的察合臺汗國,留守大都的武宗舊臣燕帖木兒、伯顏等人抓住機會,從江陵接來了武宗二子圖帖睦爾,在大都擁其為帝,是為元文宗,改元“天曆”。倒剌沙在上都見勢不妙,趕緊擁阿速吉八為帝,改元“天順”,元史中轟轟烈烈的“兩都之戰”拉開帷幕。

“兩都之戰”形勢

大都一派,燕帖木兒跟隨元武宗戍守漠北的宿將,本就能征善戰,上都一派的倒剌沙,理財聚斂是強項,打仗卻不擅長。再加上大都作為京杭運河的北端點,與東南膏腴之地聯絡緊密,還有河南、湖廣、江西等行省的支援,保證了物資充沛一路暢通,上都方面又怎能不敗呢?

大都派燕帖木兒親自率軍,幾進幾齣長城隘口,連續作戰,在今天的通州、順義、密雲、昌平、盧溝橋等地,與上都軍幾番血戰。打到這一年十月,倒剌沙交出玉璽乖乖投降,年僅六歲的天順帝不知所終,據說是死於亂軍之中。假如將他也算作元朝皇帝的話,那麼元朝中期便是39年9帝。

元朝自“兩都之戰”開始,便無可奈何地進入了下滑線。

行進中的蒙古大軍

以泰定帝為代表的漠北宗王被摧殘殆盡,忽必烈家族在蒙古根本之地根基動搖,日後北元殘餘勢力,在漠北被阿里不哥後裔襲殺,即緣於此;以倒剌沙為首的回回派勢力也被清洗,中央高層官員從此罕見回回人,元朝廷失去了一根重要的柱石,但副作用便是,回回人從此遠離廟堂,加快與當地居民的融合,迅速融入了中華民族大家庭。

戰爭還嚴重摧殘了中國北方地區,陝西關中、大都周邊、河南地區,都是兵鋒所及之處,史載:

饑饉薦臻,民之流亡十室而九。

如今仗打完了,該消停過日子了吧?等等……元武宗長子,也就是元文宗的大哥和世瓎,從西域風塵僕僕趕回來了……

05 “兩都之戰”兵禍連

現如今,已無法考證元文宗圖帖睦爾的心路歷程了。他少年時顛沛流離,信仰佛法,潛心書畫,與世無爭,燕帖木兒找上門來要他做皇帝,他第一反應是讓大哥來頂缸:

大兄在朔方……敢紊天序乎?

後來局勢緊迫,勉為其難稱了帝,成為了上都派的精神領袖,打贏了"兩都之戰",但元文宗還是放出話來,要信守諾言,還位給大哥,甚至主動獻出玉璽,派燕帖木兒北上迎接和世瓎。

曇花一現的元明宗和世瓎

和世瓎也是當仁不讓,半路上就稱了帝,是為元明宗;曾經的皇帝元文宗,如今搖身一變為“皇太子”。1329年八月份,兄弟倆在王忽察都(今河北省張北一帶)相見,見面的第五天,元明宗和世瓎暴斃。事發當日,文宗痛哭一場,就匆匆離開,趕往元上都重新登基。

一切都是那麼詭異,一切又是那麼的合理。

與“武仁授受”如出一轍,都是弟弟打江山,哥哥坐天下。然而當年,元武宗在漠北有整套的軍政班底,又帶了三萬人馬大兵壓境,元明宗和世瓎卻在異國他鄉流亡多年,在本土毫無根基,只帶了千餘人的衛隊,就匆匆要來“摘桃子”?

事到如今,已經不是兄弟二人誰謙誰讓的問題,而是創業元老集團利益分配的生死大事。蕭功秦等眾多先生的觀點都是,元明宗是被燕帖木兒毒死的,元文宗對此知情並默認了。

元文宗圖帖睦爾

這一事件,即為元史上的“明文之爭”,是“兩都之戰”的一點點餘波。倘若沒有這場宮廷政變性質的“明文之爭”,等元明宗勢力發展壯大後,會不會還會有一場“兩都之戰”?從這一點上說,燕帖木兒殺伐決斷,將隱患扼殺於萌芽,也不無道理。

06 長長的尾聲

也許是內心有愧,也許因為篤信佛教的“因果報應”,元文宗堅持不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死後以哥哥元明宗的兒子接班。

元明宗和世瓎有二子,燕帖木兒為了方便控制,先是選了幼子懿璘質班繼位,是為元寧宗,但幾個月後就病死了,只好再立長子妥歡帖木兒,這便是被徐達北伐軍趕出了元大都的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

元朝最後的帝位流轉形勢

元朝中期的歷史,至此也就說完了。

多說一句的是,元順帝做人並不地道,他一口咬定,是叔叔元文宗害死了自己老爹,把文宗神主移出了太廟,將文宗妻兒全部逼死。

元文宗是依靠權臣燕帖木兒上位的,本人也生性淡薄,從而開啟了元末權臣當道,皇權虛置的局面。燕帖木兒之子唐其勢,甚至喊出了“天下本我家天下”的口號。雖然後來燕帖木兒一派被另一派權臣所滅,但後來者卻更加擅權豪橫。

這個勢頭到元順帝時期也無法逆轉,當天下大亂之時,政令不出元大都,他不逃亡漠北,還能怎麼樣呢?

1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滅了遼國和北宋的金國,為什麼也需要修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