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甲午海戰無數國人都一聲嘆息,它是中國近代史一個永遠繞不過去話題,正是這場戰爭失利讓古老的清王朝開啟一番轟轟烈烈的近代變法浪潮。
一場戰爭讓天朝上國自居的清王朝,第一次意識到自己與世界強國的差距。
為什麼我們會敗於一個小小的島國?誰是這場恥辱海戰的罪魁禍首?
甲午海戰油畫
翻遍歷史厚重的塵埃,一個手無寸鐵的文人出現在這場戰爭失敗的關鍵人物中。
一場禁菸風波 引發帝國噩夢1840年6月,廣東珠江口遠沒有今天這麼繁華,受明朝延續數十年的閉關鎖國影響,珠江碼頭人煙稀少,在當時漁民外出補魚都是被嚴令禁止的,河岸上只有幾個婦女在清洗衣物。
第一次鴉片戰爭油畫
然而這一天海邊出現一艘艘戰艦,冒著黑煙的戰艦緩慢駛向岸邊,一群黃頭髮藍眼睛外國人出現在面前,珠江這片富饒之地第一次迎來一批不速之客。
4000多名陸軍在英國海軍少將懿律的帶領,乘坐48艘鐵甲船直接向珠江腹地開炮,那裡居住著數十萬百姓和巡撫官邸,轟轟烈烈的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
當時在珠江口為大清王朝捍衛東南邊陲的將領叫林則徐,這場戰爭至少表面上因他而起。
林則徐雕塑
林則徐本是湖廣總督,在意識到鴉片誤國誤民後,向光緒皇帝上書進言。當時不僅普通百姓吸食鴉片成癮,就連軍隊中也有不少軍官吸食鴉片。光緒皇帝早有禁菸的打算,此時林則徐的上奏讓光緒龍顏大悅,即刻林則徐被派遣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菸。
“鴉片不禁絕,則國日貧,民日弱,十餘年後,豈惟無可籌之餉,抑且無可用之兵。”
——清史稿
林則徐到達廣州立即對鴉片行業實行嚴格的管控,對吸食鴉片者實行絞刑,一旦發現販賣煙土者立斬不饒,這就是著名的“吸菸罪絞,販煙罪斬”。
短短几個月廣州繳獲鴉片數十噸,共計二萬二百八十三箱,一時間街頭上鴉片館紛紛關門倒閉,老百姓直呼林則徐是清官大老爺。
隨後林則徐將繳獲的鴉片放置虎門碼頭邊,用石灰加海水的方式,燒燬這批毒害人間的鴉片,這一舉動惹怒傲慢的英國人。
虎門銷煙
那時候他是朝廷官員眼中的英雄,數百萬飽受鴉片之苦百姓心中的“救世主”。
然而,很快這位“救世主”連自己的命運都無法掌控。林則徐在廣州禁菸過程中得知大多數鴉片是英國商人走私貿易攜帶,他下令凡英國的船隻進入碼頭必須開倉檢查。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擔心燒燬的鴉片引起英方不滿,林則徐以燒燬的每箱鴉片以五斤茶葉的代價向英方賠償,並讓他們簽署檔案表明今後再也不會售賣煙土的檔案。
可是弱國無外交,一點點茶葉的賠償英國自然看不上。
英國商人面對林則徐的虎門銷煙雖然損失巨大但尚可接受。讓他們真正擔心的則是虎門銷煙會不會演變成一起全國禁菸的浪潮,自己每年剝削清王朝百姓,獲利千萬的“文明商業渠道”會不會因此被打斷,這是他們萬萬不能接受的。
眼看著威逼利誘林則徐不通,於是英國人決定換一種方式,用武力震懾清王朝。
炮轟廣東無果 英軍遠赴天津很快英國人將滿腔憤怒轉變為傾瀉的炮火,當年10月英軍在義律帶領下,炮轟尖沙嘴沿岸。
水師提督關天培率領清軍奮起反抗,英軍敗走義律倉皇而逃。隨後其返回英國說服維多利亞女王,英國內閣始終不願意與清王朝發生直接軍事衝突,然而在維多利亞女王的遊說下,最終內閣以271票對262票透過軍事行動 。
維多利亞女王
第二年英軍伯麥率領十餘艘英國兵船和20多艘印度兵船炮襲珠江口,面對侵略者進攻,林則徐率領廣州軍民上下齊心,喊出“誓於廣州共存亡”的口號。
沒有人能夠知道清兵和廣東百姓依靠簡陋的炮塔,是付出怎樣的艱辛,付出多少生命的代價後成功守住了珠江口。
鴉片戰爭清軍抗擊圖
眼看無法快速獲取戰爭勝利的英軍只能一路北上,尋找大清海防的薄弱處,短短几天時間內英軍攻佔浙江和天津。
面對天津失守,幾百公里外的北京危在旦夕。
大清王朝不得不派出直隸總督琦善與英軍談判。隨後愛國英雄林則徐被罷官革職,清王朝在賠付大量真金白銀和領土換取片刻安寧。
林則徐油畫
這場戰爭拉開近代中國被侵略的序幕,但間接也起到有利的一方面。
此前朝廷上長達幾年的海防、陸防話題,咸豐皇帝和慈禧太后在見識到洋人堅船利炮厲害後,朝廷逐漸將重心放在海防上,李鴻章終於迎來自己人生高光時刻。
東方的俾斯麥 西方的座上賓隨後幾十年時間李鴻章成為洋人的座上賓,不是因為他個人魅力,而是這個身高不足168釐米合肥人,手上握有價值千萬白銀購買軍艦決定權。
那段時間李鴻章頻繁出使歐洲列強,購買大量新式軍艦。他本人更被譽為“東方的俾斯麥”,下一個被西方列強如此重視的要屬民國時期袁世凱。
李鴻章
隨後歷盡30餘年,李鴻章一手打造的北洋水師正式成立。
其實北洋水師並沒清王朝第一支水師,早在北洋建立之初,大清重點建設福建水師。這跟第一次鴉片戰爭有著密切關係,早年英軍就是橫跨印度洋從福建沿岸試圖登陸的。
隨著李鴻章上升到清王朝的權力中樞,成為晚清時期慈禧太后任命的股肱之臣,福建水師發展逐步受限,武器裝備得不到補給。朝廷花費大量軍費採購的新式裝備在李鴻章的運作下,通通成為北洋水師“私貨”。
北洋水師模型
1988年美國的一家名叫《美國海軍年鑑》軍事雜誌,將建立僅13年的北洋水師評為亞洲第一海軍,那時候的日本天皇望著遙遠東方,高大的鐵甲艦隻能望洋興嘆。
百年宿敵 從明朝到清朝如果要算日本侵略中華的野心,恐怕早在明朝就開始暴露。
在強大唐王朝時期,日本就像一個乖巧聽話的學生,每年派遣近千人的遣唐使跨過兇險海域,來到唐王朝首都長安學習。
唐朝泥塑
那時候的日本把唐朝視為老師,長安的繁華讓這群以捕魚為生的島民震驚,他們全盤吸收唐朝的文化、建築乃至法律,至今日本許多著名建築都有著唐朝影子。
那時候我們的先輩們十分慷慨,將自己先進科學技術、文化思想毫無保留教給他們。
然而200多年後,經歷安史之亂唐朝由極盛轉衰,明朝時期日本一改原來謙卑學習的態度,開始出現海盜騷擾邊境。
倭寇形象
明朝晚期,東南海域散漫著大量的倭寇,他們時常侵入沿海城市,搶劫一空又迅速揚長而去,逼迫大明王朝不得不實施禁海措施。
抗倭英雄戚繼光
如果說閉關鎖國是讓近代中華文明落後世界的根本原因,那麼日本對近代中華文明的侵略造成傷害實屬首位。
提前預警 中日海戰歷史長河任何一個王朝都離不開興盛與衰落,長時間閉關鎖國讓明朝國力下滑,最終被北方遊牧的女真諸部滅國。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他是一個極具野心的鷹派人物,一上臺就鼓吹軍國主義。1874年日本派遣軍艦攻佔我寶島,第二年北洋水師正式成立,北洋水師的建立初衷就是防禦日本帝國主義海軍南下。
那麼作為北洋水師的奠基人,李鴻章是怎麼看待北洋水師的頭號敵人?
李鴻章
在中國近代歷史中,李鴻章實屬一個“能人”。
當明治天皇上臺宣佈大量節制皇宮開支,集日本全國財力購買軍艦,李鴻章就較早意識到日本的侵略野心,他在甲午戰爭爆發前就多次向慈禧太后上旨,指出日本在不久將成為“中土之患”,提醒朝廷早日防範。
然而小說中以一人之力挽救王朝的事蹟終歸只是故事,歷史上任何腐朽的王朝都不可能憑藉一個人來拯救。
奉旨視察海軍 骯髒的劉公島甲午海戰發生前一年,1983年李鴻章奉慈禧太后的旨意,從北平前往威海衛劉公島視察大清水師。
一路上很順利本以為是一場完美的視察旅途,卻在到達威海衛後發現兩個致命問題,這兩個問題成為後來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重要原因。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館
李鴻章視察北洋水師時,發現第一個問題是當時北洋水師彈藥庫嚴重受損,很多炮彈停放在火藥庫,長時間遭受雨水的侵蝕,很多炮彈都淋雨受潮成為啞彈。
當李鴻章登陸“定遠艦”時很快發生第二個問題,在定遠艦的船長室,李鴻章赫然發現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躲在船倉犧牲鴉片。
當時不僅是水師長官吸食鴉片,大部分普通計程車兵對鴉片早已吸食成癮。
《走向共和》劇照
這兩個片段曾在大型歷史劇《走向共和》中被演繹出來,雖然影視劇並非百分百還原歷史,但威海衛的劉公島至今保留大量煙館成為見證歷史的重要證據。
李鴻章意識到這些問題,但是面對這個註定腐朽的清王朝,他始終無能為力。
帝師翁同龢 誤國又害民讓李鴻章揹負千古罵名,讓整個北洋全軍覆沒,兩代皇帝的老師翁同龢可謂“功不可沒”。
翁同龢曾經是咸豐王朝的狀元,咸豐皇帝去世後同治皇帝即位,那時候翁同龢已經有很高威望。繼承者年幼的同治皇帝遇到很多問題都會諮詢翁同龢,把他當作老師請教。
翁同龢
後來在光緒皇帝小時候,翁同龢擔任光緒的老師。
正是這段擔任兩朝帝師的經歷,讓翁同龢權力慾望越來越膨脹。在光緒皇帝年弱勢衰的時候,翁同龢開始從帝師身份轉變成軍機大臣,開始涉及軍國大事。
翁同龢在晚清後期擔任工部尚書一職就是負責北洋水師的軍艦、炮彈購買事宜,其職位權力相當高。
《走向共和》翁同龢劇照
李鴻章雖然危極權臣,但是軍艦炮彈的經費卻需要翁同龢的一紙批文,很不巧李鴻章曾經得罪翁同龢,更不巧的是翁同龢是個相當腐朽的一個儒生。
為什麼同朝為官翁同龢為什麼偏偏與李鴻章過不去,甚至不顧軍國大事也要為難李鴻章?
事件還要從太平天國說起,當時兩次科考落榜的洪秀全自覺自己一生考取功名無望,加上當時腐朽落後的清王朝不斷剝削百姓,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洪秀全想起自己曾撿起的信奉上帝書籍,既然官仕之途被堵,為何不能另起王朝。
洪秀全
不久洪秀全自稱上帝的兒子,率領一群農民起義兵一路浩浩蕩蕩,勢不可擋從兩廣地區開始起義,短短几個月時間起義軍就發展到南京周邊。
時任安徽巡撫的翁同書面對太平軍的進攻臨陣脫逃棄,將兩淮流域重要軍事要地合肥於不顧,這引起在前線抵抗太平軍的淮軍極大憤怒。
此時李鴻章正擔任淮軍統帥曾國藩的謀臣,面對翁同書的失忠行為他十分憤慨,親自向曾國藩撰寫《參翁同書片》,讓翁同書遭遇牢獄之災。
太平天國運動
而翁同書正是帝師翁同龢長兄,李鴻章害自己長兄入獄,讓翁同龢懷恨在心,從此以後凡李鴻章大力支援的,翁同龢一律千方百計阻擾,如果阻擾不行,就費盡苦心的拖。
李鴻章也許並沒有把此事放在心裡,但卻在日後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埋下了伏筆。
一場海戰 擊碎的帝國夢1840年後 ,英國人用堅船利炮首次開啟清政府的閉關鎖國大門。
甲午爆發前夕,英國人為了維護自己在華利益,曾向清王朝建議:面對日本的艦船,現在購買大型軍艦時間來不及,必須儘快購買幾艘輕便型戰艦,用速度優勢躲避敵艦的炮灰,才有機會獲得戰爭勝利。
甲午海戰油畫
這一建議雖然被清王朝所認可,慈禧太后將採購快船的事宜交給帝師翁同龢。但儒生認為日本區區一島之國,是萬萬不敢挑戰大清王朝的,將採購快船的計劃一拖再拖。
一直到甲午海戰爆發,北洋水師依然沒有獲得新的快船補充。戰爭前夕日本海軍新式軍艦32艘、魚雷艇24艘,而清王朝只有可憐的25艘老式戰艦,這些戰艦大多年久失修,海戰中雙方軍艦相差懸殊,甲午之戰大清海軍焉能不敗。
甲午海戰的失敗開啟近代恥辱歷史的新篇章,讓無數國人徹底醒悟,歸根到底一場戰爭的失敗不能責怪一個人。
當日本每年拿出60%的國力發展海軍,從文武百官的薪水中抽十分之一購買軍艦,然而尚處在渾渾噩噩的清王朝,一場慈禧太后的壽宴就花費3000多萬兩白銀。
然而儒生翁同龢作為掌控清王朝中樞權力人員,卻將自己的個人恩怨凌駕於朝堂之中,豈非文人誤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