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有清一代,以武功定天下。

以滿洲極少數人口而能統治人口數量龐大的漢地,不得不說其治理能力、治理體系有可取之處。其中,尤以八旗制度最為突出,為清朝攻城拔寨、維護統治基礎立下了汗馬功勞。

八旗是清朝特有的集軍事、生產和行政管理於一體的社會組織,充分將人口潛力動員起來,激發全社會的戰爭能力,同時也能在承平時期維護穩定的社會結構,是清王朝的核心制度。

八旗旗主,各旗的一把手領導,掌管一旗的軍政、人口,是滿清統治階級的高層領導,支撐起整個上層貴族政治,多由皇子皇孫擔任。

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正白旗旗主基本都是從多爾袞開始的,但多爾袞只是努爾哈赤年齡較小的兒子子,而八旗制度早已建立,那麼正白旗旗主在多爾袞之前是誰呢?

建立八旗制度

太祖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遺甲起兵,東征西討,開啟了建國城汗的戎馬一生。

隨著勢力的不斷髮展,歸附者日眾,須加以管理,制定編制。起初,仿造女真人打獵時的涉獵小隊進行編制,十人一隊,擇一人為首領。編隊時,每人出一支箭捆成一束,交由首領保管,這一束箭便是權威、權力的象徵。這便是最早期的“牛錄”,漢語即為“大箭”的意思。

這種情形其實中西皆有,在部落聯盟中多為採用,比如古羅馬時的“束棒”也是權威的象徵,是一根被多根綁在一起的木棍圍繞的斧頭,與早期的“大箭”形式、意義均相似。而“束棒”的音譯即是“法西斯”的意思。

兵力人口逐漸增多後,起初設立四旗,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以四種顏色旗幟為標誌;而後又增加四旗,鑲黃、鑲白、鑲紅、鑲藍,以黃旗、白旗、藍旗鑲紅邊、紅旗鑲白邊為標誌,統領滿族、蒙古人和漢軍。也就是說八旗中不光是滿人,還有蒙八旗和漢八旗,多是遼東漢人及早期投降的明朝將領,如孔有德、尚可喜等。

每旗以300人為一牛錄,設一首領為牛錄額真;以五牛錄設一首領為札蘭額真,約1500人;以五札蘭設一首領為固山額真,一個固山約為7500人。

因此要先尋找前四旗的線索,再摸清八旗的脈絡,尋找各自的旗主。

清初四大貝勒

開篇提到過,正白旗旗主多爾袞是在努爾哈赤去世後才領一旗的,所以最初肯定另有其他旗主。

而在一些影視劇如《孝莊秘史》等,裡面提到過老汗王努爾哈赤死時政權中有“四大貝勒”。

所謂的“四大貝勒”,是太祖努爾哈赤稱大汗後封的,即太祖子大貝勒代善、太祖弟舒爾哈齊之子阿敏、太祖五子莽古爾泰、太祖八子四貝勒皇太極。無論是“四旗”時期還是“八旗”時期,這四大貝勒應掌握其中的全部或大部分,並擔任相應的旗主。

《清實錄》中,在天命六年正月(公元1620年)的一篇告天文中,提到了當時的八旗旗主,按照年齡排列即太祖子代善、、太祖侄子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德格類、太祖侄子濟爾哈朗、阿濟格、代善子嶽託。前四人即“四大貝勒”,後四人應是“四小貝勒”。

這八人應是當時統治集團的核心,掌握著最具份量的八旗鐵騎,其中太祖努爾哈赤之子五人、太祖弟舒爾哈齊之子兩人、太祖孫一人。

八人中有一人主掌兩旗的,如四貝勒皇太極智勇兼備、才具極佳,手握兩黃旗;也有兩人主掌一旗的,如鑲藍旗旗主先是阿敏,後是濟爾哈朗,都是舒爾哈齊的兒子,太祖處死舒爾哈齊後既要維持政權的穩定也要防範其子孫做大,保證一旗恰到好處;正藍旗應是在莽古爾泰和德格類兩兄弟手中,他們同出於繼妃富察氏;有正常一人掌一旗的,如代善手握正紅旗、嶽託主持鑲紅旗,鑲白旗旗主阿濟格;而正白旗並沒有明確的旗主,大機率應是努爾哈赤自掌。

八旗制度的完善、成熟與演進的過程,就是清朝崛起、建立和發展的歷史。為保持強盛的軍力和機構的穩定,八旗旗主應較為固定,不會輕易變動,那麼在努爾哈赤自掌正白旗之前,旗主是誰呢?

尋找正白旗旗主

努爾哈赤自掌正白旗之前的旗主,大機率應是努爾哈赤長子——褚英。

前面提到莽古爾泰是太祖五子、皇太極是太祖八子,對代善卻沒有提及,就是怕提前洩題,因為代善不是太祖長子,是次子,太祖長子是廣略貝勒褚英,他與代善同出於太祖元妃佟佳氏。

為何說褚英是正白旗旗主?

太祖麾下的軍事力量由“四旗”發展到“八旗”,那麼四旗時自然由自己年長的兒子們率領。褚英與代善同出一母,血統上沒有差別,且母親佟佳氏是元妃,他應該是嫡子,應獲得更多的重視和培養。而在努爾哈赤早期的征戰中,褚英多受命領兵,建立軍功,那麼之後的“四大貝勒”中的“大貝勒”代善都能自掌一旗,比代善年長且有軍功的褚英怎麼可能無旗可領?因此,褚英定為一旗旗主,是為無明確旗主的正白旗。

而後褚英獲罪被太祖誅殺,那麼正白旗旗主正好空出來了。而作為曾經嫡長子麾下的驕兵悍將,正白旗的兵員裝備肯定是比較突出的,其他兒子們的資歷和威望自然不足以駕馭此旗,只能由努爾哈赤收回來自掌,這樣從前到後,結合歷史事件,在邏輯上完全說得通。

因此,太祖剛設立四旗時,各旗旗主應是正白旗長子褚英、正紅旗次子代善、正藍旗五子莽古爾泰、正黃旗八子皇太極。

褚英影視劇形象

被處死的太子

褚英作為太祖長子,還是元妃所生,才略俱佳,頗有武功,本應是繼承帝位的不二人選,結果一手好牌被打爛了還反遭殺身之禍。《清史稿》中記載:

褚英屢有功,上委以政。不恤眾,諸弟及群臣訴於上,上浸疏之。

可以看出,最開始褚英確實是被努爾哈赤當作繼承人來培養的。然而褚英“不恤眾”,行事作風專斷操切,性格暴躁霸道,情商低脾氣大,與各位弟弟和其他勳貴大臣均不和,爆發出很多矛盾,這自然引起其他勢力的警惕和反抗。有這樣的大哥,誰不擔心害怕呢?

弟弟們自然抱團取暖,與其他勳貴大臣,尤其是開國“五大臣”結為同盟,共同對付褚英,聯合向努爾哈赤告發褚英的罪狀。而在汗國草創階段,最怕的就是內訌,努爾哈赤為了維護局面的穩定,安撫諸子老臣,解除了褚英的兵權。

而腦袋生鏽的褚英不但沒有改過自新、收斂鋒芒,反而將所有的不滿和憤恨都發洩出來,老汗王努爾哈赤一怒之下廢了褚英太子之位,將他軟禁起來。

不知悔改的褚英繼續發瘋,居然焚香咀咒告狀的弟弟們和五大臣,甚至還表示自己若掌權後會將他們通通誅殺。被再次告狀後,努爾哈赤知道這個兒子已經沒有挽救的可能了,若真傳位給他,其他兒子們便會有殺身之禍;而若不殺他,定會埋下隱患,自己百年以後他肯定不會老實,引起同室操戈,基業毀於一旦。

努爾哈赤建國稱汗的前一年,褚英被處死,時年三十六歲。

2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文字獄"到底有多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