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阿斗是最合適的人選。
劉備並不只有這一個兒子,他有三個親生兒子以及一個養子,而劉禪則是嫡長子。
劉禪是劉備46歲時和甘夫人才有的兒子,甘夫人雖不是劉備的嫡妻,劉備嫡妻已亡,甘夫人實際就相當於嫡妻,所以劉禪就相當於嫡長子,古代帝王選擇繼位人有一條規則,那就是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
次子劉永和三子劉理都是庶子不說,且年紀尚有幼,無論是從身份還是能力上來講,他們都不如劉禪有競爭力。廢長立幼這事兒,歷史上出了太多例子,最近的袁紹便是如此,結果才導致了自己死後袁家兄弟爭位,分崩離析。
最後一個兒子劉封更沒有什麼競爭實力,當年劉備因為一直無子,便收養了劉封,打算百年之後傳位給他,而且父子關係非常和睦,劉封也沒讓劉備失望,屢立戰功,在軍中威望甚高,一切本來都很美好。可是不久後,劉備就有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劉禪,這個時候劉封的處境就和以前大不相同了。
因為劉封只是養子,並不是劉備親兒子,那麼他是沒有繼承權的,繼承權自然是親生兒子劉禪的,劉備也不可能把自己辛苦打拼的江山送給一個外人。而且眾人心裡都很清楚,一旦劉備駕崩,劉封絕不甘心屈居人下,而劉禪絕不是劉封的對手。即便有諸葛亮輔佐,蜀國的內亂似乎也是難以避免。
後來劉封在關羽被殺的戰役中錯失了支援時機,導致自己的父皇痛失親如手足的兄弟。極度傷心的劉備為了悼念關羽,給了自己養子賜死的處罰。
“先主責封之侵凌達,又不救羽。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
明眼人都知道,為了替親生兒子劉禪剷除障礙。
所以劉備四子中,只有劉禪最有資格繼承君位。
都是阿斗扶不起,事實上,劉禪本人並沒有那麼不堪。
三國中的很多人物,都在小說的描寫下“變了形”,這些形象流傳下來以後,甚至可以遮蓋真正的歷史,劉禪就是其中的“受害者”之一。
劉禪雖然沒有大的才能,但如果說他除了享樂什麼都不會也是冤枉了他。劉禪從繼位到退位,蜀國穩定的運行了四十一個年頭,就算是劉備曹操這樣的三國“大佬”都沒有做到這一點。
阿斗其實並不傻,首先劉備白帝城託孤死後,劉禪繼位時年僅16歲,諸葛亮42歲,此時劉禪覺得自己能力不足以抗拒諸葛亮,他選擇了隱忍。
劉禪對相父北伐這事持反對意見,但他說話很委婉,不是直來直去的反對。他規勸道:
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欲北征,恐勞神思。
看看劉禪多聰明,他從關心的角度規勸諸葛亮。能說他沒頭腦嗎?
儘管諸葛亮置自己的規勸於不顧,但北伐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援的。但諸葛亮一死,劉禪馬上停止了勞命傷財、空耗國力的北伐。
而從一個領導的角度來看,劉禪同樣已經做的比較成功了。
自己的身邊全部都是精英人才,文有諸葛,武有姜維魏延,他非常清楚該怎麼駕馭這些人,一幫有能力的人會圍繞在一個“智障”身邊嗎?這顯然是不太可能的。
劉禪上位以後,蜀國的文武大臣都沒有出現大的反亂行為,這樣的穩定局面是劉禪用人藝術的最完美體現。
劉禪在諸葛亮死後,馬上把丞相一職拆分,目的就是防止再出現諸葛亮這樣的人,防止權臣權力太重的問題。劉禪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管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權利相互交叉,互相牽制,但又各有側重。
蔣琬死後,劉禪“乃自攝國事”,大權獨攬,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鉅細,鹹決於丞相”的政治體系。這些都說明劉禪政治智商並不低。
劉禪算是一位仁君,他比較溫和,不殘暴。這一點,與劉備及諸葛亮的教導有很大的關係,也與蜀國比較好的政治氛圍有關。劉備與諸葛亮都不是嗜殺之人,都比較有義氣,這就是一種言傳身教。劉備告誡劉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諸葛亮告誡劉禪,要親賢臣,遠小人。對比一下吳國的孫皓,就可以知道劉禪算是好人了。
有人喜歡用“樂不思蜀”來黑劉禪,被世人嘲諷為扶不起的阿斗,實際上劉禪不但不傻,而是大智若愚。
魏國強兵壓境之時,劉禪頂著各方壓力正式交出了劉姓江山,很多人認為這是懦弱的行為,但實際上這是一種低頭精神。
在諸葛亮去世之後,蜀國的形勢已經非常不樂觀。劉禪非常清楚自己面臨的困境,如果有叛軍這個時候發動政變,不但自己會被殺害,城中的百姓也難免陷入戰火之中,蜀國既然已經沒有人才支撐,就不如當做一個“禮物”送給魏國,這樣既可以保護自己的性命,也能保住百姓的周全。
這樣的低頭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進入魏國以後,他把低頭的功夫進一步“深化”,讓司馬昭完全忽略了他的威脅,他也得以有了一個好的結局,這樣一個有城府的人,理應被劉備立為君主。
當然了,雖然誇了他一半天,但這只是相對於他自己而言,並不是說他就很優秀了。他的才能只是一般,否則蜀漢也不會滅啊。
但就繼承大位而言,無論是於公還是於私,劉禪都是繼承人的不二之選,只不過蜀國最後在他的手中滅亡,他的名聲也越來越壞,但是我們要了解事情的真相,並正確的看待這個歷史人物。